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抓拍“低头族”朋友,抬头看路和风景多好

2024-12-19 13:36
来源:半月谈网

作者:刘卫兵(兵哥)

临近年末的隆冬时节,京城有北风呼啸、寒气逼人,也有凛冽的爽气,有冬阳的灿烂,还有北京看不尽的风景。清晨路过宣武门路口,望着周围的风景和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和行人,心里总有种温暖之感。

然而,紧接着看到的场景,让心里一阵阵发紧。路口处车辆行人拥挤嘈杂,从地铁里涌出的行人像潮水般快速移动。仔细看,其中有不少人低头看着手机,根本不管周围什么情况。路上骑车的小伙子,一边忙着蹬车,一边低头看手机,根本不顾身边车辆飞驰而过。路边,一位穿羽绒服的姑娘一手抱电脑,一手拿手机,边走边看,脚步匆匆。

用手机抓拍下那些沐浴在阳光中的“低头族”朋友时,真恨不得再上前拍拍他们的肩膀,说一声:“朋友,多抬头看眼前的路和风景不好吗?”

一、小瞬间关乎大健康

“看手机难道比健康安全重要吗?”多年前笔者就观察发现,走路骑车看手机的人越来越多。想起去年夏天的傍晚,天下着小雨,走下地铁湿滑的台阶时,看到身旁的姑娘走一步看一下手机,感觉有危险。走出不远突然听到“啊!”的一声,那姑娘摔倒在地。“你没事吧?”我赶紧过去问。她不好意思的爬起来,似无大碍。“以后走路别看手机了!”我劝慰到。

2024年9月,北京宣武门大街,过路口看手机的女士

多年来,早已习惯“街拍”的我,镜头所见,无论大街小巷、交通路口,还是地铁车站,到处是低头看手机的人,其中不少是青年和学生。如果有外星摄影人从空中俯拍下来,都会惊讶于那么多的“低头族”们在忙什么?客观地说,智能手机给现代人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也知道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人们走路时偶尔看手机可以理解。但是再忙,也没必要非在过路口、下楼梯时不停地刷微信看视频,那样极易造成交通事故,甚至失去生命。有统计表明,近年来因不健康使用手机发生的事故逐年增多。从医生朋友那里了解到,这种习惯对人的视力听力、颈椎腰椎、注意力甚至大脑及神经健康都有不利影响。国外有些地方已出台新的交通法规,对骑车使用手机进行处罚。

戴太阳帽的姑娘,单手骑车看手机

一直关注社会变化的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影响当代人健康安全的普遍问题,小瞬间、小问题,普遍存在也会造成大伤害。作为媒体摄影人,有责任记录这些现象,提醒呼吁社会和民众关注。

美女快步过街。车多人多,不看手机好

从去年秋天开始,往年忙着观赏、拍摄京城秋景的我,将镜头转向走路骑车看手机的人们。无论是上下班路上还是休闲外出,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采访,我利用各种机会,用相机和手机记录下不少“低头族”的照片。

京城的秋色很美,赤橙黄绿的枫叶在风中轻轻地摇曳,似乎在向人们问好。但还是有些朋友无暇观赏自然之美,顾不上看清眼前的路,只管低头盯着手机,似乎那方寸屏幕里的虚幻影像,比现实中的风景更美好。

过路口的中学生,背着重书包,还要低头看手机。安全和手机孰轻孰重?

那期间,我把拍到的“低头族”的纪实性图片发到微信朋友圈,呼吁为了保证健康,走路骑车不看手机,赢得网友的点赞。受到网友鼓励,我持续关注并拍摄这一专题,然后整理编辑照片后,通过美篇平台发出了自媒体图文报道《媒体摄影人呼吁:走路骑车不看手机》,用数十张图片和纪实思考性文章继续发出倡议。为了尊重被摄者的隐私,我专门把人物脸部进行了遮挡。摄影倡议发出后,数千人转发,众多网友留言支持。半个月点击量达数万,近两个月后阅读量达到10万+。该倡议被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法治日报、中国妇女报网站、中国摄影杂志,以及多个微博、公众号等官方及网络媒体转载。受此倡议影响,中国教育电视台等也做了相关的报道。

和平门路口,男子骑车看手机真不安全

京城天气变得越来越冷,网友的热情却让人备受鼓舞。“以后走路不看手机,健康第一!”看到我拍摄的照片和文章后,不少朋友开始改变移动看手机的习惯。不少朋友说,不仅自己要改掉不良习惯,还要提醒亲友特别是青年和学生养成文明健康的习惯。许多网友称此举是积德行善的好事,纷纷转发。不少网友警告说,如此不健康的行为发展下去,可能影响一代人的身心健康!更多网友认为,该倡议如果能改变一些人的习惯,会避免更多的危险和伤害。

女士单手骑车,与机动车同行。遇到紧急情况怎么办?

