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大美中国——刘人岛美术作品展》研讨会在京举行

2021-09-19 13:14
来源:雅昌发布

2021年7月13日至8月12日,由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家协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主办的《大美中国——刘人岛美术作品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出。展览以“大美中国”为主题,围绕刘人岛的中国画创作为重心,共展出了刘人岛在中国画,漆画,书法,翡翠雕刻,陶艺,书籍文献6个艺术门类方面的美术作品200余件,全面反映了艺术家的大美术观和创作理念。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庆典之际,《大美中国——刘人岛美术作品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出,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甚为轰动。

左起:北京宝斋拍卖副总经理何奇峰,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跃工,荣宝斋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范存刚,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著名美术理论家张晓凌,原全国政协委员、原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主任、研究馆员余辉,著名美术设计家、作家、画家张郎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袁宝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祝重寿,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都海江,十三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友谊促进会理事长、画家陈智敏,艺术家刘人岛,留英美术学博士,美术批评家、《艺术》杂志社社长唐璐,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艺术》杂志热行总编杨庚新,中交疏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刘永满,中国中信集团协同部主任苏国新,东方投资集团总裁任汉卿

故宫《大美中国——刘人岛美术作品展》研讨会

2021年8月8日下午,故宫《大美中国——刘人岛美术作品展》研讨会在刘人岛艺术中心举办,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都海江,十三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友谊促进会理事长、画家陈智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鲁晓波,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卫东,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著名美术理论家张晓凌,原全国政协委员、原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主任、研究馆员余辉,荣宝斋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范存刚,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史论家袁宝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原陶瓷系主任郑宁,著名美术设计家、作家、画家张郎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祝重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艺术》杂志执行总编杨庚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于洋,新华社半月谈媒体中心主任史劲松,北京荣宝斋宝斋拍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奇峰,《中国美术报》编委、总编室主任冯知军,中泰晟华集团董事长秦承才,国勤旅行社董事长徐德安,留英美术学博士、美术批评家、《艺术》杂志社社长唐璐以及艺术家刘人岛共同围绕本次在故宫博物院举行的《大美中国——刘人岛美术作品展》以及刘人岛的成长经历,艺术创作历程,艺术风格,艺术成就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是对刘人岛现阶段在艺术上取得成果的总结,也为刘人岛今后的艺术发展道路奠定了的理论基础。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著名美术理论家张晓凌主持。

故宫《大美中国——刘人岛美术作品展》研讨会

参会嘉宾发言整理(发言经本人审阅)

故宫《大美中国――刘人岛美术作品展》研讨会

主持人:张晓凌(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著名美术理论家)

今天下午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看了刘人岛的艺术展览,作为我们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的老同事,首先感觉震惊,刚才我跟余辉先生聊到,人岛首先是劳动模范,作品的数量、质量是非常惊人,门类齐全,还包括一部分工艺美术作品,这是我们原来都没想到的。人岛画水墨,我知道在美研所时他就画,后来我们在微信上经常能看到他的作品,那么多的风格、类型。今天下午的研讨会来了这么多的大腕儿、专家,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刘人岛的创作,在学术上的主要特色,有哪些值得我们汲取的一些经验,以及人岛的作品的意义对我们当代美术的发展有什么启示性价值,如果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他究竟应该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上。人岛本身也是个出版家,也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他的朋友之多让我很惊叹,哪有那么多机会交朋友,真的很了不起。从作品到出版到他社会活动之间这样一个庞大的逻辑关系,它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如何驾驭它,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一个大话题。我觉得艺术只是他整个人生逻辑环节中间一个环节而已,所以他从人生到艺术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讨。尽管刘人岛年龄不大,但是他取得的成果,取得的这样一个学术的、丰厚的体系却是很大的,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究。

都海江

都海江(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此次“大美中国——刘人岛美术作品展”的举办,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讲话精神,献礼建党百年。展览以大美中国为主题,以刘人岛先生的中国画创作为核心,集中展示了他在中国画,漆画,书法,翡翠雕刻,陶艺,书籍文献等6个艺术门类方面的成就。展出的两百余件作品全面反映了刘人岛先生的大美术及其艺术成就,表达了艺术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三十多年来,刘人岛先生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通过实地的采风,创作出了一系列墨彩淋漓,气势昂扬的山水画作品,同时他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对中国古代绘画也有深刻的了解。多年来,故宫博物院收藏并保护着众多历史文化精品,同时也始终注视着当代艺术的蓬勃的发展,积极为当代艺术家提供展示艺术作品的广阔平台。这些反映社会潮流、散发新时代气息的当代优秀艺术作品,为古老的紫禁城注入了青春的活力,新的时代赋予了故宫博物院新的使命。未来,故宫将继续加大与当代艺术领域的合作与互动,推进国内故宫的体系建设,增强以故宫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世界的影响,激发新时代文化和艺术家的无尽的创造力,让广大的观众在领略中国古代艺术辉煌成就的同时,也能欣赏到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艺术作品。”

