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在人民性书写中彰显时代精神——电影《花乡姑娘》观后

2025-08-08 16:55
来源:中国电影报

3月14日下午,乡村振兴题材的院线电影《花乡姑娘》首映礼在保定市关汉卿大剧院保利影城隆重举行,来自保定市党委、市政府部门、影视行业专家学者、文化名流、影迷代表与媒体人共同观看了影片。这部由素人导演和素人演员共同打造的故事影片赢得了现场观众一次次的掌声和一阵阵的笑声,导演白迎冬在现场给大家讲述了电影的创作拍摄过程和许多不为人知的台前幕后故事。

在视觉文化时代,电影已成为书写人民性与彰显时代精神的重要媒介。近年来,电影创作者以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为导向,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创作出了一大批优质作品。2022年身为保定市阜平县的素人白迎冬,感动于2012年冬习近平总书记冒雪来到革命老区骆驼湾村实地考察,向全国发出精准脱贫的时代号角,他自编自导、参与主演了他的第一部“素人电影”《扶贫路上》;两年之后,他又导演、参演了这部以素人为主的乡村振兴题材电影故事片《花乡姑娘》。

这部充满泥土气息的电影《花乡姑娘》是根据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新河镇双荡村党支部书记、党的二十大代表李敏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主要讲述了刚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在遭受身体重创的情况下,立志创业、自强不息,靠自己的坚定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去寻求生活的出路,靠对党的忠诚去践行一个支部书记的责任和担当,在自我学习和淬炼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众乡亲做电商,谋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花木之乡的土地上引领着时代的潮流,用一只右手托起一片蓝天,用一颗赤热的心感化着这片沃土,让广大城乡青年人及留守农民深刻体会到了“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的人生价值,生动展现了年轻大学生在面临困难时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新风貌、新作为。影片通过塑造身残志坚的女主人公晓美这一形象,探索了残障题材叙事的底层表达,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完成了人民性书写,彰显了新时代文艺作品的真实感、人民性与崇高美。

残障题材的叙事张力

电影也是一门叙事性艺术,能够综合运用各种视听手段塑造叙事中介,强化叙事张力,传递情感价值。残障题材电影本身蕴含着人物形象的残障面貌,其叙事张力往往来源于特殊的情感深度、复杂的社会议题和人物内在与外在的冲突交织。这类电影通过刻画个体的生存境遇、塑造人物的鲜明特征,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能量,引起观众的共情共鸣。电影《花乡姑娘》的主人公晓美(马瑜遥饰演)因一场车祸失去了左臂,其处境陷入到灵魂的黑夜。随后男友弃她而去,工作上被迫离岗,身无分文交不上房租……悲剧性事件接二连三发生,构成了主人公近乎一无所有的生存境遇。然而,即便遭此窘境,晓美依旧是一个求真进取、葆有社会公德的新时代知性青年。为了重拾生活,她从两个维度展开行动。一方面是个人生存技能的基本生活,她需要克服单臂带来的种种不适,完成衣食住行上的“高难度”动作。当基本生存技能得到满足后,社会性的职业生活成为主人公面临的更大困难。随着网络社会兴起,晓美在朋友点拨下与时俱进,开始探索电商直播创业。然而,探索注定是充满荆棘的,她没有经验、打不开销路,加之横遭一场自然灾害等打击,其职业生活再次陷入到更为严峻的绝境之中,影片的叙事张力也随着晓美职业生活遭受的苦难而被再次放大。她在明知赔付客户损失会导致倾家荡产也要坚持诚信做人之间进行生死抉择,最终将诚信这一品质得到彰显。

此外,白二蛋(白迎冬饰演)这一人物是影片中的对立角色,其人物形象与人物关系的塑造也将晓美置于叙事张力漩涡之中。晓美与白二蛋有着年少以来的友情,当二蛋靠着“刷单”“以次充好”等方式赚取不合法收益时,晓美则被置于友情与道德法律的冲突之间,晓美终将选择了举报二蛋这些行径,即便丧失了友情也要坚决维护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尊严。晓美这一角色虽身体遭受创伤,但是她在社会的浪潮中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诸多困难面前求真务实、奋勇争先,彰显了时代精神与崇高之美。观众将情感投射于这一角色,影片实现了对其彰显的时代精神与崇高美的有效书写与共情感召,影响并形塑着观众的情感价值体验,作品在人民性书写中回应了人民文艺为了谁的时代命题,人民文艺始终为了人民群众。

