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太行山,素称“天下之脊”。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东渡黄河,在太行山上点燃抗日烽火。首战平型关、夜袭阳明堡、设伏黄土岭……在千岩万壑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不畏牺牲,顽强抵抗,谱写了浴血太行的英雄传奇。
敌后浴血
1940年,中国抗战面临空前危机。侵华日军在华北实施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企图摧毁华北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正面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悲观失望、妥协投降的论调甚嚣尘上。
面对严酷形势,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24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向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和据点发动大规模进攻战役,参战兵力多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这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带战略性进攻的战役。
百团大战第一阶段以破袭正太铁路为重点,山西阳泉位于其“咽喉”部位,是第一阶段的主战场。
在阳泉市狮脑山,有一处特殊的防御工事——五指战壕。它全长2000多米,大约一人多高。从高空俯瞰,五条壕沟如同手指伸向不同的方向。五指战壕壕沟不仅有效掩护战士们的行动,各个“手指”之间还相互连通,方便兵力的调配和支援。当时,为掩护正太铁路的破袭,八路军129师385旅两个团在这里靠吃黑豆、啃苞米、喝菜汤与日军鏖战六昼夜,多次打退日军进攻。
位于阳泉市平定县的娘子关,史称“万里长城第九关”。百团大战打响后,晋察冀第4军分区第5团担负了强攻天险娘子关的重任。一连连长邓仕均带领战士坚守娘子关车站西边磨河滩村,与日军鏖战,毙伤敌200余人,涉水突出重围,全连145名战士,仅17人生还。战后,晋察冀军区授予该连“血战磨河滩钢铁连”称号。
据统计,从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军在地方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紧密配合下共作战1824次,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桥隧和火车站260余处,摧毁大量敌堡和据点,书写了中国抗战史上的辉煌篇章。
百团大战纪念馆一角 詹彦 摄
凝聚民心
以敌后根据地有限的资源禀赋,要支撑起敌后抗战何其不易。八路军究竟凭借什么,唤醒了沉睡的山乡,凝聚起人民战争的磅礴力量?时至今日,在山西武乡县蟠龙镇砖壁村,仍流传着的军民鱼水情的故事,或许就是答案所在。
“八路军驻进村里,说话总是和和气气,还主动帮老乡挑水、打扫院子,给大伙儿讲抗日救国的道理。一下子就打消了我们心里‘好人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老观念。当时我就想,能跟这样的队伍在一起准没错,随后就报名参加了八路军。”武乡籍八路军老战士李金水回忆道。
“八路军在砖壁村时,专门发布过‘树叶训令’和‘野菜训令’。‘树叶训令’规定不许在村里榆树上摘榆钱,‘野菜训令’要求战士们不准在村庄周围五里内挖野菜,要把近处方便采摘的野菜留给群众。”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纪念馆讲解员肖建廷说。
凝聚起抗战的强大合力,离不开细致入微的群众工作。以发展妇救会为例,当时,党首先集中培训妇女中的先进分子,再派她们到各村开展工作,培养更多基层妇女干部。靠着这种“滚雪球”的方式,妇女干部队伍不断壮大,在抗战中撑起了“半边天”。
除了妇救会,农救会、工救会、青救会等各类抗日救亡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深深扎根根据地,将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类资源充分调动起来。老百姓将八路军视为亲人,全力支持抗战。从1937年八路军首次驻扎武乡,到1945年抗战胜利,全县共捐献粮食240万石,蔬菜、油等副食超过50万斤,纳军鞋49万双。这一组组数字,正是人民战争最生动的注脚。
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展出的拥军鞋和拥军衣 杨晨光 摄
不忘英雄
在狮脑山顶峰,百团大战纪念碑如一把锋利的刺刀直插云霄。全国唯一以百团大战为主题的纪念馆——百团大战纪念馆坐落于此。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这里每年吸引40余万游客前来参观。
八路军总部向三大主力部队发出的《战役行动命令》电文,百团大战作战示意图,娘子关战斗、关家垴战斗的历史照片,正太铁路破袭战的再现场景……纪念馆内的470余幅图片、200余件实物、10余处场景,生动记录了百团大战的战役过程。
在科技赋能下,百团大战历史正以全新方式活起来。打开百团大战纪念馆微信公众号,游客可以随时随地在手机上VR探馆,访问由228件文物数据等构建起的红色基因库。阳泉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卫萍说,该项目已吸引30余万人次“云端”浏览。
走进阳泉市第六中学大礼堂,230名师生正在聆听教师姚永田的讲座。“诱敌上山”“西峪掌围歼战”“抗战福将卢仁灿”……一个个精彩故事,将百团大战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
出生在阳泉市正太铁路破袭战沿线区域的姚永田,从小听抗战故事长大。他利用课余时间研究家乡抗战史、编写校本教材,并在校园义务宣讲红色故事100余场,努力让红色精神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希望通过抗战故事厚植孩子们的爱国热情、激发他们的强国之志。”姚永田说。
“太行山的每一块石头,都曾经生长过光荣……”30余年来,太行干部学院特聘教师崔韶光像一个“信使”,将共产党人的抗战历史和伟大的抗战精神传播到全国各地。每次讲到百团大战第三阶段惨烈的关家垴战斗时,她都会引用一位八路军老战士跟她讲过的话:“泱泱大国备受欺凌,这一仗挺起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你在,你也会上去。”
编辑: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