主持人:张晓凌

谢谢都海江书记的发言,他的发言一方面对刘人岛的艺术展览成就给予了非常高的肯定,同时也对我们其他艺术家如何在故宫展有非常好的提示、指导,也特别感兴趣你对故宫的介绍,希望能对当代美术提供更多的机会。因为我觉得故宫历代皇帝收藏的艺术在当时其实都是当代的,对于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希望故宫有机会也多多收藏一点,这样可以丰富故宫这样一个收藏体系。

鲁晓波

鲁晓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家协会副主席):

《大美中国——刘人岛美术作品展》在故宫举办十分成功,开幕式那天滂沱大雨,但是来的人很多,高朋满座,更重要的是它呈现了艺术的多样性,都是发自他内心世界的一种感悟,刘人岛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也是我们清华美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杰出校友。

刘人岛传承了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一大批前辈艺术家大美术的观念以及学院的优良传统。他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博采众长,中西合璧,勇于创新和探索,不光从艺术反映的内容题材上,从艺术本身的表现形式上,甚至他涉猎的艺术门类上,都是很少见的,确实有一种我们中央工艺美院当时一批倡导大美术的大师的风范。刘人岛这此展览上有一些气势磅礴的山水作品,这些作品源自于他很多年来在祖国大好河山的游历和感悟所产生的冲动,也有很多花鸟作品,说明他的创作很复杂,能大、能收、也能细,说明他的内心世界非常丰富,同时也有广大的胸怀,我们倡导大美术的不拘一格一定要有大的胸怀。刘人岛勇于探索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他每一件作品令我感觉像是有一个特定主题,对这种主题这种美的发现有他自身的感悟,他在寻找一种以内容和触动他心灵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表现手法。虽然源于传统,但是有大量的创新的冲动和成果在里面。

另外我觉得刘人岛的作品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刚才都书记已经说到这个参观者众,而且后来我们看到各种媒体,有很多各个领域大量的观众,有国家高级干部,有普通老百姓,还有很多设计界、绘画界,当代艺术界各界人士,说明他的艺术体现了一种艺术为人民、为大众、为民生,这样的意识其实也是源自于当年中央工艺美院一直倡导的风格。

为什么会这么多人喜欢刘人岛,我想前面我也讲到了,无非就是他创作的艺术作品本身给人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这种魅力源自于他很深厚的传统绘画的基础和功底,同时更重要的是源自于他对生活的感悟,对时代的感悟。刘人岛艺术的魅力实际上是带着传统的根基,带着自己的感悟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来构建这样一种感染力,感动观众,而且启发大家思考。

刚才又看到人岛这本《抽象之美》小册子里面有南极题材的创作,跟这次展览的风格、面貌完全不一样,他有很多各类的作品集,我想大家都能深刻的感受到这一点。我还想强调的一点就是人岛是一个极为罕见的勤奋的艺术家,经常废寝忘食。他每天早上发一幅作品,每天都在勤奋的探索和表达自己的艺术情怀,我这点体会很深,特别感动,我们期待人岛在自己的艺术探索这条道路上能取得更大的成绩,同时也期待刘人岛在弘扬清华美院的老前辈张仃先生、庞薰琹先生、祝大年先生、吴冠中先生他们的这种艺术的境界以及创新的精神,为学院的人才培养和艺术研究做出新的贡献,也祝刘人岛的艺术之树常青。

主持人:张晓凌

鲁晓波院长对刘人岛的了解比较深刻,尤其谈到清华美院(中央工艺美院)的传统,大美术传统很重要,今天我们看到这种丰富性和复杂性就源于中央工艺美院这一套教学体系,中央工艺美院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艺术特别丰富,不仅仅局限在绘画和雕塑上。很多中央工艺美院出来的学生都有很强的能力、复杂性,跨学科这种特色是中央工艺美院的一贯传统。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种能力就已经展示出来了。基本上当时、包括现在很多机场还有其他公共、功能区域,以及人民大会堂等等这些区域的设计、装饰灯基本上都被中央工艺美院统治了。张仃先生、祝大年先生,袁运甫先生都是很了不起的,刘人岛在中央工艺美院学习、传承了这样的传统,能力很强,陶艺、雕塑、绘画,而且绘画还不是一种风格,各种风格都有,有很传统的,也有很当代,有很保守的一部分,也有很前卫的一部分。工艺美院的传承很博杂、很庞大,但是又有自己的内在的学习逻辑在里面的体现,刘人岛在工艺美院这样一个传承很了不起,刚才晓波院长对于这点是做了非常充分的肯定。

苏丹

苏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

我和人岛兄虽然来往不是说特密切,但是认识也有一段时间了,我知道他是一个非常有能量的校友,而且这一年多以来的确每天早上会收到他的问候,真是感动,也足以看到他手里作品很多,这是他的勤勉所致,这么多年一直努力耕耘,我知道他做了很多其他的工作,还有时间创作这么多作品,作品的尺幅也很大。

这个展览在故宫,又在建党百年这样突出的时间节点,是非常的应景的,主题也很好:大美中国,他用自己的方式对这个主题进行了表达。是从一个自然地理风物景色,又在人文世欲之下的进行了自我的表达,他所呈现的山水图像都是蔚然壮丽、峥嵘繁茂,这个从大美中国这个主题来讲十分贴切,除了山水以外,还有花鸟作品,材料上面也还有一些漆画作品和翡翠玉雕,还有一些自己专著和编纂的文献。

