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乡村典范——战旗村走正集体经济发展新路

2018-11-22 08:47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徐希才   

成都市的战旗村,一颗蕴藏在川西平原碧绿田野中的乡村明珠,自今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后知名度猛然提升而广为人知,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前来参观、取经的人络绎不绝,休闲的游客熙熙攘攘。徜徉在川西乡村韵味十足、宽阔、整洁和安静的街道和田园上,心境格外平和而宁谧。这里有城镇的设施和便利,更有乡村的特殊魅力,空气中也散发出泥土的芬芳。走在街道和村道上,不时会看到相互打招呼的村民,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路上,我们遇到一位从贵州来的妇女,她的公司种植了5000亩辣椒,来战旗村洽谈辣椒加工业务。村干部介绍,去年战旗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53元,今年前8个月已达15304元,同比增加10%。

眼前的一切都吸引我们去探究战旗村发展的奥秘。调研发现,集体经济模式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但集体经济的风险需要高度关注。走正集体经济发展新路,是战旗村最根本的一条经验。

抓改革:发掘土地价值积累资本

土地是农村和农民最大的资源和最大的资产。战旗村发展最初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创新土地经营,充分发掘土地价值。2015年成都市郫都区被列为全国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战旗村抓住了这次机会,将原属村集体所办复合肥厂、预制厂和村委会老办公楼共13.447亩闲置集体土地,以每亩52.5万元的价格出让给四川迈高旅游公司,收益超过700万元,由此,战旗村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转身。

这次行动被称为四川省敲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它为战旗村后来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实际上,此前战旗村的新土地改革就展开了。在2003年、2006年和2007年三次实行土地整理集中,共整理置换出土地440.8亩。2007年通过拆院、并院的方式,整合节约出208亩建设用地,将其挂钩到县城城区使用,利用其预期收益向成都市小城投公司融资9800万元,用于土地整治以及新型社区建设,实现了土地收益1.3亿元,归还了融资公司的本息有余。

土地集中给战旗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变。土地的创新经营使这里每一寸土地的价值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被整理出来的土地除了用于村民集中新居建设,其余土地通过多种方式吸引了榕珍菌业、妈妈农庄等企业和项目落户,战旗村集体经济从此风生水起。

抓主体:突出集体经济“挑大梁”

战旗村村支书高德敏强调集体经济对战旗村发展的主导作用,土地则是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土地的集体所有权是发展集体经济的本钱。”高德敏说,“过去只强调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忽略了土地的集体所有权。一些外出的农户宁肯让土地荒着,也不给集体使用。现在,农民的土地经营权要服从村集体的规划。”

 他说:“土地适度集中和成立集体公司,是为了让我们以集体名义引进社会资本和项目。外来投资企业不便与农户单独谈判和签协议。”战旗村目前有5个集体公司。

战旗村坚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2011年进行了土地确权,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村集体出资50万元折股量化、农户以土地承包权入股,组建“村、企、农三合一”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将土地集中流转,通过对外招商或自主开发等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目前,全村90%以上的农户加入合作社,80%以上的农户承包地进行了流转,80%以上的流转土地实现了集中经营。

集体经济的壮大促进了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包括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治理面源污染,全面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进行农村“厕所革命”,完成土壤有机质转化1000亩,建设生态绿道1500米,建成柏条河生态湿地。

成都市农委研究室和成都市郫都区农林局在最近对战旗村的联合调研后总结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突出集体经济“挑大梁”的作用,凸显集体经济主体作用。

抓根本:围绕农业,开发产业链

产业是乡村的根本。战旗村成立农业股份合作社后,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了以有机蔬菜、农副产品加工、郫县豆瓣、食用菌等为主导的农业产业。

但高德敏说:“农村集体经济不能就农业发展农业,也不能发展单一产业,那样风险大,亏本的可能性大,只有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才有出路。”

