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温州市深化青年志愿服务社区专项行动的实践与探索

2021-01-08 11:16
来源:半月谈网

一、温州市青年志愿服务社区专项行动的工作概况

自参与青年志愿服务社区专项行动试点工作以来,温州团市委坚持以习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思想,以共青团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为落脚点,积极推动试点工作。今年,在55个试点社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动了市级试点社区专项行动推进,在12个县市区确定市级试点社区100家推广试点工作。

(一)全市统筹,谋划专项行动先手棋。1. 领导重视示范引路。两个试点区市由团市委主要领导总牵头、分管领导挂钩联系、主要团干负责,形成两个“多对一”包案式试点工作小组。团市委班子会议多次召开专题研究试点推动工作,专门听取鹿城和瑞安对试点工作的推进情况,帮助形成了需求排摸“五步工作法”、集成服务“1+1+X工作”机制、志愿服务“四张清单”等创新工作经验。专门召开由团干部、各领域青年骨干出席的试点工作专题座谈会,并到试点社区和高校开展工作调研,了解问题、指导工作。2. 营造声势氛围带动。为确保专项行动试点形成声势,团市委全年无间断开展“温州志愿服务节”系列活动,以全年17个节庆时点为契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专项志愿节,为青年志愿者进社区工作营造浓厚工作氛围和良好社会舆论环境。今年,已开展新春送暖、六一圆梦等“志愿节”活动5000余场次,参与志愿者3万名,其中吸引了2.1万名青年志愿者参与。3. 健全机制长效保障。实施项目培育长效机制,把温州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当做一项系统性工程来抓。重点选拔培育面向社区提供志愿服务的项目和团队,给予公益创投、团队孵化、导师帮扶、人才招募、跟踪培育等“一揽子”扶持激励措施。实施激励回馈机制,征集合作单位提供权益兑换服务,专门用来激励参与服务社区的志愿者。目前已整合各类权益激励近300项,已有7000多人次参与兑换。

(二)区市试点,夯实专项行动基础桩。1. 全面排查收集服务需求。目前,由市(区)、街(镇)、社区三级的专职团干为主体,围绕中心工作、重点人群和日常需求,深入社区开展排摸。目前,通过志愿汇、微信群等方式共收集了各类社区服务需求3700多项,主要包括便民需求、文化生活、困难帮扶、卫生健康等内容。排摸确定612名特殊对象,并对每名对象成立“一人一档”,详细记录对象家庭、收入、需求等主要内容,根据档案情况开展帮扶。2. 全面梳理志愿服务资源。开展“百家社团进村社”工作,组织动员全市153家优秀青年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提供239个优质服务项目清单。集聚团属力量,充分发动团组织、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等群体专业优势,组建青年社区志愿服务队539支,提供318项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公益创投大赛选拔征集社会项目,不断拓充志愿服务资源“水库”。开发志愿服务智慧平台“求帮助”2.0版,实现群体需求与志愿供给精准匹配,通过点派单系统开展点对点服务派送,实现全市志愿服务资源一盘棋统筹管理。3. 需求导向实现精准服务。开展社区、特殊对象双结对,确保志愿服务满足现实需求。以试点社区为主体,建立“1+1+X”集成服务工作机制,即每个试点社区与1支志愿队结对,提供X项志愿服务。目前全部55个试点社区已全部结对。实行特殊对象帮扶小组结对机制,由专业社会组织、团干部、社区工作者和青年志愿者构成帮扶小组,每年开展不不少于三次的结对帮扶和上门慰问。