我认为今天主要的焦点还是谈他的中国画,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刘人岛的美术创作是一个集大成者。这里面可以看到他不拘一格的地方,他学习的榜样很多,从作品的笔法、色彩、图像语言里面我们能够看到他好像受傅抱石先生的影响,也有受张大千先生的影响,也有刘国松的影子,笔法上有黄宾虹的影子,在气魄上那种狂放上也有黄永玉先生的影子,另外有一些山水也能看到石鲁,有一些花鸟也能看到有八大,又不完全是八大,八大那种孤冷在他的身上的折射反映出另外一种气象,有的像那个花鸟也能看出像孙其峰先生的影子,整个的色调来看,其实更接近于岭南,风格比较浓烈,要更准确的概括他的山水画,我倒觉得他这种挺独特的,因为他表现的就是这种宏大的自然山水叙事,他捕捉的图像都是这样的,这种图像一定经过他自己的创作加工,所以我倒觉得他有点像共和国的一种山水图像的一种叙事,这是可能是1949年以后山水画的另一种图像类型,也就是说看的是山,其实是经过了艺术家自己的创作加工。

第二点,就是我感觉刘人岛的艺术创作是真诚的,他画面的气象和笔法的变化,其实和他的人生是息息相关的,从地域来讲是湖南人的气质,体现出湖南人画国画的那种狠劲来,从乱象里边能够把控,我们看到他画面里的图像很有野性,这个特点是不是随着生命的衰竭会慢慢的沉寂,相信很多人会想象他的未来。他的格局是听任自己的天命,率真。从绘画的本体语言来说他在纸本里面的对于基底是有变化的,比较注重纸的类型和肌理对画面的影响,在笔法上的变化也是很多,色彩浓烈,图像有一种运动感,有技术的变化,生动性。我想很多人一定期待作为一个艺术家最后如何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质,不单是开放以及不拘一格可以解决,我们需要艺术家自己要思考,需要一个时间,这种艺术气质和他绘画的相互的一个关系需要重构,进行重构我认为是艺术家的品质里边必须的。

还有我想提点建议,在故宫这样非常有特点的一个场地举办展览,一共有两百多件作品,是以纸本的绘画为主。在作品的展签上应该需要有一些时间信息,这样能够让更多的理论家能够看到在朝哪个方向在走,曾经做过哪些尝试,这个关系就更看的就更清楚了,这是我的一个建议。还有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作品的这个排布方式上,出现了这个上下两层的排布,从艺术史的角度来讲,这个绘画作品的陈列关系需要有轻重主次的,基本上在视平线的应该是为主的。再往上的应该是辅佐这个图像,这是一个新的拓展,在艺术史里新有所发现的东西。

最后一点呢,我想说一下,就是我非常的期待刘人岛能够在他的专业领域能够有更多的实验,有更多的沉淀,其实我想在座的都是很期望你的未来,就是从混沌中能够产生一种属于自己独特的东西。

主持人:张晓凌

苏丹教授看的很准确,我觉得风格上讲人岛确实有集大成的特点在里面,我觉得杂学百家尤其是像我们中央工艺美院的艺术家的一个特色。他就逮什么好的都学,学到最后转化为自己的,这样可能比单纯的学一家好,我在艺术研究院的时候当时我们请了很多大师来办班,到展览的时候,一看大吃一惊,基本上哪个大师办的班一展览就都是那个大师的复制品,这很要命。当然我们工艺美院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能学,这就是特别有能力去学,学完以后逐渐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个很重要。另一个就是刚才苏丹教授也谈到刘人岛的艺术创作其实是人生的一个反应,是个体的生命系统的呈现。苏丹教授也提了意见,最后能把个体生命最宝贵的属于个人的东西都能表达出来,那这个就更厉害了,当然人岛现在还年轻,是64年出生的,对中国画来讲这是一个非常非常低龄的一个阶段,他还有很大的空间,我觉得他可能会从那种国家层面那个叙事山水里面逐渐升华到个性的叙事山水,还有这样一个过程,但是中国的画家画山水,他往往很难驾驭宏大叙事山水,当年傅抱石先生跟关山月画《江山如此多娇》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从那之后了,傅抱石先生和关山月先生就很快有了一批就是表达个人气质的小型作品,所以我们把这个宏大叙事和个人的一个叙事放在一块儿,那就是刘人岛,我觉得这个可能还有一个过程,就是属于个人精神气质还可以有一个强化的过程,苏丹教授这个意见提的也非常好,谢谢。

