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大附中是一所有着144年历史的老校,附中的阅读也像一本传承了百年的典籍——字里行间都流淌着附中人浸润的书香,传扬着育人的智慧。福建师大附中通过读书教育孩子们挺起民族的脊梁,涵养家国情怀,点燃“强国有我”的精神火炬。
一、课程为基,构建阅读育人“主框架”
构建“三维进阶”课程体系:一是基础型课程,由《经典精读十二讲》《中华典籍密码》等12门校本必修课组成,筑牢文化根基;二是拓展型课程,由《量子物理与科幻文学》《历史剧本创编》等36门跨学科校本选修课组成,激发思维火花;三是实践型课程,充分利用八闽大地丰富的德育思政资源,校地结合、校馆结对,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研学实践教学活动,让红色经典作品在新时代在孩子们的心灵里激起回声。这“三维进阶”课程体系多次获得省市级荣誉,被誉为“传统典籍与现代教学融合的典范”。
二、场景为翼,打造沉浸式阅读“生态圈”
附中处处都是“图书馆”,校园步道上镌刻的名言佳句,墙上悬挂的水墨诗词,楼道橱窗的报纸栏等等,尽力让“每块砖会说话,每面墙能育人”。在附中读书不用正襟危坐,附中最抢手的读书座位在哪?是院士广场前的草坪。学生们说,在这里读书,抬头就能看见陈景润学长微笑的脸庞。
构建“行走的阅读”体系,推进场景化阅读。在林觉民故居读《与妻书》,在李光第故居前诵读《少年中国说》,以毛泽东诗词《如梦令元旦》为线索开展“重走长征路”读书行,孩子们见证了革命者当初的筚路蓝缕,回来都说:诗词在脚步下活起来了!
着力推进数字化阅读,图书馆配备数字化智慧阅读系统。学生通过墨水屏共读《乡土中国》,同步浏览费孝通的田野笔记;批注《赤壁赋》,同时链接苏轼的黄州之作系列。数字化助力阅读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驾御AI,为我所用。
三、师生共读,构建书香成长“共振链”
在附中,教师既是阅读者更是点灯人。语文组开发“名著通关文牒”,外语组开发整本书阅读分享会,德育团队以《正面管教》实践育人理念,生活指导教师打造“阅读点灯人”队伍。全国百名读书种子教师陈琳积极引领学术创新,福建师大孙绍振等学者系列讲座播撒思想火种。在教师“1+1读书会”带动下,学生自发组建了67个书友社团,把教室布置成《诗经》里的“风雅颂”,“图书漂流站”每月周转书籍超千册。学校“薪火书廊”的书架上刻着历届学子的读书箴言,推动阅读文化代代传承。学校还邀请福建师大文学院家长深度参与书香校园建设,进行经典文本解读、现当代文学研习指导、跨界文化讲座,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良性生态。
四、示范辐射,书写阅读担当“新答卷”
近期,福建师大附中向巴西友好学校捐赠了一批精心挑选的图书,在《唐诗宋词选译》的扉页上,孩子们特意写上了“跨越安第斯山脉的诗意对话”;学校开设“公益讲堂”,为外来务工子女、银发读者开设经典导读,定期向公益图书馆和农村中学捐书,以自己的方式温暖阅读的世界。
在附中,阅读的“读”只是第一步,老师们会鼓励孩子把读书感受编写成册,目前已编印《采撷》《曦露集》《聚字成书》等原创文集,并义卖捐赠。依托学校“麦园文社”创办校刊《求索》,承办“两岸青年经典诵读会”,以阅读促进海峡两岸青年学子交流。
学校通过系统性育人实践,在书香铸魂的道路上结出累累硕果:连续20年举办书香校园读书节,每年表彰书香年段、书香班级、师生阅读之星,累计表彰“阅读之星”2300余人次。学生连续5年入选央视“我的一本课外书”全国总决赛,在福州市“阅读小达人”等比赛中成绩显著。
福建师大附中阅读育人实践,始终与民族命运同频共振——抗战时期师生传阅《西行漫记》,在防空洞里坚持开展“读书报国会”,已然成为附中今天的精神图腾;校史馆里革命校友的手稿,已然融入今天的校园剧《八闽江姐魏雪馨》《我的校友陈景润》;这是阅读启智、润心、铸魂的最好的注脚。
读书让孩子们有广博的胸襟,读书能培育孩子们坚韧的品格。福建师大附中正与各方携手书写属于中国青少年的“阅读简史”,让书香成为民族复兴路上最持久的力量!(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罗银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