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徐希才
“对根据地来说,日军带来了一次次劫难,但群众始终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队伍抗日。”近期,半月谈记者重访鄂豫皖抗日根据地和湘鄂抗日根据地,在这片承载抗战历史的红色热土上,感悟红色资源的保护与激活,见证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展。
重温:军民团结鱼水情深
“竹沟是我们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走进河南确山竹沟纪念馆,讲解员告诉半月谈记者,1926年,竹沟地区就建立了党的组织;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原局在竹沟领导中原乃至华中地区抗日斗争。在这里,我们党通过举办党训班、青训班等,培养党政军干部4000多人;先后向敌后出兵19批共4800多人,组成东进南下的中坚力量。
与鄂豫皖抗日根据地和湘鄂抗日根据地建立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新四军第5师,也是从竹沟出发。1939年,李先念、陈少敏率部挺进豫皖边,成立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当年11月,鄂豫边区委成立,李先念任司令员,陈少敏任书记,部队改组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皖南事变后,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5师。
在湖北大悟县、安徽宿松县等地,半月谈记者追寻第5师的抗战足迹,发现他们长期“远离延安,远离新四军军部,如同一个处在华中的孤岛”。在这样的夹缝中,第5师开创了鄂豫皖湘赣边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抗击日军15万、伪军8万,战斗1262次。
“新四军第5师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是军民同心,鱼水情深。”大悟县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付波说。
大悟县白果树湾村,曾是新四军第5师司令部驻地,新四军第5师纪念馆也坐落于此。纪念馆讲解员周蓓告诉半月谈记者,在第5师进驻期间,当地老百姓踊跃参军参战、传送情报、捐献粮草,支援部队抗日。
纪念馆内展陈的一张献草证见证了当年军民鱼水情的历史:“悟峰乡一保八村徐恒照先生,收到你献给部队的稻草30斤,我们十分感谢。今后我全体指战员当用积极抗战,保卫根据地,努力学习,加强生产来报答你们,并在你们农事生产时给你们以最大帮助!”前方打仗,后方支援群众干农活、修路、修塘等,成为第5师战士们抗战生活的常态。
“朱湾村的老百姓借给部队梅家上屋和梅家下屋两处院子,共72间房屋,供第5师和第7师会师临时驻军使用,并且为部队提供补给保障。”在宿松县陈汉乡朱湾村,陈汉乡综合文化站原站长洪述奇表示,1941年4月24日,长期孤悬敌后的第5师一部与新四军第7师挺进团在群众基础较好的陈汉沟会师,“首次打通了新四军第5师与第7师的联系,实现了两支主力部队遥相呼应”。
沿着山路走进湖南省华容县东山镇白果树村附近的竹林深处,半月谈记者见到了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战地医院旧址。1943年,第5师派部队挺进长江以南地区,成立江南挺进支队,屯兵桃花山,建成石公华抗日根据地。
白果树村一带为桃花山的腹地,周围群峰耸立,古木参天,便于迂回作战,更适宜救治伤病员。江南挺进支队遂决定在白果树村周边租用民房,建立战地医院,当时仅有医生1人,护士2人。“战地医院建好后,不仅救治战士,也救治当地老百姓。”华容县党史专家易文介绍,老百姓自发帮助部队输送物资、传递情报、照料伤员,与战士们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
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战地医院旧址 余春生 摄
传承:红色文化代代相传
“1943年2月,鄂豫边区党政军负责人齐聚在蒋家楼子参加大会。由于突降大雪,进出山路封堵,与会者住宿时只能用柴草打地铺,挤在一起相互取暖。老百姓看在眼里,纷纷将自己卧房腾出来,拿出棉衣棉被让同志们御寒保暖。”在大悟县,被亲切唤作“薪火爷爷”的老党员陈义万向半月谈记者讲起蒋家楼子会议时的军民情谊。
陈义万20余载坚持宣讲红色故事、撰写红色书籍、关爱青少年成长。他说:“我们开展红色文化宣讲,就是要让青少年知道中国共产党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江山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老党员陈义万进行红色宣讲
陈义万的坚守是根据地干部群众传承红色文化的缩影。抗日根据地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包括革命遗址、文物史料等物质文化遗产,更包含着宝贵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如何科学有效地保护这些珍贵的红色资源,传承其精神内涵,开发利用其教育价值,成为抗日根据地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持续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半月谈记者实地走访和多方访谈了解到,各地不仅系统性地梳理了辖区内现存的抗战遗址遗迹,还建立了定期普查的长效机制,通过专业化的档案管理和数字化技术手段,对红色遗址遗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权威记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县区专门成立了党史研究课题组,组织专家学者对涉及抗战历史的每一个时间节点、每一处战斗细节、每一位英雄人物都进行反复核对和多方印证,最终编纂成具有权威性的地方党史读本,有效弘扬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和革命传统。
“大悟已经连续举办两届‘大别山上红旗飘’主题传播活动,邀请鄂豫皖3省12县(市、区)共同参加,开展红色故事宣讲大赛、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展、研讨交流等系列活动,促进了地区间红色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大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叶华敏介绍,大悟县以红色故事为蓝本创作多种形式的红色文艺节目,让群众在家门口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红色研学,也是助力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馆长鲁金亮表示,纪念馆近5年来年接待游客均在50万人次以上,不仅起到了革命传统教育效果,还发挥了联系新四军后代和各地新四军研究会的桥梁作用。
发展:革命老区迸发新活力
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进入新时代,根据地人民将团结抗日的红色基因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充分激活根据地的区位和生态优势,走出了一条多元融合发展之路。
“村里整合集体土地资源,规模化种植皱皮柑,并在树下套种大豆,村集体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华容县东山镇仙鹅寺村党支部书记陈拥君说。
优越的生态环境带动了抗日根据地“土特产”出圈。宿松绿芽、龙虾,确山松针鱼、核桃,大悟绿茶、脆梨……众多特色产品成了游客眼里的“香饽饽”,催生不少旅游热门线路、特色美食活动。
走进宿松县洲头乡金坝村,一家名为“泾洲渡”的民宿正在进行营业前的准备工作。据了解,该民宿项目在做好康养文旅的同时,围绕当地主导产业葡萄拉长产业链,制作葡萄饮品、葡萄酒、葡萄风干烘焙、葡萄果酱等多种特色IP产品,预计带动当地葡萄产业提质增效年总产值超1.2亿元。
特色化的农文旅融合,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增收,共享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以前煤油灯都舍不得用,现在路灯都亮得很;以前连吃的都没有多少,现在家家有小车。”白果树湾村老党员陈国胜说,“现在有钱买车,却没驾照”成了一种幸福的遗憾。
随着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抗日根据地靠近区域中心城市、交通要道的区位优势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在华容县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码头,一条北煤南运、南货北销的黄金纽带正在形成。公司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该项目利用浩吉铁路及长江水道形成北煤南运的铁水联运体系,主要为湖南省供给煤炭,辐射整个华南。
湖北钜鼎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从事铁路专业施工设备研发、制造、销售、租赁、施工等,公司负责人表示:“我们第一天到时,厂区还没有通水电,把情况反馈给相关部门后,第二天问题就解决了。大悟的务实高效让人印象深刻。”
从鄂豫皖根据地到湘鄂根据地,一路走来,半月谈记者看到,当前许多革命老区呈现出园区集合成势、企业集中成群、产业集聚成链的发展势头,让这片为抗日战争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编辑:徐希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