群像人物呈现叙事温度

影片不仅成功的塑造了晓美这一主要角色,其他角色也都个性鲜明,彰显着群像人物塑造的叙事温度。诚如戏剧大师谭霈生先生在《论戏剧性》中谈到,群像“人物生活在同一环境之中,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动作。他们个性鲜明,既不是主人公的陪衬物,也不是主题的曲解者。他们都是按照各自的性格逻辑在行动着,可是,他们各自的动作却从不同的角度体现着、丰富着那个统一的主题。”餐馆老板仅在一场戏中出现,但却让观众记忆深刻。长者在餐馆内仅点了一碗米饭和一壶茶水,晓美无意间听到长者给孙女打电话,说自己吃了青菜鸡蛋汤和鱼香肉丝,晓美看到长者的窘迫与善意的谎言,决定撒一个充满温度的善意的谎言,他让老板谎称敬老活动免费赠菜,实则自己付钱替长者结账。就在结账的一刻,老板在暖黄的灯光中说出了:“不用了”。这句简单的话语中充满了社会温度,平凡而又伟大,表达了人民群众间朴素的情感。此外,村子里换扬琴以传统文化助力直播的角色、公益直播驿站助力群众搞好直播的青年都书写着人民性的崇高美,以小善铸大爱,汇聚成新时代社会温度。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塑造的徐书记形象,她办公室的大门始终是向人民群众敞开的。徐书记始终用行动帮助、鼓舞着创业者,坚守在乡村振兴的前沿阵地。她在影片中仅出现过三次,但每一次出现,都做出关乎叙事走向的重大决策。从培养晓美直播到支持乡村建设,最后鼓励晓美带领群众致富,每一次决策都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实实在在为人民办事,深刻体现了党和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的紧密联系。影片中塑造了诸多次要角色,他们在电影中出现的频率不算高,但是却都从不同层面丰富着社会温度的时代话题,影片以此形塑了人民文艺的道德温情,回应了人民文艺表现主体的时代命题。

当然,影片导演在选择素人演员和戏曲专业演员的分寸感上还拿捏不准,导演功力还有待提高。比如,同样是戏曲演员的马瑜遥饰演剧中晓美的角色就自然天成,而饰演村支书的赵娜却总是端着“宣讲文件”的戏曲腔调,与众违和,严重拉垮了影片应有的艺术效果。

乡村振兴凸显时代风貌

乡村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曾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着重要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路径中,出现了一大批“新农人”形象,重新定义了农民身份。晓美是高学历人才,曾在大城市工作,回到农村创业成为高学历跨界创业者的“新农人”。她开网店直播做电商的经历突破了传统的乡村产业边界,与村民一同走向了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郭缘(赵楠饰演)本是酒水生意者,因与晓美的不解之缘也走上了电商道路,因其对数字技术的熟练掌握,协助晓美做公益直播驿站,以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战略。晓美与郭缘都不再仅仅是“种地的人”,而是用影像折射田野、用流量激活山水、用代码重构乡村的“时代创变者”。他们正在书写的不是西方现代化路径中的城乡间此消彼长的故事,而是“新乡土中国叙事”,乡村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试验场”,当“新农人”成为一种令人向往的职业时,乡村振兴也就真正触摸到了未来的脉搏。影片借此人物身份的转变与人物经历的展现凸显了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时代风貌,彰显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电影《花乡姑娘》以晓美与郭缘依靠电商助力农业发展为主线,勾勒出乡村振兴战略下充满社会温度的时代精神图谱。心中有人民,笔下才能有乾坤。在习近平大时代观、大文化观的照耀下,展现人民电影为人民、人民文艺表现人民的创作理想,应该成为当代电影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讲好中国新农人新故事的不懈追求。在观众即将看到“白二蛋”(白迎冬艺名)导演的第三部电影《铁蛋的夏天》时,我们衷心地希望他能够在坚持为人民性书写与时代精神表达结合上、在乡土电影美学追求过程中为中国本土电影美学话语体系建构赋能上,不断提供重要的实践探索经验。

(王海松 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评论研究中心副主任;汪帆 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评论研究中心主任、河北省影视家协会艺委会主任)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