(三)典型推广,打好专项行动攻坚战。1. 突出试点工作“青年”特色。进一步增大对青年团干的选拔任用力度,鼓励各个县市区跨部门、跨地域开展基层团干统筹综合比选,新选出的团干必须参与专项行动并带志愿项目,服务社区专项行动开展情况作为团干部重要考评指标,纳入年终考核。同时,为突出试点工作对青年的引导培育,专项行动工作期间,团市委条线开展的所有公益创投大赛均强制设置35周岁年龄线,参赛队伍必须主要由35周岁以下的青年志愿者构成。2. 突出试点工作区域特色。在规定动作以外,要求两个试点市区开展特色自选项目。如鹿城区结合社矫帮扶与青年志愿者项目,建立“志愿服务站点+辖区司法所”协同机制,动员社矫对象加入阳光行动志愿者队伍,强化社会力量在感化、教育方面的作用,累计帮扶矫正20余人。3. 突出疫情防控工作的现实需要。上半年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制定《疫情防控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应急预案》,明确6步应急响应程序,并第一时间响应号召,组织志愿者们全方位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在网格排查、卡点检测、留观服务、入户宣传、便民代办等4495处服务岗位共2.8万名青年志愿者参与防控;组建15支心理咨询青年志愿服务队,第一时间服务防疫一线、复工复产、复学复课等干部群众的心理疏导需求。联合各县(市、区)开通24小时志愿服务热线,做到“疫情不结束、服务不断线”。开展医护人员结对帮扶工作,累计结对帮扶一线医护人员和援鄂医疗队员家庭共8批次2840户,帮助解决工作、生活、学习等各类问题近1000个,提供代办帮办等各类服务4900余人次。

二、试点工作中突出反映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前温州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层、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情况,我们在基层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通过随机问卷和个案访谈的方式对试点工作开展深入了解。其中,我们针对40岁以下的青年志愿者收回了有效问卷726份,并对长期参与青年志愿服务的18名志愿者进行了访谈。

(一)青年志愿者流动性大、组织结构相对松散。问卷中,有50.55%的人普遍认为目前志愿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青年志愿者流动性较大。在实际志愿服务过程中,由于志愿者彼此之间相互并不熟悉,在参与社区服务过程中经常出现脱岗、服务内容不熟悉、与服务对象沟通不畅等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志愿组织管理结构不够完善。由于志愿服务的工作量大面广,大部分组织都是通过小数专职人员负责运营维持组织运作,绝大部分直接参与志愿服务的青年志愿者都是通过志愿招募的形式吸收进志愿组织的。这样“因事而聚”的组织机构缺乏稳定性,也较难激发对志愿组织的认同感,导致志愿服务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

(二)青年志愿活动的资金支持渠道单一。在问卷中,有49.31%的人认为目前志愿服务最大的问题是资金支持不够。目前全市有统计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公益创投补助形式的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活动目前不到30项,累计投入资金约20万元,相较于全市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活动5510场次而言仍占少数,绝大多数的青年志愿服务社区活动还是社会自主发起。从表面来看,这种通过社会筹款、个体无私奉献方式实现服务的提供,属于市民素质提升、热心公益的一种标线。但从社区志愿服务的成本保障而言,一家社区志愿服务要实现服务的常态化,则需要相对稳定的资金支持、筹款途径。相较于上海、深圳等地以社会购买、政府购买为主筹措志愿服务资金的方式,温州绝大多数的社区志愿组织资源主要依赖社会筹款和个人奉献,其与志愿服务是有成本的无偿支持也存在悖论。因此,社区志愿服务资金资源渠道单一的问题,可能会带来青年志愿服务社区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三)青年志愿者专业性人才不足的问题。有47.93%的受访者都谈到了志愿者专业培训不足、缺乏专业人才的问题。现在社会上还有一种普遍观念,即志愿服务是“好人好事”,而不是一项专业化的社会服务行为。实际上,志愿服务组织人力走向专业化是国际志愿服务发展的趋势。从世界各国志愿服务发展情况来看,志愿服务组织的人力主要由全职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及相对稳定的非全职志愿者组成。虽然,近几年温州大力推广社会工作证持证上岗、开展专职社工招聘等工作,但目前持有社会工作证并专职从事社会服务的仍是极少数,志愿服务专精化的整体程度还很低。

(四)青年志愿者的能力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目前,由市级部门单位组织的志愿者培训主要是针对青年骨干志愿者。普通青年志愿者大多未经培训即可上岗服务;或只涵盖初次培训、阶段性培训和临时培训,普通志愿者的素质能力与当前精细化的社会治理需求不相匹配。而且,温州青年志愿者的培训课程设置上偏实践轻理论,专业理论运用较少,青年志愿者较难通过参与培训和志愿服务难以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导致青年志愿者参与培训的意愿不高,也难以提高青年志愿者素质能力水平。

