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高天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南宋思想家、诗人朱熹笔下泗水春日的烂漫诗意,在800多年后仍在这片儒家文化的源头活水中荡漾升华。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这处孔子曾临川叹逝、弦歌讲学之地,如今正借传统文化的东风,迎来新时代的“万紫千红”。
今年5月,泗水入选国家第二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半月谈记者不久前行走于泗水乡野,但见窑火映天,陶声清越,儒韵绕梁,乡风醇美。文化如泗水河般不舍昼夜、润泽万物,让乡村振兴的“无边光景”愈发灿烂。
古窑燃新火,文化引雁归
圣水峪镇东仲都村的清晨,是被一缕窑烟轻轻唤醒的。在柴窑前,陶艺匠人孙凡和注视着跳跃的火苗,额间汗珠晶莹。“你听——”他轻叩刚出窑的陶杯,清音如玉,随后轻指杯底:“这起伏的陶纹如峰峦叠嶂,注入茶水后,水光潋滟,如同泗河波光,一器之中蕴含了‘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意境。”
泗水制陶技艺源远流长,可追溯至距今六七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然而随着工业制品兴起,传统柴窑一度沉寂,窑火几近熄灭。转机发生在2019年,泗水县推出“乡村振兴合伙人”机制,以乡情为线、文化为核,向在外漂泊的游子发出召唤。
孙凡和便是“乡村振兴合伙人”中的一员。“说到底,心里舍不下这抔土、这团火。”孙凡和嗓音低沉,手中摩挲着一只未完工的陶壶。返乡后,当地不仅为他提供创业补贴,还协助改造传统窑炉、搭建非遗工坊。如今,越来越多陶艺匠人把儒家文化融入产品设计,不仅打出了品牌,产品更是广销海内外。据统计,当地土陶制品年销售额超2000万元。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泗水县委书记赵鑫说,泗水地处山区,曾是劳务输出大县,高峰时外出劳动力近2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一半,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一度流失。近年来,当地深入挖掘“洙泗渊源”文化底蕴,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招才引智的“磁力场”,吸引人才回乡、资金回流、项目回归。目前,已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312名,在72个村落地“开新农场”“桃源故里”等160个项目,带动就业8500余人。
梧桐叶茂,凤凰自来。半月谈记者在东仲都村看到,紧靠村党群服务中心有一座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如今,已有来自清华大学等高校的200余名师生到此开展田野调查、志愿服务、毕业设计等活动,深度参与产学共融、校地共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薯香融雅意,产业焕新机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内总是热闹非凡。文创街上,蓝印花布迎风轻舞,陶艺体验馆中,孩子们笑声朗朗。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虎咬瓜”品牌店前排起的长队——产品包装上那只圆头圆脑、正啃地瓜的小老虎,让不少游客举起手机拍照。
泗水县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内的“虎咬瓜”品牌店 雷强 摄
“我们从《诗经》里寻根,把‘甘之如饴’的文化意象与甘薯相结合,讲出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虎咬瓜”品牌创始人田彬说。
泗水地处泰沂余脉低山丘陵区,潮湿的沙土地适合种植甘薯,常年种植面积15万亩,相关加工企业30余家,年综合加工能力60万吨。过去,优质甘薯大多作为原料廉价外销,农民收益有限,产业附加值低。
转变始于文化赋能。田彬团队把产品赋予文化意义,设计出“虎咬瓜”的卡通形象,并推出蜜薯果干、红薯面条等50余款产品。“我们不只是卖产品,更是在传递一种生活美学。”田彬说,“这款果干选用优质蜜薯,采用低糖工艺,保留原味,已经是‘网红’零食。”
产业赋能的关键在于联农带农。目前,“虎咬瓜”品牌已与多家本地农业合作社和公司达成合作,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份,年营收超100万元,带动近百名农户增收。“从前地瓜论吨卖,现在论‘文化’卖,咱这土疙瘩真成了金疙瘩!”中册镇大张家村农户张俊洪感慨道。
儒学润乡土,新风沐万家
午后的阳光洒进圣水峪镇小城子村的儒学讲堂,30多位村民正凝神听讲。讲师王春操着乡音,将“子路负米”的故事娓娓道来。
“以前农闲时,村民们不是打牌就是唠闲嗑。现在大家都爱来讲堂,听听老道理,学学新知识,心里亮堂!”王春担任儒学讲堂讲师已有13年,在他看来,儒学讲堂潜移默化影响了村民的行为习惯。
泗水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惠介绍,2013年起,泗水在乡村社区搭建“儒学讲堂”,旨在围绕“行孝、读经、习礼”等主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目前已建成266个村级儒学讲堂,开发《国学经典读本》等教材12套,真正让文化走进生活、教化人心。
泗水县圣水峪镇小城子村的儒学讲堂 高天 摄
走进星村镇姜家村,村街平坦,屋舍俨然,路边红花绿树,入户人勤院美,百姓大舞台修葺一新,一旁开辟的家风家训一条街古色古香。
“村子近30年无县级以上的上访,邻里纠纷也越来越少见。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姜家村党支部书记姜怀新说,1949年至今,这里仅换过4任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看来,乡村稳定的背后,是文化浸润带来的民心凝聚。
夜幕降临,姜家村儒学讲堂内灯火通明,三五村民端着热茶和花生围坐在一起,唠起了家常。星村镇党委书记孔令达说:“端午包粽、重阳设宴、冬至煮饺……儒学讲堂不仅传播文化,更成为乡亲们情感交流的‘幸福港湾’。”
编辑: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