范存刚

范存刚(荣宝斋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我很少参加研讨会,今天下午看了“大美中国” 刘人岛的画展,刚才也翻了这个刘人岛的画册,也像其他的各位朋友一样,早晨会收到刘老师的一个每天一张画,就是感觉刘人岛一个非常勤奋的一个画家,每天都要创作,刘人岛是一个多面手,国画、美术理论、书法、工艺美术、漆画、雕塑、翡翠雕刻,涉猎的面非常广,这个展览给我的印象有这么几点,一是突破创新,写意、抽象,有法、无法,别有一番风趣。我想这源于刘人岛是学工艺美术的,学工艺美术跟我们学传统的中国画的可能有很大的区别,从他的眼中看世界、表达世界的方式,跟我们学传统的完全不一样,更加有创新意识。二是从构图上讲,他突破了传统的这个s构图,他是根据画面、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而决定用什么样的构图,很多构图都是很饱满的,丰富的,丰盈的,很有冲击力的。三是从笔墨语言上来讲,他给我们感觉是水墨交融、色墨交融,酣畅淋漓。创新的,突破的,无拘无束、随意挥洒的这种表现方式占有他绘画的很大成分。绘画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个人风格,传统要具备,但创新也非常重要。在这个方面,刘人岛做了很多的尝试,突破。传统方面他具有传统的一些表现方式,像《鲸鱼闹海崀山景》那张山水从石头的表现方式,云彩的表现方式,画面都非常的有生命力,有气象,非常好,其他的一些花鸟表现方法,还有山水的表现方法都有很大的突破,值得我们学习。今天这个展览对我来说也很有收益,也祝刘人岛在今后的艺术创作当中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主持人:张晓凌

范存刚先生是荣宝斋的,每年都看了很多的名作,很多大家的作品,有很好的眼力。范先生从创新的角度对人岛的艺术做了非常好的肯定,尤其是说道色墨交融,我觉得刘人岛的作品里面有很强的探索性,他喜欢实验,也有很多技术是他自己探索出来的,原来技术上没有的,范先生眼力还是很厉害。

袁宝林

袁宝林(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史论家):

原来觉得对刘人岛的作品、对他的绘画还比较熟悉,这次来看展览还是大吃一惊,感到出乎意料之外,这么多跨越美术很多门类的作品。先说画的水平,就是这种勤奋,对艺术的热爱,就让我感到很值得学习,非常钦佩。

我就重讲一点大美术,人岛自己的这个主题也是大美中国。我在疫情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就是刘人岛的大美术观,我觉得这是刘人岛应当特别称赞的特点。它不只是一个全才,而且是一个我们当今美术界非常活跃的社会活动家。我觉得这一点好像在美术界的画家里,除了领导在职务上天然成分,像刘人岛有这么大能量,而且又这么热爱艺术,这么勤奋的艺术家很少,这是人岛非常突出的品质、特点。我想到美育这个课题,如果把对真善美的认知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主体素质或者是说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那么美就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蔡元培先生当年提倡美育,也是受康德的哲学思想影响。现在一些关注美学的哲学家谈到,如果把真善美作为一个金字塔的话,美应当是处于金字塔的顶尖位置,这是许多哲学家认可的一种哲学观念。刘人岛给我们启发是,美术不应当只是美术界的美术,而是应当在更广大的人民群众中作为美育来培养人的主体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吴冠中先生总说美盲大于文盲,这个说的是很幽默,但是这个问题值得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值得我们对大美术观的重视,这是一个更广泛的美的概念。刘人岛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中央工艺美院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跟人民生活关系特别明显,今天我们进入一个信息时代,这些最前沿工艺美术跟科学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对美的认识跟当代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相关,对人们的所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际上是非常广泛、非常开阔的一个新的概念。刘人岛的艺术创作和他所涉及的门类的开阔、宽阔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在提倡大美术观念这方面我们应当以他作为一个范例,这是一个特别值得称赞的有特殊意义的艺术家。刘人岛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以及社会活动,就像他今天在故宫展览的这些不同门类的作品一样,远远超出我们一般的画家的范围,他有非常广泛、开阔的艺术视野,特别是把他的能量扩展到社会生活中,在提倡美育的意义上,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刘人岛的艺术创作,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他的绘画,特别是这次展览所展示出的一些新的绘画作品,在风格面貌、以及不同方位的探索都有许多新的开拓。刘人岛画的一些山水画就使我想到从王希孟到今天的张大千,赵无极、傅抱石这样一些最有名的画家,他们的特点都在刘人岛的创作构思、实践里面,反映出在他对于传统有非常刻苦的钻研、广泛的借鉴,同时又有许多新的探索,这同样是大美术这样一种新的艺术观念。他的画让我想到齐白石所讲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从似不似这个意义上看,他又更多的是向抽象的这个方面发展,就像我们面前这本《抽象之美》作品画册上的。

刘人岛是特别有热情,有激情的艺术家。他到海边,不管到秦皇岛或大连、海南……看他画的大海,都具有鲜活的即兴特点,激情澎湃,豪情满怀,他画的很多山水画是以他家乡的山水生引发出来的,他的故乡是湘西南的崀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已经接近广西桂林山水的特点了。他画的上神舟六号的作品《浮云山霭莽苍苍》,也反映出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今天早晨人岛给我发了一幅画,酒红色调的画,然后又是以水墨为主要成分的山水画——《光芒烨煜》,这个词我都比较生僻,查了查这个成语,烨煜就是乐音的繁盛貌,就是跟乐器跟音乐联系在一起。我原来觉得刘人岛性格是比较比较粗犷的人,但是他也有很细致的思维,他取题目都有考虑,烨煜还有一个解释就是光芒闪烁的感觉,这幅画是以水墨为主,但是又有音乐性的考虑,他那种更接近于抽象的青绿山水,就更有一种音乐性的一种神韵的一种构思在里边。

