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诘问,撞见京族少年在白浪滩诵读的潮声;当《七律·长征》“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化作壮乡孩童翻越十万大山求学的身影——我们终于懂得:毛泽东诗词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边境少年精神疆域的界碑。在东兴市实验小学,阅读让孩子们成为行走的“活界碑”,他们的书声,就是文化边防最鲜活的坐标。
一、读山河:在边境线上解锁无字之书
在中越边境1347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上,在学校多元阅读场域的民族长廊里,京族学生用独弦琴伴奏《过零丁洋》;长征长廊的尽头,1369号界碑永远定格着2016年的那个清晨,中越两国医护人员跨过这道石桩,建立起“1369生命直通车”。孩子们深切感受到了“生命时速”,理解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更懂得了界碑不仅是领土的刻度,更是文明的温度。当孩子们用汉语、壮语、京语在界碑前诵读《人类简史》,“美美与共”就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北仑河两岸此起彼伏的琅琅书声。
二、读血脉:在五千年文脉中培铸精神界碑
学校创编了《北斗》《火种》《东兴故事》等校本读物,这些都是为边境少年特制的精神铠甲。晨光中,《少年中国说》的呐喊惊飞了木棉树上的白鹭;午饭后,“诗词飞花令”让食堂化作没有围墙的课堂;最动人的是夜幕降临时,2000多个书香家庭里的2000多个“一米书柜”在边境线上次第亮起——渔民父亲就着船舱灯讲解《声律启蒙》,瑶寨妈妈用绣花针指点《弟子规》……那个曾经翻墙逃课打游戏的孩子,如今在学校“国门诗会”上朗诵《红岩》片段时,让全校师生都红了眼眶……
三、读星辰:在文明对话中延伸精神疆域
去年的“红色阅读节”,94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把他的军功章压在孩子们手抄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上;越南芒街青少年读书交流活动中,老师带着孩子们用中文写下“共饮一江水”;武汉万松园路小学寄来的《长江诗卷》,与东兴市实验小学的《南海诗笺》在国旗下紧紧相拥……这些跨越时空的对话,让边境少年懂得:文化自信,始于对脚下泥土的深情,成于对人类文明的敬意。
当京族哈节的唱哈声与越南岱依族的笙歌隔河相应,当界碑前的三角梅与芒街的木棉花交织成荫,我们看见:那些在“红色阅读”中化身小兵张嘎的孩子,那些用三国故事与越南小伙伴“斗诗”的少年,正沉浸在阅读的精神滋养中,正用书页垒起新时代的“文化长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实验小学邓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