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点亮“星火”,这里的寒假不太冷

2020-03-04 11:12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冯国栋

这个寒假,13岁的湖北农村留守少年小燕有个心愿:重回小学。是何原因,让这位农村留守少年期待返校?

清明节,她的“春节”

湖北省红安县地处大别山南麓,这儿乡村里的孩子九成以上为留守儿童。小燕是其中之一。小燕的父母在她年幼时离异,她常年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见到小燕时,她眼里写满了与年纪不相称的成熟和懂事。走进小燕家,被烟熏得发黑的墙上,整整齐齐贴着一张张奖状,都是小燕获得的荣誉。“我们希望她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爷爷说。

小燕的爷爷奶奶都已年近七旬,务农为生。尽管无论刮风下雨,爷爷每天都会开着三轮车接送小燕,但因为缺乏父母关爱,她的性格比别的学生更加敏感、自闭。

让小燕的小学班主任朱俊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小燕写一篇题为“春节团聚”的作文,写的却是父亲在清明节带她出去玩的经历。

批改作文时,朱俊以为小燕没有认真审题,让小燕再修改。后来,小燕提交上来,只是在原文后面加了一段话:“清明节就是我的春节。只有清明节,爸爸才会回村里来,陪我一起玩。”

新房,打开了他们的“心房”

2014年4月,小燕和20多位同学一起,受邀到武汉参加活动。这位不爱说话的小姑娘,鼓起勇气登上武汉东湖会议中心的大讲台。表演诗朗诵时,她紧张得双腿发软。当台下响起掌声,她激动地落泪。

“一次在叔叔阿姨的带领下做手工蛋糕,一个阿姨帮我挽起了袖子。”一个细微举动,小燕回想起来格外温暖。

洁净的书桌椅、明亮的采光,还有整齐摆放的电视、电脑等设备……在湖北省红安县太平桥镇张应龙村,一座3层高的蓝色教学楼,成为当地一道美丽风景。这就是小燕就读过的应龙小学。

就在几年前,应龙小学只有3栋小旧砖木平房,墙面斑驳、脱落。时任校长施吉平告诉半月谈记者,学校周边聚集了近百名适龄儿童,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村民一直盼望着能修建新教学楼,但应龙小学是一所村级完全学校。村里经费捉襟见肘,自建教学楼难度很大。

2014年,一群从武汉来的叔叔阿姨捐资40万元援建应龙小学。崭新的学校,让留守儿童有了更好的成长学习空间。

学校新落成的图书馆,是小燕最喜欢去的地方。中午宁可不要午休,也要钻进图书馆。在这里,她在知识的海洋里自在畅游。她喜欢读鲁迅,最爱翻阅的图书是《朝花夕拾》。

帮扶,一个信守6年的约定

新的教学楼盖起来了,但如何打开留守少年儿童封闭的心房?6年不间断的帮扶联建活动,使得这些来自中建三局二公司的志愿者成了孩子们的知心伙伴。这些志愿者组织孩子们前往武汉,观长江、游东湖、看省博、访名校,让孩子们住宾馆、吃大餐,带孩子们登上摩天大楼,在云端俯瞰世界……

6年时间里,对接应龙小学定点帮扶的员工换了,原校长也调走了,但留守儿童和叔叔阿姨的约定,却坚如磐石。

“我们的帮扶不是作秀。我们把这个约定,写进了企业每年的工作计划。”中建三局二公司党委副书记范先国说,“留守儿童,收获的是志愿者的爱心;参与的志愿者,收获了自我价值和来自企业的认可;企业收获的,是一份信守承诺的口碑。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一次次定期组织的活动,为孩子搭建起展示自我的舞台。每年儿童节,志愿者都会来学校搭建表演舞台,围观表演的村民常常从学校操场排到教学楼3层楼的走廊。曾经胆怯的孩子登台表演,收获村民的掌声,成为家人的骄傲。

现任校长张建平说:“学校的硬件在全县的乡村小学中处于一流水平。”6年来,应龙小学的教学水平也不断提升,获评“校园建设优秀单位”。

志愿者给这支帮扶队取名“星火”,希望让来自社会的关爱如同点点星火,给留守儿童带去温暖。今年1月9日,小燕再次回到学校,见到熟悉的校长、老师和帮助过她的志愿者叔叔阿姨。小燕说,自己长大后想成为一名教师,把温暖传递给更多的孩子。

责任编辑:常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