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新闻战士贾瑞君:心中有光文字有情

2021-05-21 16:35
来源:爱济南新闻客户端

这是一次拿着生命在搏的报道;

这是一次临危受命的绝地战斗。

在北川震后的废墟里,在余震不断的困境中,大众日报记者贾瑞君与北川县领导深一脚、浅一脚向信息中断的受灾乡镇进发。

天上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身边泥石流汹涌而下,乱石翻滚,脚下泥泞难行,不远处就是万丈深渊,受命赶赴灾区的新闻战士贾瑞君用生命记录着汶川大地震的灾后,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见证着灾难无情人有情的世间大爱。

雨夜行进中,意外突然发生,带路的乡长一脚踩在流动的泥水里,经验丰富的他大叫一声:“不好,我踩进泥石流了,快撤!”

刹那间,他们一行五人全部踩到泥石流。一番挣扎,就在贾瑞君脱离险境时,他回头发现随行的县政府一位工作人员情况危急,奔流而下的泥水和石块挟裹着他即将到达悬崖边。危急时刻,贾瑞君和另一位同伴即刻返回,紧紧拉住遇险人员的手,用尽全身力气,把那位工作人员一点点拉回来。

昔日的天府之国因为地震舟车不通,贾瑞君和县政府的人是第一批徒步深入北川关内乡镇的人,为了和随时发生的泥石流赛跑,贾瑞君扔掉了全身的装备,只用雨衣包裹着笔记本和手提电脑。在6.4级的余震里,在条件异常艰苦的灾区,贾瑞君根据所见所思撰写了《北川援建,宜缓不宜急》等稿件,及时提醒了齐鲁援建大军精准援助,得到时任山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

右二为贾瑞君

只有在危险中冲锋,才能带来真相的力量。

带着媒体人的使命和担当,贾瑞君越是艰险越向前。拿起笔是记者,放下笔是战士,只因为他的内心始终有一道光,照亮了征途。

灾后的伤口不愈,振奋人心的报道就不会停。汶川地震之后的18年里,他16次奔赴灾区,为灾后重建鼓与呼,带着大爱践与行,集结出版《印记——一名新闻记者的北川十年》。在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之际,这本书作为送给汶川和所有灾区群众的特殊纪念送抵北川,受到北川群众和山东援建人员的好评。

贾瑞君出生在费县朱田镇的农村,2002年大学毕业后到大众日报社成为一名记者。作为一线记者的他,曾克服重重困难,在第一现场报道了我国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和嫦娥三号启航的航天盛况,振奋了国人心;作为骨干记者的他曾6次参与全国两会、7次参与全省两会报道,为读者解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作为大众日报东营记者站站长的他曾和同事一起奔波在盐碱地上近2个月,撰写了8000字的报告文学《黄河入海千倾绿》,被140余家媒体转载并被东营市出版单行本指导有关工作。

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打响后,2017年春,贾瑞君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主动请缨,奔赴兰陵县车辋镇蔡村任职第一书记。

这是一个山村,更是一个贫困村。82岁的老人李万振,腿有残疾,住着不到20平方米的石头房子,吃着地瓜、玉米糊、菜叶煮的饭,一顿饭吃二三天,而这样的老人,在村子里有20多个,逐一走访完,这位新闻战士暗下决心,要为这些老人做些什么!

他统一了党员的思想,请来农业专家,动员全体村民,发起了“誓把荒山变金山”的全民大会战。会战项目入选山东省扶贫基金会的扶贫创客培育计划30强,成功参与了“腾讯99公益日”网络募捐活动,短短三天之内,就为村里募集14万多元,不仅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难题,也成功吸引了更多社会资源了解和参与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中来。

漫山遍野,人声鼎沸,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昔日的荒山薄田焕然一新。整理后的蔡村东山让人看到了机遇,在外创业有成的蔡村年轻人李磊回村以每亩近500元的高价承包下东山。过去白给都不要的地方,如今一年就能为村集体创收40000元的真金白银。2018年4月4日,脆枣栽种开始,一周时间,18000棵枣苗栽种完毕。短短两年过去了, 2020年,枣园大丰收,当年收获10万多斤脆枣,李磊当年收入40万元。昔日荒山真的成了“金山银山”。

通村路,安路灯,修水库、盖办公室、翻新大口井,修泄洪道……

贾瑞君用脚上沾满的泥土,带来村子一天一个样的大变化,他用脚步为笔大地作纸,用心用情用力,在沂蒙大地书写一篇扶贫大文章,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贾瑞君能吃苦是报社同事和采访对象最深刻的印象,他常说:“我从不怕吃苦,因为沂蒙精神给我力量;走到哪,就把这种精神带到哪,不断发扬光大。”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贾瑞君用心中的光传递着对人民的爱,以手中的笔记录和见证着新时代的发展,无言地传递着正能量、无声地引领着新风尚。

(作者:闵令文 朱益民 刘超)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