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设计激发乡村活力——一个村湾的样本

2020-11-26 09:3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建成的村史馆

细屋熊湾的小步道

村史馆一角

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的湖北省鄂州市涂家垴镇,湖水丰沛,千樯林立。这里曾是入汉通达的要塞,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逐渐失去了航运优势,村落一度荒废。

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后,湖北美术学院师生团队扎根涂家垴镇上鲁村细屋熊湾,深入调研当地的人文历史背景,以艺术为媒,探讨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当地模式。

因地制宜

如今,走进细屋熊湾湾口,便能看见用红砖搭建的乡村艺术建筑。围绕村湾的中心池塘,山势自然起伏回环,民房依山而建,十分和谐,仿佛一幅水墨山水画。

这样的景观,始于湖北美术学院与细屋熊湾的结缘。

“早在2015年,我们开始在梁子湖周边的湖泊水网地区进行乡村调研,2017年具体在细屋熊湾推进实施。我们希望提升村湾整体环境、公共设施,完善建筑功能,同时,探索保持地域风貌特色。”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周彤告诉记者。这个团队包括七八名教师,前后还有十几名研究生参与进来。

相传,五代十国的“南窑遗址”就在细屋熊湾。制陶、制砖技艺的传承,已经是当地的一个标识。湖北美术学院团队便将红砖定为当地规划的基本色调和建筑材质,让村湾规划既具有统一的视觉效果,也贴合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

建设村史馆,是团队进驻后的一件大事。

村湾中心入口的位置,有一幢历史遗存,仅存有的槽门上刻着“高阳甲第”4个字。这是村湾历史的一个见证。基于此,团队师生规划在此建一座村史馆,“设计应该是现代的,但也要和原有风貌有一个对话。”周彤说,原有的房屋是一个合院的建筑形式,于是团队选用了围合、对称的建筑方式来与传统呼应,同时采用当前的建造技术,赋予村史馆当代的使用功能。

现在,建成的村史馆不仅是村民了解当地历史的地方,也是村里举行大大小小活动的场所。村史馆前面的空地还为村民提供了健身、交流的场地。

授人以渔

细屋熊湾是一个只有23户村民的小村湾。湖北美术学院团队第一次来考察时,村里只有几户有人居住,且多是年长的居民。他们大多对这个外来的团队充满好奇,却也不多言说。

与团队一拍即合的,是当地村民熊良广。熊良广生长在细屋熊湾,多年外出打拼直至2012年回乡。在他的记忆里,当时的村湾只有杂草丛生的步行小路,到处是垮塌的猪圈牛栏,污水横流。在外生活多年的他,希望家乡能有所改变。

面对规划方案,熊良广首当其冲,拿自己的房子做示范,不仅改造成了当地民宿,还建立起一个陶艺馆,成立了“李正文教授工作室”。

随着团队成员来的次数越来越多,村湾的面貌开始发生变化:入村的小溪恢复了溪水的声音,倒塌的房屋被重建,当地的废旧材料被安置在合理的建设中,住房的条件得到改善……“村湾变化一天一小样,十天一大样。”熊良广说。

这些变化,村民都看在了眼里。当团队再来时,许多人会主动询问:家里的围墙要怎么改建?道路边种什么植物合适?家里尚有的一些老物件如何再利用?如果要发展民宿应该怎样设计?……村民的需求越发丰富。

面对这一状况,团队师生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激发出村民建设乡村的内生动力。

以建村史馆为例。村史馆是湖北美术学院团队设计规划的,却是村民用8个月时间搭建成的。由于村民大多看不懂设计图纸,团队师生就在建造现场搭立体模型,实现可视化效果,还将本地材料、废旧材料的利用方式方法,结合当地切实可行的技术传授给村民。

如今,团队师生每次走进村湾,总会收获意外惊喜。这样的惊喜,来自村民自发的建设。“村民在村史馆外墙上画的花砖,还有小步道上用砖瓦拼接的各种花样,都是他们的即兴发挥。”周彤说。

持续互动

几年下来,细屋熊湾的整体风貌大有改观。在整洁的面貌之下,建筑错落有致,却不突兀,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用周彤的话来说,依然是掩映在树林底下的村庄。

“他们不搞大拆大建,利用村落历史遗存做足文章,让乡村保留了质朴和乡味的同时,村落的风貌和审美又得到提升。”当地干部感慨道。

环境美了,自然就能吸引游客,推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熊良广告诉记者,现在每逢节假日,村湾里的民宿都预订一空。村集体“三楚文化旅游发展熊良广有限公司”蒸蒸日上,带动了周边闲置人员就近务工。“我亲身体会到了湖北美术学院规划的宜居、宜玩、宜就业、更宜致富的超前理念。”熊良广说。

细屋熊湾与湖北美术学院的关联并未就此画上句号。“我们的互动是经常性的、持续性的,还将长久地持续下去。”周彤说,乡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团队师生一方面利用自身艺术特长参与了乡村建设,另一方面也在与村民的互动中,积累了鲜活的素材,激发出新的创作灵感。

这不,就在记者采访之际,熊良广又来到湖北美术学院,与陶艺系师生商讨“南窑遗址”的挖掘……

责任编辑:刘祎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