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山沟沟里种粮越种越穷,因地制宜种梨村民日子越过越好

2019-04-04 09:2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本报记者刘巍巍

一夜春风来,千亩梨花开。

“我在这山沟沟里种了几十年田,可还是越种越穷,越穷越种,但梨花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江苏省苏州国家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92岁的村民陆明泉感慨,是小小的梨花拔掉了村里的穷根。

米梨之争

树山村地处太湖山坳,距苏州主城20公里,三面环翠,地势纵横。受制于山地多、耕地少及太湖周边限制发展工业等因素,这里一度是苏南最穷苦的村落之一。

村里近400户、1700多位村民,仅有耕地1000余亩,人均不到六分地。陆明泉回忆说,20年前,家家户户种水稻,由于山高坡陡,光送水上山就是一项大工程,最高的地方要经过五六次“翻山越岭”。“虽然年年挥锄头,但种粮和买粮成本差不多,刚够填饱肚子。”44岁的村民金雪艳告诉记者。

上世纪90年代末,为摘下贫困帽,当时的村干部走出山村,四处“求医问药”,终于在一家农业科研机构获知,树山村的自然条件适合种植翠冠梨,于是决定将水稻田改种梨树。

“去米种梨”遭到村民的强烈反对,一些老辈村民甚至指着村干部的鼻子问,“你是吃米长大的,还是吃梨长大的?”“水果能填饱肚子吗?”还有一些村民认为,梨寓意“离”,有不祥之兆,“你们这些干部,想钱想疯了。”

“作为土生土长的树山人,被长辈们这么埋怨,心里自然不好受。”树山村党总支书记吴雪春说,但要脱贫致富就得背水一战。2000年,村里决定由村干部带头,先改掉一半的水稻田,试种500亩梨树。

梨苗入土,在贫穷和非议中等待收获的时光漫长而煎熬。

“一天天数着日子盼梨收成,比盼自家娃长大还要心急。”吴雪春说,3年后,梨树终于开花结果,每亩收入2000元,让一些村民尝到了甜头。

此后,梨树种植在树山村顺利推进,全村1000多亩水稻田全部改种梨树。据说,历经多轮技术改良,眼下翠冠梨每斤可以卖8-12元,亩产量超过3000斤,仅这一项,就可至少为村里创造产值2400多万元。种梨的成功,引燃了树山人致富的火种。2006年起,村民们尝试利用丘陵地貌和江南气候种植千余亩茶叶,并把祖传的几棵稀稀拉拉杨梅树精耕扩种为2000多亩。

“如今,翠冠梨、云泉茶、杨梅成了响当当的‘树山三宝’,年产值超过6000万元;靠着这三棵‘摇钱树’,我家一年毛收入40多万元。”一位村民喜滋滋地说。

与梨共舞

树山村的变化因梨而起,树山村的发展与梨共进。

这些年来,在市、区、镇三级政府支持下,树山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速,泥土路变成了沥青路,裸墙露砖的简易农房变成了粉墙黛瓦的苏式民居,如蛛网般交织的电线被统一埋入地下……

梨树越长越大,梨花越开越盛,树山人的脑袋越来越活。

2008年,村里人隐约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开始着手打造梨花旅游文化节。“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通过梨花节聚人气,把山里的农产品卖出去。”吴雪春说,经过多年苦心经营,梨花节知名度、美誉度逐年提高,入选“2016最美中国榜”,获评“2017最具影响力特色节庆”“2018中国最负盛名节庆”。

2018年,树山村游客数量突破百万人次。陆明泉说,“梨花节火了,连最普通的农家小青菜都跟着沾光,一斤卖到十五六块钱,一只散养小公鸡更是能卖两百多块钱,20年前抓只小猪崽也要不了这么多钱。”

成效有目共睹,甘苦心中自知。

逶迤山间的木栈道是不少游客来树山赏景的“打卡”地,但当年为了它,村里可是掀起一场不小的波澜。一些村民认为修建木栈道占用林地,影响果树生长,多次强烈阻挠,甚至进城集体上访。村干部一家一户上门做工作,白眼看尽了,嘴皮子磨薄了,木栈道终于修起来了。