三、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专项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出台《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和《志愿服务条例》,从制度层面对志愿服务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写入了全会报告,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点题社会基层治理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志愿服务做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必不可少。特别是今年疫情防控工作中,我们看到了组织动员起来的志愿者队伍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自觉自愿奔走在疫情防控一线,成为联防联控抗击疫情的重要力量。

但目前而言,温州的志愿服务工作离“健全完善”还有一定的距离,与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社会志愿服务发展相比也有所不足。基于温州的现状,从问题短板入手,提出下列意见建议。

(一)以制度破解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碎片化、人员流动流动性大的问题。青年志愿工作碎片化、流动性大,一方面有缺乏长效制度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基层社区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集中式服务”“运动式活动”的原因。建议:1. 扎实落实省级制度文件。2019年,团省委下发《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专项行动实施细则(2019-2025)》,团市委针对考核细则进行任务分解,截止目前仍有部分社区没有严格依照《实施细则》落实规定动作,导致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碎片化、个体化,没有形成长效、常态、有组织的青年志愿服务模式。建议进一步加强《实施细则》在社区层面的工作推广,以基层能接受、能读懂、能操作的形式适当简化细则要求,确保在基层社区落实青年志愿服务制度。2. 鼓励就近常态开展服务。以往志愿服务活动存在扎堆式、集中式、临时性等问题,社区有自己的特定需要,志愿服务组织没有按照社区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资源,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但就近服务、常态服务与之相反,是涓涓细流,即减轻志愿者参与服务的负担,也有助于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通过长期互动形成的稳定关系。3. 鼓励群众互帮互助。志愿者资源是有限的,特别是一些应急救援、心理咨询等专业类型的志愿者更是少之又少。但一些较低限度的服务需求,如换灯泡、搬东西之类,并不需要志愿服务才能满足,邻里互助就足以解决。通过鼓励群众互助,就有效减少志愿服务工作负担,也减少减少志愿服务“舍近求远”的情况,有助解决志愿服务者流动性大的问题。

(二)以青年志愿组织建设规范提升行动破解青年志愿组织结构松散问题。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专项行动要走向专业化、精细化、社会化,提升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建设规范化水平是必然要求。建议以试点社区的重点志愿服务组织为基础,从志愿服务工作的规范性入手,制定统一标准并进行推广。1. 在志愿者招募环节。首先要实现有效的志愿者招募,必须从宣传推广上以及活动形式有所创新,宣传推广上必须用到新媒体的传播力量,同时活动形式必须创新,符合现在社会潮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令群众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去。2. 提高志愿服务准入门槛。当前志愿服务组织的准入门槛普遍较低,只要符合基本要求就可以成为一名志愿者,对志愿者了解不多,无法进行准确的岗位匹配。组织应当针对有加入意向的志愿者制定一套测试体系,通过了解志愿者的个人需求、专业能力等,通择优筛选出优秀的青年志愿者人选;3. 建立志愿服务工作档案。志愿者在开展完活动后,应对此次的服务进行及时、完整、准确的记录,内容应该包括服务地点、活动情况、活动照片等系信息,以便及时了解服务情况,掌握志愿者的服务动机、专业技能和偏好情况,并以此为依据方便更合理的设置志愿服务岗位,做到青年志愿者“人尽其用”;4. 定期的志愿者维系。在实际工作中,志愿者组织在组织维系这一块工作相对薄弱,人员的随机性非常大,活动很难顺利开展。所以志愿组织应该安排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定期联系工作,负责做好人员之间的沟通工作,多多开展团建、分享沙龙等活动,增强青年志愿组织凝聚力。

