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胡震洲 编辑陈融雪
当下,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科技创新的“领跑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和科技竞争局面。
中国经济亦处在关键转型期。面临人口老龄化、房地产和金融行业结构性调整、全球产业链重构,我国的创新有了新范式,也有了新优势和新挑战。
此间,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表示:“数字时代,数据成为重要的创新要素,大型数字企业在创新中地位上升,开放开源成为创新资源配置的重要组织形态。推动科技创新的思路和组织科技项目的逻辑都要应时而变。”
数据驱动新范式,企业成主力
“以前,高校做基础研发、研究机构做前沿技术开发,产业只做产业化转换,这样的横向链条在数字时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新模式下,数字企业成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的核心。”江小涓认为,长期以来,观察创新范式的重要维度是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现在,有了“海量数据”的新维度,创新范式进入数据驱动,企业成为创新主力。
这个观点有数据支撑。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2023年9月18日联合发布的《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22年,我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30782.9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77.6%、12.4%、7.8%。
江小涓称,以自动驾驶、云计算、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数量为例,从2007年开始,全球范围的企业发明专利数量超过高校和研究机构;从2015年开始,中国排名靠前的几乎都是企业。盘点在国际顶刊发表的人工智能相关文章数量也可发现,2011年全球范围企业发表数量超过高校,2016年起中国企业文章发表数量也超过了高校。
对此,江小涓解释,企业知道数据,知道市场需求,知道应用场景,能快速大规模投入;数字时代技术迭代快,市场等不了高校。因此,从全世界范围看,大型数字企业的首席科学家岗位很容易吸引到高校的图灵奖得主甚至诺奖学者。
海量数据成优势,开放待加强
“数字时代,数据成为创新的重要资源。中国的公共数据量是全球最大的,如果能强力推动政府数据和公有企事业单位数据开放,这将是我国的产业优势和制度优势。”江小涓称,北京、上海、广东的数据开放走在了全国前列。
目前,我国的数据开放程度仍然远远不够。江小涓举例说,她有一个学生的同学想研究中国地表温度的数据,但拿不到相关导航系统的数据,而国外类似数据不少是开放的。
对此,中泰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深有同感:“我赞同以数字化促进新旧动能的转换。比如促消费,要把消费放到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位置,但现在关于消费结构、居民收入水平的数据虽然央行有,学者和企业却不知道。所以,在数据开放方面还大有可为。”
李迅雷表示,短期看,中国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制造业投资增加来拉动,实现5%左右的增长目标;长远来看,只有不断创新,增加投资的技术含量,才能够让中国经济更有活力,增长更加可持续。
“数据优势企业不能只为自己‘数据增强’,还要为更多企业‘数据赋能’,推动社会创新。”江小涓称,开放数据体系和开源技术体系日益成为重要的创新组织形态,成为这个时代最好的创新资源的配置方式。
“真正的大科学项目都是跨国的。在天文学、高能物理、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国际大科学项目成为推动重大科学发现的主流模式。”她举例说,“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项目,接收面积达一平方公里,比当前同类设备灵敏度提高100倍,搜寻速度提高1万倍,将有机会揭示宇宙最基本的科学问题。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成立平方公里阵列天文台公约》,中国正式成为多国政府间国际组织“平方公里阵列天文台”的签署国。
全新国际局面
进入数字时代,我国的创新有了新优势,也面临新的挑战。
“创新需要改革开放。”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钊呼吁,在保持高水平开放的同时,要激发企业家精神、重视民营企业。
他表示,当一个经济体足够大,就会有无数企业家尝试探索,在概率意义上一定会有一部分成功的例子。对整个国家来讲,这是一种常态,但对于单个企业家来说,是具有冒险性的一步。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有非常高的不确定性,企业家要真金白银地尝试哪一条才是正确的道路,是冒了风险的。
“中国未来的技术创新路径是现今大家特别关心的问题,很多人希望能预测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谁最有资格来做预测呢?我认为不是学者。”陈钊称,如果马斯克在火箭探索之前咨询学者,可能没有一个学者会告诉他能够做到。
“技术创新的方向和路径要靠企业家发挥自身的才能和发扬企业家精神,在市场中捕捉和把握机会才是关键。”陈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