战旗村产业发展路径是,先发展农业产业,在此基础上装填其他项目,形成农、旅、文、体、商一体发展格局。

“乡村十八坊”是该村利用集体资源,自筹资金创办的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核心,集产品制作、参观学习、体验销售为一体的旅游商业文化综合体,具有浓郁川西特色的榨油坊、豆腐坊、酱油坊、布鞋坊、竹编坊、郫县豆瓣坊一家接一家地排列着,吸引游客驻足询问。来到吕家大院,传统的民居经过修缮、整理后,使得古老的川西林盘文化更加诱人。竹林、菜地、住宅构成独立的生态单元,游人可以在院中休憩和用餐,充分领略农家风味。

战旗村延伸农业产业链的方式就是深入实施“农业+”行动,共启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项目4个,吸引社会资本2.6亿元。

规避集体经济失败的风险,对战旗村始终是最大的挑战。围绕农业,不脱离乡村,多元发展,既是战旗村发展农业产业链的基本原则,也是集体经济不至大起大落的基本保证。“我们必须做适合自己的产业,不利于我们村长远发展的项目坚决不要。”高德敏说。

抓管理:建设基层治理体系

集体经济的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的配合,走正集体经济发展新路,是战旗村在发展中要面对的基本课题,强化基层治理就是它防止集体经济走偏而建筑的一道防火墙。

战旗村随着经济形态、组织经济的方式发生变化,管理模式也做出了相应调整。它依托集体资产股份经济合作社,构建“村党总支+集体经济组织+农业合作社+专业协会+村民自治”工作格局,建立了一核多元的基层治理体系。根据成都市郫都区的统一部署,村“两委”干部,每月全覆盖联系走访辖区居民。据介绍,郫都区设立了区、镇街、村(社区)“三级阵地”, 按照时间、地点、人员“三个固化”的要求,定期召开“三级联席会”,集中研究处理收集的问题和建议意见。

在经营管理体制上,战旗村采取“母公司(合作社)+子公司”的模式。母公司不负责经营,主要负责收益分配,除集体资产租赁、承包土地流转等简单经营外,不得独立经营,只能通过入股的方式,与民营主体共同成立子公司,由子公司负责经营。做到不吃“大锅饭”,不走“回头路”。

一旦管理不善,集体经济就是诱发腐败的源头。为健全监管机制,战旗村严格规定村两委成员不得在母公司领工资,只能从公共支出中领取工作绩效;绩效工资则与工作考核、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直接挂钩。制定集体经济监督管理办法,确保母公司彰显公平原则,子公司体现效率原则。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通过“清权”、“晒权”、“束权”,细化明确村(社区)干部权力“边界”及决策程序。

抓动力:培训乡村经济领头人

郫都区农林局一位负责人认为,战旗村的发展离不开村支部书记高德敏这样一个有见识、懂经营的的引领者,他推动战旗村的集体经济向前发展。

高德敏在担任村支书的十多年时间里,到全国各地有名的村镇参观和学习过,眼界大为开阔,他说这是花钱买经验,自己从中受益很大。现在,他本人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懂农村和善经营的能人,被邀请到各地讲课,介绍乡村振兴的经验。他既是村里的支部书记,也是村庄的管家和经营者。他总结经营乡村的三大要素是:政策、家底和成功经验。摸清家底就是对本村的情况要有透彻了解。有感于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各地干部纷纷前来学习经验的实际,他向上级申请在战旗村创办乡村振兴干部培训学院,培训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人才,搭建全国村官的学习平台。他的申请已经得到批准,预计明年即可开学。授课教师由专家、实干家两部分人构成。搜集、讲解和研究全国的典型案例,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将是培训的重要内容。

由于战旗村的影响和实力迅速扩大,本村资源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它的模式于是开始向周边延伸。一个被称为“泛战旗”的区域经济正在兴起,即战旗村联合周边5个村庄,按照战旗村的经营模版实现资源和人才整合,建设用地共同开发。如中延榕珍菌业就是与金星村合作,共同出地建厂。正在准备中的6000亩金秋砂糖橘项目集产业、休闲、采摘活动为一体,则与横山村联合实施。(完)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