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主旋律网络电影来了

2022-01-13 10:24
来源:半月谈网

作者:杨光影 朱磊

长期以来,网络电影与主流文艺彼此平行发展:玄幻、盗墓、悬疑以及二次元构成网络电影的主要题材,其衍生出的粉丝社群多形成具有圈层壁垒的青年亚文化。然而,以《毛驴上树》《浴血无名川》等为代表的主旋律网络电影破防,成为网络文化中的热点。这种转变似乎意味着网络文化与主流文艺开始从“平行发展”步入“相向而行”。

更具“网感”的相向而行  

“相向而行”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必然结果。网络正能量日益充沛,人们接受与判断网络文艺的修养不断提升、参与和建构网络文化的素养不断提高,能够从观念上接受主旋律网络电影故事、从情感上认同主旋律网络电影价值。

从文艺作品的角度出发,“相向而行”是主旋律网络电影对“网感”的挪用与再转换,以此获得网络受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认同。所谓“网感”,是网络文艺与文化形成的独特审美形态。相比院线电影的大制作,网络电影以低成本、接地气、故事通俗易懂,形成自身独特的影视语言。主旋律网络电影挪用具有“网感”的影视语言作为主要创作方式,比如在《毛驴上树》中,通俗的镜头语言、幽默的故事内容、紧凑的叙事结构让“网感”成为电影的美学样态。相比之下,《浴血无名川》的制作更为精良,但青春故事、家国情怀、鲜活语言乃至弹幕观影机制依然充满着“网感”。

图片

扭转“丧宅”网络风气  

在挪用的同时,主旋律网络电影对“网感”进行了再转化。这种再转化体现在“网感”从历史虚无转向现实关怀,从抽象人物转向鲜活人物,从幻想逃离转向正能量唤起。在以往的网络电影中,玄幻、盗墓、仙侠等题材是主流。这些题材固然满足了年轻人的猎奇之心,却往往将其置于抽象空洞的虚无之中。而主旋律网络电影往往呈现现实的人文关怀和历史担当。

《毛驴上树》讲述了精准扶贫的故事,刻画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努力,突出了扶贫干部的亲民形象和实干精神,受到观影者一致好评,形成“毛驴上树”现象。以《浴血无名川》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电影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苦,唤起青年人的历史使命感与时代担当。

与现实关怀相对应的是主旋律网络电影中人物的鲜活。在以往的网络电影中,“玛丽苏”“霸道总裁”等人物形象多为脱离现实生活的抽象人物,且囿于模式化叙事。青年人沉溺于幻想之所、逃遁之乡,在其中获得短暂的满足,这是宅文化、丧文化在青年中流行的重要推手。而主旋律网络电影中的角色多为接地气的平凡人,其主角散发出的奋斗、担当、奉献等品质,悄然感染青年人,将其从幻想逃离中唤起,接收与传导网络正能量。 

 破防背后是青年价值认同  

随着社交功能的泛化,观影平台已经成为以电影为视觉纽带的网络社区,弹幕、评论留言成为社区互动的主要仪式。“泪目”“致敬”以及最近流行起来的“破防”成为主旋律网络电影的热门弹幕,从中可以管窥主流意识形态正在潜移默化地主导网络社区成员的思想观念。

弹幕主流意识形态的表征背后,是主流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契合与融通。契合之处在于两个层面的文化形态找到共同的价值认同。这种认同包括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对于国家民族的认同、对于为人民和国家奋斗的人物精神力量的认同。由此,网络社区从疏离主流文艺与文化的状态转变为宏观叙事、家国情怀的一方阵地。

主旋律网络电影在网络社区的流行,也意味着从主流文化的网络化到网络文化的主流化这一重要转向已经开启。以往,主流文化的网络化鲜明地呈现于弹幕平台的鬼畜社区,如电视剧《亮剑》的片段被青年群体改编为“鬼畜”视频。当然,这类视频的创意指向并非嘲讽与戏谑,但随着图像的扩散与延异,主流意识形态不免被逐渐淡化。如今,网络文化的主流化趋势则在主旋律网络电影的传播中显现。这种主流化并非生硬嵌入,而是根植于网络社区的生成中。因为主旋律网络电影是形成网络社区的核心,网络社区成员的组织与互动均围绕其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展开。

图片

《亮剑》电视剧片段被作为B站网友“鬼畜”素材

从宏观的文艺格局来看,主旋律网络电影无疑是重要的生力军。当下网络空间中的组织实践,已成为人们尤其是青年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其他主流文艺形态相比,网络主旋律电影几乎没有单向度灌输的成分,而是在平等对话中引导、在互动仪式中延伸,具有活态性、互动性、引导性与持续性。

网络主旋律电影让青年人更好地理解时代的伟大、理解生活的担当、理解自己的责任,也让主旋律文艺亲近青年、引导青年,是以青年人为主体的网络文化同以主旋律文艺为代表的主流文化的一次相向而行。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