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由“经验救援”走向“科学救援”

2019-03-19 09:01
来源:半月谈网

我国特大突发事件医学救援能力亟待提升

半月谈记者 胥金章

我国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经过多年实践,我国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取得长足进步,但应对复杂的特大突发事件能力较弱,特别是灾难中对大批量复合伤、多发伤危重伤员的快速处置能力亟待提升。应急救援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由原来的“经验救援”向“科学救援”转变,亟须从专业人才培养、核心装备研发、公众素养培养等方面发力。

专业人才匮乏、技术不规范、核心装备落后

我国公共安全首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战创伤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正国等认为,我国幅员辽阔,灾难频发,对人民生命财产、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造成巨大影响,提高灾难应急处置能力已摆到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应急体系建设,相继成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各级相应加强医学救援基础性建设,初步建立了军地协同的紧急医学救援协调联动机制,在多次突发事件应对中有效发挥了作用。但与日益严峻的灾难事故形势相比,在人才、技术、装备等方面与任务需求存在重大差距。

救援专业人才匮乏。现场救援需要跨专业、跨学科、跨行业的综合交叉性人才,但目前多以单学科、短期在职培训为主。从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来看,应急救援人才专业化和职业化刻不容缓。

救援技术不规范。灾难现场环境复杂易变,幸存者搜救难度大,伤员伤情危重,时间紧迫,特殊伤病救治缺乏有效手段,常规临床救治技术无法满足救援现场需求,加之救援队伍之间技术不统一、不规范,协同配合困难,救援效率低。

核心救援装备落后。野外救援需要小型化、抗震抗摔、耐高温低温的装备,但目前救援队以携带医院内的救治装备为主,到达现场后易出现设备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

公众应急素养偏低。公众卫生应急观念淡薄,缺乏自救和互救能力,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天津港特大火灾爆炸事件中,周边居民区、立交桥上围观群众因爆炸瞬间产生冲击波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积累了一定经验,也有沉痛教训

我国具有应对特大突发事件的制度和体制优势,在非典、汶川特大地震、天津港特大火灾爆炸等大量实战中,积累了一定的应对经验,也有沉痛教训,我们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取经。

美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应急医学救援体系,学科建设较为完备。1983年,北德克萨斯大学设立第一个应急管理本科专业,意在培养学生灾难应急技能、人际沟通和领导能力,从而避免和减轻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

日本地震频发,经常遭受台风、暴雨和大雪等灾害,国家重点提升全民防灾素养,民间防灾组织、志愿者、社区组织、企业等各种社会组织经过专门应急医学救援培训,是防灾救灾工作的参与主体。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应急救援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由原来的“经验救援”向“科学救援”转变,亟须发挥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理论研究、装备研发等方面的作用和优势。

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对记者说,应急救援科学与工程已列为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2017年5月,天津大学成立全国第一个灾难医学研究院,研究院院长、学科带头人侯世科作为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队长兼首席医疗官,率队先后参加了20批次救援实战,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大量一手资料。

加强应急医学救援学科建设

面对特大突发事件挑战,加快应急医学救援综合能力建设迫在眉睫。应以救援医学学科建设为抓手,建立应急医学救援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培训机制,推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

成立救援医学一级学科。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救援医学一级学科,部分院校开展学历教育,均挂靠在临床医学、公共管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一级学科下,救援医学人才缺乏系统化、规范化培养。应成立救援医学一级学科,开展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和储备。

加强应急救援培训基地建设。救援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依托具有专业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基础和丰富救援实践经验的大学,整合各方力量建立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国家应急救援综合培训基地,对应急救援指挥、技术、保障专业人员,开展系统化培训,提高核心救援能力。同时,对全社会开放,开展应急救援知识科普和技能培训。

加快核心救援装备研发。应急救援装备是高效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重点围绕突发事件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的各阶段,深入开展现场应急决策指挥调度平台、智能化搜索营救装备、特殊复杂伤病救治设备等核心装备研发。加快救援装备成果转化,服务社会、服务战场。

责任编辑:常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