我在大连连海连山东花鸟——刘人岛艺术作品展时,听过刘人岛跟夫人唐璐两位唱歌,他们唱歌可不是一般的水平,我听到后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对音乐有一种超出常人的爱好,而且这种爱好就跟他对家乡的山水,对故土的热爱一样,都反映在他的艺术创作里面。

所以我觉得刘人岛这种大美术观念,他对艺术风格的追求,对艺术手法的多方探索,对传统的借鉴和继承可以归结到他这样一句话,人岛讲他对传统是非常注重的,但是他对国外艺术的借鉴,对现代的艺术借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这些精华可以使我们的民族传统的绘画,我们的国画更加壮大。

在艺术走向市场化这个意义上,艺术跟人民更广泛的接触,在接受者的考虑方面,刘人岛跟新时期的许多新的企业家有非常广泛的接触。刘人岛是《艺术》杂志的创办人,《艺术》杂志是从一个独特的方面记载了许多非常有意义的一些近现代和当代重要的美术家,经常是一些专辑性的研究内容。《艺术》杂志,我的印象在刘人岛倾其所有的基础上还依托于一些企业家的支持,我觉得这方面刘人岛他所接触的不只是美术家的范围,这方面也给我们非常大的启发。

围绕大美术观这样一个题目,我觉得刘人岛有好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另外苏丹先生刚才讲希望在他这么样一个非常广泛的爱好里边再进一步的能够沉淀下来,把他的艺术创作能够更集中,他的精力和爱好,有我们所期望的更多更好的艺术创作。

主持人:张晓凌

谢谢袁宝林教授充满情谊的、非常系统的发言,我们从大美术出发,涉及到美育,以及谈到关于刘人岛的这本抽象的小册子的研讨,很精彩,两个点非常重要,一个是美育,关于美育我给故宫提下意见,都书记也在,就是刘人岛这个展览我觉得缺少一个环节,缺乏一个公共教育的环节,我觉得有条件的话,可以在文华殿,规模也不用很大,对刘人岛的艺术进行一个公共性的阐释,请专家来领读刘人岛的作品,因为我在现场看很多老头老太太,青年人小孩子看人岛这些作品的时候,他们会来问,他问的问题没有人来回答,也没有人有这个兴趣回答,这些是专家的事儿。有领读的,也有现场做公共教育活动的,就是将美育活动要贯彻到这个展览体系里面,因此一个希望故宫所有展览都有一个公共教育的美育的环节,我觉得这个平台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个就是袁先生提到就是人岛作品的探索性,因为在现场看到的大部分都是你的大画,大画都是在刚才苏丹说的带有国家叙事的特点,只有在社会主义新中国才产生的问题,只有在社会主义中国产生这种国家叙事体,但是你这个小的抽象的也很精彩,就你这个小册子在现场没看到更多这种抽象作品,这个《抽象之美》小册子真是就把你内心的一些东西表达的很充分,而且探索性很强,还有很多技术是你自己是捣鼓出来的,我觉得从这个角度讲这个也是补充了刚才苏丹发言所说的那个大趋势,也是我期待的,袁先生一讲我赶快翻看这个小册子,还发现好东西不少,也很精彩,说明人岛在这两个层面对自己已经有了突破性的成果,也希望在这基础上下一步就更有精神性的问题,我觉得可能还有一个空间,在我们美研所藏了有很多黄宾虹早期的作品,黄宾虹在刘人岛这个年龄画的很一般,只能算个一般艺术家,当时看这些作品,但是后来就是大概是80岁以后很厉害,到90岁左右就出神品了,所以中国画是一个晚熟的艺术,所以人岛这个空间还非常的大,这个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但这个小册子真的很精彩,下次我建议你专门做一个抽象展,就做一个抽象水墨展就很精彩,我们当代美术界整天探讨这,探讨半天,很多工作给刘人岛先去做了,在这方面宣传。我觉得这个展览我觉得是个综合展,下次你可以把你综合能力给他拆解成专项能力来做,我觉得可能另外会有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

余辉

余辉(原全国政协委员、原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主任、研究馆员):

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在讨论人岛艺术的场合跟大家见面,把我今天看展览的一些感受跟大家交流一下。

首先我觉得故宫办这个展览太应该了,过去故宫办展览有一个规定,就是活着的画家不能办,这让很多艺术家感到悲哀,生前不能看到自己的作品在故宫展出。这个规定后来稍微放宽了,要到八九十岁,这其实也很悲哀:在故宫办了展览之后,我们还能再看到他们吗?张仃、饶宗颐、袁运甫、吴冠中等在故宫办完展览后,不久就离世了。现在打破这个界限了,刘人岛是五十七岁在故宫办展览,这在过去是没有的,我觉得应该打破这个成规,博物院的展览,只要是好的,就可以来展。过去是说“英雄不问出身”,现在是“英雄不问年龄”。话说回来,五十七岁应该是一个人的艺术走向辉煌、走向成熟的时刻。比刘人岛年纪再大一点的就是刘国松是在七十五岁在故宫办的展览,当时觉得七十五岁是不是“年轻”点了,最后还是考虑到海峡两岸的文化联系,最后还是破例了,我觉得这个例破的好,这让很多艺术家感到有希望在他艺术成功的时候能够在故宫办展。

