“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10年前,不少人还在用诺基亚手机,觉得蓝牙耳机功能好酷;如今,苹果、华为、小米、三星手机已经实现无线充电。
6年前,有人做过统计,所有游戏玩家在《魔兽世界》上共用掉的时间多达593万年,相当于人类物种演化的时间;如今,玩《魔兽世界》已经不算主流,《王者荣耀》也火不过两年,吃鸡(《绝地求生:大逃杀》)才是当下遍及城乡、茶余饭后的当红炸子鸡。
去年彼时,我们还在讨论黄色ofo、橙色摩拜、红色优拜、蓝色小鸣谁会在“彩虹大战”中胜出,单车围城的困局怎么破;今年此时,共享单车已经迎来“生死倒闭潮”,从疯狂到沉寂,也不过一年光景。
上个周末,我给正在读小学一年级的儿子报听写。认真翻看他的语文课本,我心里暗暗感叹,现在的小学语文怎么会这么难?无论是认字识字的数量、古文诗词比重、知识面等方面,都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这种难度大概是我当年小学三年级水平吧?我特意请教了一位老教师,按照他的说法,这套部教版语文教材堪称新中国成立后最难的一版。
除了母语学习,还有一种“语言”学习也开始渗入小学阶段——那就是编程。在很多家长看来,“如果现在不掌握与机器交流的语言,未来可能就会像‘文盲’一样”。在当前校外各项“军备竞赛”的7大类科技特长中,半壁江山(智能控制、机器人设计及制作、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模一电)都与编程息息相关。
如今,美国的高薪岗位中50%要求具备编程技能。使用计算机已经从一项热门职业,变成一项通用技能,并且正在往更底层的编程技能延伸。孩子们现在学习的编程,听起来很时髦,将来可能只算得上是一种基础技能。而且,仅仅掌握这一项技能肯定不够,因为很有可能像我孩子一样的小学生,未来要从事的工作有一半以上在今天还不存在。
知识更迭速度在加快,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学习这件事或许不再止于大学毕业,可能我们刚刚读完大学,自己所学就已经过时,需要从头再学。
最近几年,我常常感慨,当记者时间越长,深度学习的需求越是强烈。工作超过10年,我尝试了各种报道体例和题材,但仍然觉得自己是“新兵”,懂得太少,需要学习的内容太多。不同领域跨界交织,太多的新概念、新模式,需要我每天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强大的好奇心,随时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在我熟悉的经济领域,昨天大家还在讨论着FinTech(科技金融),今天就又有人提出了RegTech(监管科技);今天才搞懂了比特币,明天又冒出了ICO。从“风口的猪”到“独角兽”再到“瞪羚”,从“互联网+”到“大数据+”再到“人工智能+”……创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学习和适应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我们好像是踏上了一部跑步机,想要保持原地不动,就得不停地奔跑。若是我们没有全力奔跑,恐怕很难跟上时代的进步。
这个世界真的在变快,变得越来越快
“50年来,每两年微芯片的处理能力就会翻一番,跟1971年英特尔第一代微芯片相比,今天的处理器的表现提高了3500倍,节能方面提高了9万倍,成本降低了6万倍。”全球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他的新书《谢谢你迟到》中提到,“这是一个呈指数级加速变化的时代,要想生存下去就要学会‘在飓风中起舞’。”
但也有经济学家持不同看法,他们通过经济增长来定义科技进步的贡献,并指出只要“劳动生产率”这个指标在数字上没有明显提高,一切技术进步都还是“水中月,镜中花”。
在部分经济学家看来,新技术目前并没有实质性地拉动经济增长,大量的新技术目前主要还是发生在通讯和信息领域,它们与娱乐相关、社交相关,但与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不相关。特别是在生物工程、人工智能、3D打印等领域,没有产生颠覆性的经济革命。
换个说法,假设你在10年前错过了淘宝,8年前错过了微博,5年前错过了微信公众号,如今也没跟上抖音、快手等直播微视频流行的步伐,你的“社交货币”可能严重吃紧。但你只需要花些时间了解一下这些新玩意就好,你不会因此失去工作的。
你可能会想到,机器替代人工会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理论上是这样,但这个提高也是有限的。大规模机器人的使用可能会替代一部分流水线上的劳动力,但新设备的操作、维护也会相应创造出新的岗位和需求。那些被机器人取代的流水线上的工人很有可能在新的岗位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麦肯锡曾发布报告称,过去50年间,二十国集团GDP增速平均达到3.5%,其中1.8%来自生产率增长,1.7%来自劳动力供给增加。未来50年,这些国家的劳动力供给增速将放缓至约0.3%。
新技术进步有没有拉动经济增长这个话题,业界还会讨论下去,但具体到每个人,大家更关心的还是“房子”“票子”“孩子”。这些问题目前所反映的“症结”“痛点”,恰恰就是技术加速时代给人们带来的各种“不耐受”。
之于个人,技术进步的速度很快,人类适应技术进步的能力却很慢;之于社会,城镇化扩张过于迅速,承载城市发展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却远远没有跟上。两者之间的不匹配、不适应,一方面打乱了我们过去生活的平衡,逼着我们走出舒适区,重新思考自己(城市)的定位和需求;另一方面,一次次的技术进步,其实都有一个适应性过程,需要我们慢慢去消化、去理解、去磨合。
技术进步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我们学习能力下降、思考能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我们不断被小事扰乱心神,花在浮浅工作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深度工作的能力就会越来越下降。太多的噪音与假新闻,满屏幕充斥着情绪和复制粘贴的廉价资讯,让我们反而失去了分辨信息真伪、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在无法按下暂停键的“跑步机”上,我们需要提醒自己注意的是“节奏”,而不是“速度”。所谓“欲速则不达”,我们不能只是埋头走路,把忙碌当成一种荣耀,把“快”当作唯一标准。尤其当技术出现加速进步的趋势时,更要调整好呼吸,找准自己的定位,跑出自己的节奏。(作者:潘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