二、用摄影专题做社会公益,辛苦并快乐

其实,做这个摄影专题也是我有意识地用摄影做些社会公益,希望为平安中国、健康民众鼓与呼,为社会文明进步尽一份微薄之力。

前门西大街,走路的母女俩,女儿很忙

《走路骑车不看手机》的倡议发出后,也有朋友说题材太小,应该做些有高度、有热点和难点的话题。我细想后觉得,大新闻有大新闻的价值,小新闻有小新闻的意义。生活中更多的还是跟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还是选择那些熟悉的。再说,关系到千千万万人健康安全的问题,能说是小事吗?此外,现实中摄影人可以做的新闻很多,选择那些你熟悉喜欢、积极向上、有意义的专题去做就好。

过路口的女学生,边走边吃边看

“你拍的照片对社会和民众有多少价值?”多年的采访实践中,我经常这样问自己。说起来,关注走路看手机的话题,跟我的新闻采访经历有关。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到新华社干摄影,这一干就是30多年。在国家通讯社的光荣传统和老一辈摄影人的影响下,自己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新闻摄影理念,总希望用相机和镜头,尽力为国家、社会和普通大众做些有意义的实事。

过路口,蹬三轮的朋友,再乱再急,也要看看手机

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适逢改革开放,我刚当记者时主要采访社会新闻,经常骑着自行车满大街地找新闻,抓拍反映社会变迁和百姓身边的那些事。几十年过去,这些小故事、小照片连在一起,就印证了改革开放的足迹,其社会价值也逐渐凸显出来。近年来,我出版的纪实图文著作《我们这30年—一个记者眼里的中国改革开放》《摄影实战手记—一个记者30年的记录与思考》,书中的照片大多是当年“街拍”的那些接地气的纪实影像,许多读者和摄影爱好者从书中的照片和背后的故事中,获得启发和借鉴,感受时代进步、增强前进的信心。

上下班高峰时,路口停车时,不少人忙着看手机

俗话说,独木不成林。进入网络新媒体时代,传统的单张新闻图片影响力有限,只有做成系列的摄影专题,长时间、多角度、有深度地做下去,才能产生更好的社会效果。为此,如今每天走在路上,我都会注意抓拍一些行人走路看手机的照片,同时关注搜集有关的报道资料,希望把“走路骑车不看手机”的摄影专题持续做下去,并结合自己多年形成的“摄影+文字+思考”的报道方式,争取把报道和倡议做的更有价值和意义。

西城区府右街红墙外,骑车看手机的青年人,悠闲自在

有价值的新闻,需要有效地传播。为了扩大倡议的影响力,近几个月,我尽力发动亲朋好友转发倡议,同时把低头族看手机酿出事故的视频分享给大家,看到事故造成的伤害,不少朋友加入到宣传的行列。偶尔给亲友转发次数多了,人家也不耐烦。许多个日夜,转发到疲劳之时也感到累。再一想,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辛苦也值得。

骑电动车,看手机更危险

期间,我还主动联系了多所大中专院校的老师,请他们适时在学生中开展文明使用手机的教育活动,得到多位老师的热情反响。自己也希望该倡议能唤起政府有关部门,如交通管理、安全监督、新闻媒体的更多关注。

2024年10月,地铁车站,许多人拿着手机快步赶路

从秋到冬,随着树叶逐渐飘落,自己就像站在交通路口上的义务摄影宣传员,不时地抓拍、不停地唠叨着。倡议发出后,有同事悄悄告诉我,他们曾因走路看手机造成崴脚骨折,撞到墙上脸被撞“花”。现如今,我平时在单位大院或路上,一边记录拍摄“低头族”照片,如果遇到同事或朋友走路看手机,就上前提醒一番,建议人家改掉这一毛病。

宣武门外小区,看手机的女孩和锻炼身体的老人

到了冬至,京城天寒地冻,人们穿上棉衣,脚步更加匆忙。前不久下班回家,天已经黑了。进楼时发现有人看着手机走过来,亮光在脸上不停地晃动。进电梯后发现是一位学生。当她抬头时,我笑着说:“给你提个建议,走路看手机有危险,要看就站住看好吗?”学生脸红了。走出电梯时,她回头说了声:“谢谢大爷,下次不看啦!”望着她的背影,我心里的滋味挺特别。

和平门路口,学生边走边看手机的不少!家长要注意提醒啊

清晨,抬头望向窗外。明媚的阳光洒向京城的街巷。几只喜鹊在光秃秃的树枝上跳来跳去,享受着时下的暖阳。一群鸽子在蓝天映照下,在胡同上空久久的盘旋飞翔。在京城生活了几十年,总觉得这里的风景看不够、拍不够,哪有时间总低头看手机。

中午室内散步好习惯。放下一会儿手机,多好

转眼就到2025年,新年将至,天寒心暖。兵哥把这篇小文送给朋友们,祝您新年新气象、安康并吉祥……

2024年7月,俄罗斯圣彼得堡,推着婴儿车看手机的母亲。孩子不明白,妈妈忙着看什么?

2024年11月,马德里,西班牙美女也边走边看手机

12月,宣武门大院,看手机上台阶,危险

可怕!网站视频所见,母亲带小孩溜达,光顾往前走路看手机,后面的孩子被车碾压!

倡议走路骑车不看手机的微信截屏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新华社高级记者

责任编辑:褚孝鹏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