我在故宫的库房也工作过一段时间,在故宫的藏画里,没有刘人岛这样的画风,但人岛的作品又是传统的,既不与古人相同,也不与今人雷同,这就是成熟的标志。我在看展览的时候还跟晓凌讨论过,他的作品看不出门派,不知道他的老师是谁,大概有一个地域特性,如吸收岭南的东西多一点、湖南的山水气象多一些。这使我我想起中央工艺美院办学、授徒的方针就是打破门派的界限,所以工艺美院出来的不少学生,能形成自己的面貌。这说明刘人岛能够广取博览,具有一种大匠精神,一通百通。我细数了一下,在他的展览里面可以发现他所涉及到的艺术门类,除绘画、书法之外,广涉陶艺、雕塑、图案、工艺雕刻、建筑设计等,还在文字方面涉及到艺术专著、美术理论、艺术主编、美术编辑、美术出版等。这些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而且每一方面做得都不俗,这是很难得的。我们这个时代确实需要这样的人才。

记得刘人岛在一个刊物上提出“以人为岛”的思想,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因为岛的四周就是海洋,他就是面向世界的,没有给自己局限住,好像是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又在一个无限的空间。这使他的作品很有见识,感觉到他读过很多画、看过很多书、去过很多地方。就他的绘画技法来说,一些大幅山水的构图,吸取了白雪石的一些布局,但又不是白雪石的,有些用色和用线又汲取了张大千和刘海粟的手法,在积墨方面又有黄宾虹的东西,还有像清代石涛的笔墨,等等。他也吸收了一些现代艺术,从绘画的写实,到半写实半抽象、到全部抽象,在他的作品里面可以形成无级变速式的变化,什么样的层次都可以表现出来。而且人岛不仅仅是绘画能够打通,而且把整个艺术都打通了,只要是跟艺术有关的,小到小寸图案的设计,大到大型建筑的设计,都囊括到他的艺术天地里。我们在想,在故宫办刘人岛这样的一个展览,也就是希望艺术家们都要能够开放胸襟,打通艺术的界限,发挥自己的能量,创造一个真正的自我。

主持人:张晓凌

余辉先生讲到无级变速,从写实,到半写实到半抽象,到抽象,人岛的艺术的这个车是处在这个无级变速阶段,可以在这个几个领域的跨学科,跨领域的能力我觉得只有我们中国艺术家才有。我也去过很多国家,我到日本,他们日本人就说你们中国人艺术就是乱搞,你看你画油画的还画水墨,画水墨的还画油画,画画的人还去搞雕塑,我说我们中国人能耐大呀,你日本人不行,日本人画工笔一辈子就画工笔,日本人很少跨界,也不跨风格,我做的这个浮世绘一辈子就浮世绘,做这个抽象一辈子抽象。这只能在中国的艺术上体现比较完整,这是一个现象,值得去探讨。刘人岛的艺术是创造一种艺术的自由度,不管是抽象、半抽象、还是雕塑、绘画,最终是自我,刘人岛的艺术恰恰体现了这一点。

于洋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

跟刘人岛老师结识有十多年的时间了,对刘老师的为人和他整个的艺术历程也相对比较了解。接着刚才余辉老师刚才讲到在故宫办展说起,我上一次参加故宫举办的个人展览研讨会是2019年2月,当时是韩美林先生的生肖艺术展,在刘人岛老师五十七岁这样的年龄在故宫办个展,这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成就。

我眼中的刘人岛老师,精力旺盛而且勤奋,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点很可贵的品质,那就是持之以恒,这是多数人没有的品质。而且刘人岛有一种文化使命感,作品的类型、媒介非常多样,艺术风格也很多元。在他的身上绘画和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打通,他都做的非常好,数量多、种类多、质量高。

刘人岛本身也是社会活动家,很多年前就听我在首师大任教时的学生,也是刘人岛的外甥戴振杰讲,说刘老师每天晚上画到深夜,甚至是一画画到凌晨三四点,他对于时间的把握和珍惜,我觉得都是值得我学习的。从社会活动的角度研究美术史,在古代美术史的研究中也涉及到画家交遊的问题,对于文人画家交遊关系的研究,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母题,一个重要的美术史课题,包含了一个文人画家的雅集交流,他和各种阶层、各种类型的人的当面交流、相互感知等,也有很多作品直接表现这种交遊,如《西园雅集图》《兰亭集序》等,所以画家交友和雅集是一个巨大的场域,在今天也是一样,特别从现当代美术研究的角度上对一个艺术家的交遊关系的研究,包括文艺复兴以后对于赞助人这些问题的研究,都是跟艺术经济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是在刘人岛身上一个神秘的特点。这次看到故宫刘老师的展览我也很有体会,开幕式那天我去看了,对整个展览有这么几点感受:

