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城市的新名片——工业遗存在重生

2019-04-04 09:08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王炳坤 鲁畅

71米高的百年高炉巍然矗立,管道、机器井然排布,一旁是劳动中的铜铸人像……站在鞍钢博物馆的巨大“车间”内,已从钢厂退休近20年的葛大爷环顾着再熟悉不过的劳动场景,仿佛看到自己年轻时的身影。

在国内,像鞍钢集团博物馆这样依托老旧厂房建成的文化场所,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的新名片。重温大工业生产历史之余欣赏文创产品,让人们在都市中同时得到历史与现代的慰藉。

老旧厂房“醒了”

鞍山钢铁厂始建于1916年,因其囊括从铁矿采选到钢材轧制的钢铁全产业链,且大部分设施仍在生产,被业内称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活化石”。建设于厂区一处废弃烧结车间内的鞍钢集团博物馆,自2014年12月开放以来参观者就络绎不绝。在这一浓缩空间里,有人追寻历史,回顾新中国钢铁工业由小到大、开枝散叶的历程;有人学习知识,在一块矿石的变身之旅中了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人追忆劳模,回味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近距离感受奉献精神的薪火相传。

鞍钢集团博物馆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感,而“751D·PARK”广场则牵手时尚——这个广场由为北京市供应煤气的国营751厂转型而来。走进占地22万平方米的“751D·PARK”设计广场,仿佛置身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工业痕迹随处可见,却别有洞天:751时尚回廊,是在10个12米高、直径约5米的脱硫罐基础上改造而成;751厂工会图书馆,两年多前被台湾设计师打造成汇聚300多种3000多株植物的“魔法铺子”……

相较于以当代艺术展示出名的北京798艺术区,751以设计著称。凭借工业遗址赋予园区的鲜明特色,这里吸引了不少知名设计师前来交流、合作和发布品牌,在复古与时尚的环境中碰撞出灵感火花。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管委会主任丰春秋说,20年前开始启动老旧厂房再利用。如今,它们在千篇一律的城市建筑物里显得弥足珍贵。

向工业遗存要文化新生

工业遗存不是冰冷的钢铁和砖石,它承载着几代人的理想和记忆。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不久前撰文指出,“对很多城市来说,藏有历史故事、凸显本地特色的工业遗存就是最好资源,将在塑造城市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为北京市曾经的纺织、电子、机械、化工、汽车五大工业基地,朝阳区老旧厂房规模庞大。如今,朝阳区已有文化创业园近60家,改造建筑规模超过280万平方米。798、751、莱锦、郎园、懋隆、齿轮场、创立方等由老旧厂房转型升级而来的特色园区,成为文化创新集群发展的重要支撑。

作为传统工业大省,辽宁工业遗存丰富,分布集中连片、格局链条完整。该省重视工业遗存的价值,将抚顺龙凤矿竖井、辽河油田第一口探井、沈阳铸造厂翻砂车间等一批工业遗存,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沈阳市铁西区从21世纪初开始实施搬迁改造,腾出的很多老厂房没有直接拆除,而是保留下来改造成中国工业博物馆、1905文化创意产业园、奉天记忆文化园、工人村生活馆等特色景观。

“外地人来沈阳,除了‘一宫两陵’(沈阳故宫,沈阳福陵、昭陵)之外,几乎都来铁西。”铁西区副区长李景祥说,传统工业与现代创意的结合不仅丰富了沈阳市的旅游内涵,也带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2018年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有42个项目入选。“与第一批的11个项目相比,第二批范围更广更加注重经济价值。”沈阳奉天记忆文化园总经理王安说。

挖掘城市文化的灵魂

尽管工业遗存保护利用方兴未艾,但开发过程中存在不少困难,突出问题是认知和顶层设计不到位。一些地方对工业遗存的文化内涵、科普价值等挖掘整理不够;一些开发形式单一,满足于简单的展示和陈列,创意不足、体验缺位,很难与游客形成良性互动,无法得到市场认可,要靠主办单位的补贴艰难度日。如何让工业遗存“叫好又叫座”,成为激活过程中的突出难题。

工业遗存在利用过程中投入多、受益周期长,如果是短期租赁,业户不愿大量投入,加上土地权属一般比较复杂,许多开发主体望而却步。沈阳建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伯超说,各地可以从培植特色文化的角度加以有效扶持,在土地置换、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消除障碍,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开发。

2月16日,单霁翔在辽宁作讲座,他建议从实际出发,加强创新创意,不可照搬照抄,一窝蜂模仿。“既要充分挖掘工业遗存的文化特色,也要从当地人的需求和偏好出发,推出一批兼具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创意项目。”单霁翔说,关键是要多坚持一些时间,将工业遗存打造成当地的文化名片需要一个培育和宣传的过程。

责任编辑:常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