(三)以工作保障破解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资源渠道单一问题。1. 保障青年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者的交通、就餐、保险等费用负担实际上比较大。且志愿者优先权保障不足。体现在针对志愿者的具体的激励机制不足,在学业升学、就业创业、职称评定以及交通、旅游景点打折等方面给予志愿者的激励措施过少,这些都抑制了志愿者的积极性和成就感,成为志愿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建议从青年志愿者的权益保障入手,根据温州各县市区的现实情况,指导明确青年志愿者在参与社区服务中的权利保障,如交通、就餐、保险、高温补助等方面的基本补助标准。补助标准不能搞一刀切,要设置幅度限制,为县市区留有裁量余地,确保县市区财政切实可行。2. 保障志愿服务成本。志愿者的活动组织是有成本的,如技能培训、发展扶助、管理者成本运行、项目运作开发等。目前温州市己经在推政府购买社会力量的服务,但其范围较多偏向社会工作背景的社会服务机构,购买志愿服务组织的项目没有。可以借鉴向社会服务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向从事志愿服务的机构采取“购买专业人员岗位+志愿者保障+服务经费补助”的方式,补助志愿服务的工作成本。3. 保障志愿服务项目培育。从资金、人才和培育提升上发力,加大对公益创投项目中的志愿服务项目培育工作保障力度。提高创投中标项目启动资金保障额度,鼓励社会公募基金参与项目评估跟投。推动团干参与,把参与服务社区创投项目开展情况作为重要考评指标,纳入年终考核。建立帮带制度,邀请高校老师、资深公益人士,开展志愿服务项目提升培训,提高项目服务水平。

(四)以专业能力培养体系破解青年志愿专业性不足、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温州已开展多种类型、多种方式的志愿者培训班,但成效并不明显。问题在于这些培训没有形成一种正向激励机制,也大多止步于基础性、普及类型的内容。建议:1. 建立青年志愿激励作用体系。除了现有的线上积分兑换系统外,推广开展注册志愿者星级评定。根据志愿服务开展情况、受继续教育程度和专业化程度评定星级,高星级青年志愿者优先参与重大活动,优先考虑荣誉奖评。志愿者的星级晋级必须通过团市委组织的能力测试和专业课程培训,从而激发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参加专业培训的工作热情。2. 实施志愿培训分级分类。针对星级评定情况,把志愿服务培训明确为入门、专业等类型。入门型开展普及教育,主要针对志愿服务工作的基础常识、志愿活动开展实际操作等内容,帮助新手志愿者迅速融入、开展活动。专业型开展不同类型专业教育,如心理咨询、应急救援等专业课程,提高志愿者工作专业化水平。3. 加强培训工作社会合作。单就政府指导开展志愿培训,难免会存在与现实需求脱节,专业性人才不足等问题,借助社会合作就可以有效规避这些问题。一方面,借鉴境外社区教育学院的经验,加强与本地院校的合作,与高校联合开办社会工作水平教育班,规定课时和课程内容,对修满学分的学院颁发水平教育结业证书。另一方面,通过政府采购方式购买专业机构的志愿服务培训,组织开展本地志愿服务机构在职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培训班,为志愿服务组织中的专职工作人员提供业务能力继续教育。

(五)以宣传氛围营造入手重塑志愿服务文化。要真正实现志愿服务全面普及,志愿服务水平全面提升,除了从制度和操作层面的变化,更要开展从志愿服务文化打造入手。1. 从志愿理念和志愿文化入手,实现自主参与。现在试点社区开展的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工作,主要还是以各级团组织为主发起,难免导致参与的青年志愿者产生“完成任务”的消极懈怠思想,青年志愿者长期参与、提供优质志愿服务的可能性大为降低。为了实现从“完成任务”到“自主参与”,从“要我志愿”到“我要志愿”的思想转变,可以把志愿服务文化宣传从志愿服务节中分离出来,强调对志愿理念、志愿服务文化的宣传,大力推广“我要志愿”的积极理念。2. 志愿宣传手段多样化,构建“实体+媒体”志愿文化宣传体系。目前志愿宣传的方式主要以单场活动式宣传为主,缺乏持久有效的宣传手段。因此,要推广室外实体宣传。通过定期在公共室外空间、人流量较大的区域,组织志愿者加入志愿服务仪式,推广强化青年志愿者“我要志愿”的积极理念。通过打造志愿服务公益街区,以户外广告、定期定点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形式,扩大宣传工作的受众面,打造全年无休的“户外活广告”,不断向社会公众推广志愿服务积极理念。3. 进一步推广“小瓯柑”,推动温州青年志愿服务符号化。目前,全市志愿者主要标志还是以“红马甲”为主,大部份县市区的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时仍未使用“小瓯柑”标志或服务。要以试点市区为基础,逐步推广发放“小瓯柑”活动物料,扩大使用面,逐步形成青年志愿者显著的符号文化,从而达到“看到‘小瓯柑’就想到青年志愿者”的效果。

责任编辑:赵晨阳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