第一,刘人岛将光影引入山水画,强化了形式感与崇高性,而且也重视意象性笔墨的表现。在他笔下,将李可染画漓江的那种逆光下的光色表现,融合在他的作品里面,也有白雪石山水写生中笔墨色彩的影响。刘人岛的山水画《万重大山情》《人间仙境》《鲸鱼闹海崀山景》都展现了光色、光影入画的特点,从而进入到现代山水画的表现。在从笔墨个性到图式个性转化的过程中,刘人岛融合了很多大家的风格,在融合之中展现了多元、丰富的一面,形成了刘人岛山水画中强化光色和光影张力的风格特色。

第二,刘人岛放大了笔墨的质感和图像的质感,如《天山博格达峰》《岛生万物》都很典型。《岛生万物》这件作品尺幅不大,但是气象非常宏阔,既清整又灵动,有种混沌之中的迷茫感,在这样的一件中小尺幅的作品中能够表现出这样的气象,并且展示出笔墨的丰富性,我不禁为之惊叹叫好,《岛生万物》这个题目起的也好。放大笔墨质感实际上是把传统笔墨中很多侧锋甚至于散锋用笔转换成图像表达,就像傅抱石的抱石皴那样,把笔锋按倒形成无数的中锋,把笔锋匝开去表现,这在刘人岛的作品里面也显现了这样的一种风格,通过把笔锋匝开取得笔墨的质感,通过这一点来获取一种图像质感和张力,我觉得这一点也有他的策略在里面。

第三,刘人岛的作品具有以大观小,具有注重公众接受的意识。注重公众接受问题,就是雅俗问题,齐白石讲过“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公众审美和整体上高格的文人审美之间的关系,在刘人岛的作品里面充分体现出来,结合刘人岛在中央工艺美院学习的基础和意识,他更注重公共艺术的开放性与宏阔性。包括他一些大型的作品,像福建省政协大楼的大型壁画《西山东海》等,刘人岛很多大型的雕塑、浮雕、漆画,还有翡翠雕塑等等,都充分的考虑到公众接受的问题。

第四,文人学者气息的融入也是刘人岛自身的一个特点。我最先了解刘人岛老师是作为一个理论家,在中国艺术研究美术研究所从事美术理论研究,后来致力于艺术经济学学科的研究,是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月刊《美术观察》杂志的创刊者之一,主编《艺术》杂志,写过很多的美术史方面的书,像《意大利美术史话》《齐白石》,主编《名画观止》《书法观止》等大型画册等。刘人岛将美术史的研究的方法、意识也融入到他的艺术创作之中,跨界还主编了大型图册《中国金融珍贵档案大典》在中国金融界引起轰动。

所以我觉得在刘人岛身上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综合,在综合之中不断的去强化自己的个性张力。

最后,我想也是回到刘老师学养的来源,就是中央工艺美院,我们知道就在近几年,国家中央领导对于美术的最重要的两次关怀和表述,一次是今年在清华,今天鲁院长也在场,4月19日习总书记到清华,当时讲的是美术、艺术、科学技术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是对大美术、大艺术的艺术与科学的表述;还有一次就是在2018年8月30日给中央美院老教授的回信,他当时提出就是“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所以我想结合今天研讨的刘人岛艺术的主题,它既是一种多媒介之间的融合,同时它也有对于“大美之艺”的呈现,即“大美”的气度在人岛老师身上的展现。

主持人:张晓凌

于洋从为人、作品两个角度刘人岛的艺术做了阐述,首先从人岛的社会活动性,其实人岛的这个综合能力其实也是我们20世纪传统的一部分,甚至我们整个古典传统的一部分,因为大家看看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这些都是综合能力非常强的人,又办学又搞展览又搞社会活动,又救亡图存,对自己的艺术也有很多的帮助,也有很多探索,我觉得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都是“状态性?”很强的艺术家。黄宾虹大家都认为他是很超人的人,早期是革命党,因为革命没成功逃到上海来,有这个过程,最早应该说是抗日文艺党的最重要的一个成员,所以我觉得人岛的社会活动如果放在这个历史层面去考察的话就很清晰,实际上是我们传统的一部分。现在我们很多社会活动就是研究这个现象,刚才于洋讲特别提到我们很多课题研究这个现象以及对美术史的意义,真正的艺术一定是在社会生活中间在土地上生产出来的,绝不可能在书斋里面生产出来,绝不可能闭门造车产生,二十世纪的艺术史充分说明这点,这些艺术家不同程度上都有一个社会活动家或者一个革命者的角色,所以说从人的角度上对人岛做了梳理。

另外他从光影、笔墨的质感以及这个公共接受等层面上对人岛的作品做了阐述,也是很重要。刚才于洋一发言提醒了我,人岛画的黑山特别多,黑山就是逆光,逆光山里面特别多,二十世纪这里面有很多艺术家都喜欢,比如黄宾虹最典型的,他画的是夜山,其实就是逆光,逆光是黑色的,因为它黑的东西它就丰富,在里边儿找到山水的脉络、穴点、光影。向光表面积墨不大好积,只能在逆光面积,谁积的水平高谁就是大师,黄宾虹积20遍还能看见纸纹,前几天我看见一个积两遍就能把画面积死了,这是水平还不到,人岛这个实际上也是传承我们二十世纪黑山、黑宾虹这样一个传统。