随着树山村人气飙升,一些村民将目光投向梨树之外。

何建华是树山村最早开办农家乐的村民之一。2009年,不满40岁的他咬紧牙关东拼西凑25万元开起了唐家坞生态农庄。“起初没客人,就跑到进山的路边和停车站堵人、抢客;摸不准城里人口味深浅,就一试再试,光土鸡汤就熬了十几锅;那段时间,家里连喝半个多月鸡汤,都快喝吐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时间过去,何建华收回了投资成本。他说,以前开货车跑长途,辛苦不说,一年只能挣个两三万元;现在自己当老板,年均利润20万元左右,还带动了自家的农产品销售。

有人靠美味赚下第一桶金,有人则做起了美景的文章。

树山村6组大石坞2号,坐落着一幢古朴的木饰三层小楼,这家名为“闲云舍”的精品民宿,是树山村最早开起的民宿之一。

民宿主人俞慧是通安镇上人,曾在多家酒店工作过,不甘心一直为别人打工的她,2016年拉上表姐和表嫂凑了近百万元在树山村兴办民宿。俞慧说,这里三面环山,鸟语蝉鸣,四季花香瓜果不断,要想办法让风景变现。

民宿开办两年多来,收获点赞无数,成为长三角地区众多小资追捧的网红民宿。一位游客在住宿留言卡上写道:琴声、鸟声、声声入耳;花香、果香、香味绵延……这就是我想象中的日与夜。

不“梨”不弃

春风十里花千树,梨花满山飘香雪。

每年的三四月份,是树山村最美的季节。村道两旁,洁白如雪的千亩梨花中,游客徜徉花海,络绎不绝;满山的茶树下,采茶工指尖飞舞,采摘着清明前最嫩的茶叶尖儿。

“每年春季我都会约上几位天南海北的朋友到树山村小住几天,聊天、看书、品茶、搓麻将……”多年在深圳等地打拼的企业家汪先生笑言,平时大家聚在一起,只要坐下来,就是聊怎么赚钱;在树山,望着满眼梨花和满山茶园,心自然而然静下来,谁再提钱好像跟大家过不去,自己也显得俗了。

梨花开,游客来,但这些仍然不够。

“‘回不去的才叫故乡’,这句颇为文艺的话,暴露出当前乡村振兴中碰到的突出难题??空心化。”苏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吴新明说,实施乡村振兴,就是要改变人口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让年轻人回归乡村,让古老的乡村换发活力。

31岁的吴辰是地地道道树山村戈家坞长大的孩子,大学毕业后,他和村里很多年轻人一样,在苏州市里找了一份销售经理的工作,年收入十多万元。家里的150棵梨树、30多棵杨梅树和6亩多茶园,只是他的“副业”。

为什么不试着在家乡的绿水青山中,开发出自己的金山银山?2018年,吴辰决定辞去工作回乡创业。

他投入100多万元改造家中的二层小楼,打造民宿“竹里山居”,并利用个人擅长的厨艺特色开辟每日仅供一桌的定制化、限量版农家乐“独一桌”。“生意越来越好,特别是‘独一桌’,订单已经排到下个月。”

吴辰告诉记者,如今他们的回乡创业朋友圈越拉越大,大家还搞起互助联盟,谁家有大生意“吃”不下,就资源分摊共享。

眼下,树山村已开办各类农家乐46户,民宿15家,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万元。记者穿行村里发现,不少村居正在重新装修,“含苞待放”。望着村里越来越多的青春面孔,吴雪春欣慰地说,这些年树山村1700多名户籍人口,没有一位迁离出村。

年轻人多了,古老山乡苏醒了。

漫步树山村,五颜六色的特色文创产品“树山守”夺人眼球。2016年,通安镇与苏州科技大学共建树山乡村规划建设研究与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中心。据中心负责人彭锐介绍,创新团队以树山山下戈家坞打捞出来的年兽石像为原型,依托学校遗产信息模型实验室,通过三维扫描数字修复了残损年兽,创造了这些属于树山的吉祥物“树山守”及其全系列文创产品。“文创项目众筹期间,浏览数超过200万次,目前月销售额突破10万元,还入选了国家‘互联网+中华文明’项目。”彭锐不无骄傲地说。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一曲《梨花颂》在陆明泉老人唇齿间呢喃,唱活了春季树山千亩梨花盛开的美景,也唱出了树山人携青山绿水共赴梨花之约的古朴情怀与青春自信……



责任编辑:刘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