祝重寿

祝重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人岛是我父亲祝大年的得意门生。在我父亲祝大年的学生中,丁绍光、刘人岛来我们家的次数很多,刘人岛对我父亲很尊重,我父亲给他讲的时候,他是真正认真的在听,真正认真的在学,所以我父亲也很喜欢他,他给我父亲搞过两次艺术展,出过两本画册以及许多宣传推广工作。在推广祝大年艺术方面,必须要提到的两个人:刘人岛、李大均,他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贡献。

我讲一点儿我的感受,前几年我看过他的展览,当时就对他艺术作品的数量以及门类感到敬佩,这次故宫的展览我认为比以往更成熟了,尤其是山水画的笔墨,功底十分扎实。

刘人岛是中央工艺美院毕业的学生,在艺术的道路上他能够坚持不断的创作,在工艺美院的学生中十分突出。从刘人岛的作品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传统,这一传统就是大美术。大美术的根源是大传统、大融合,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产生大美术,这在国内独树一帜,但放眼国际,它各方面都能跟国际接轨,这样一个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国际视野。

工艺美院教学,历经几任院长,庞薰琴,张仃等等,到现在与清华大学合并之后组成清华美院担任院长的鲁晓波,学院的掌门人本身就有很大的包容性。中国艺术有四大传统:民间传统、文人传统、宫廷传统和宗教传统。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还有工艺美院很重视大传统、大融合方面的教学。文人的,民间的,宫廷的,民族的,世界的,传统的,现代的,这些传统没有高低,这是工艺美院教学的大传统。然后说到大融合,大融合不只是中西融合,还有世界现代艺术的融合,工艺美院很重视这方面的教学。在这样的培养环境中,大传统,大融合在刘人岛的创作中的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刘人岛的中国画,刚才很多专家都做了解读,非常深刻。我想给刘人岛提个建议,刘人岛的中国画作品画面很丰满,笔墨很厚重。希望你在中国画的创作上做一些尝试,做一些减法。比如在构图上,在笔墨上做减法,看看能不能有一些新的变化。

主持人:张晓凌

祝重寿先生对中央工艺美院的传统做了系统的梳理,工艺美院确实,我在美研所读研究生的时候,经常去工艺美院,人岛可能在读本科的,就是那个我的感觉,就是各个教室里面确实像祝先生提到的这样,宫廷的、文人的、民间的、民族的都有,包括亚洲,不光看西方。工艺美院在全国的美院里很独特,他率先开现代工艺之先河,工艺美院的学生特别具有实验性,估计波普艺术就是在工艺美院完成的,包括行为艺术,里边请的行为艺术家,还作了讲座,当时他们请了劳申伯格讲座,当时张仃先生主持,大礼堂坐满人,学生勇敢的在上面提了很多问题,后来劳申伯格说这个问题是老师提的吧,提了很多尖锐的问题。当时给我印象是学术系统特别好,很有探索性,还敢于触及一些艺术的问题,刘人岛很幸运,就是在这个环境熏陶出来,才会有今天的面貌。祝重寿先生的发言实际上是重新梳理了刘人岛艺术创作的来龙去脉,这样的梳理很重要,最后提出了做减法供你参考,在图示上、笔墨上有没有做减法的可能性。

张郎郎

张郎郎(著名美术设计家、作家、画家):

现场大家说的淋漓尽致,而且都是字字玑珠。我这就只能是聊聊天吧。刘人岛的这个展览研讨会突然给我打来电话,听了以后我很奇怪,刘人岛怎么想起我来了。后来我想,刘人岛正像大家所说,别看他像个粗人,其实心很细。他想到我,他刚才在展览的时候,他跟我说,他说我爸(张仃)原来在红庙北里,后来搬到了门头沟。刘人岛跟老头(张仃)的关系很好,经常给老头跑腿、当司机,实际上就是徒弟和师傅的关系。他们经常接触,熏着点儿,学着点儿,几句话,茅塞顿开。所以刘人岛是有心人,他能够请我来,一个是念我父亲的好,第二了,他发现我也画画。现在大家都穿越,我本来是写文章的人,写到后来觉得文章写累了,就改画画了。因为我本来也是中央美院毕业的,也画画。后来一看他的画,就像大家所说,不光是有大美术的概念,也像王鲁湘他们说的那样,就像高速公路那种,是多条线。实际上就是刚才说的,他可以弯道超车,别人没想到的,他可以想,别人没有打破的程序,他可以打破。无论是古今中外的东西,拿来我用。今天他的好多画,我看了吃惊,倒不是因为它大,也不是因为它好。因为我不知道他这画怎么画的,他怎么用的笔,因为我也画画。我知道他用了心,下了功夫,他有一些妙招、绝招。这个他是一个长期积累,偶然得知,这不能告诉我。但是告诉我一个,将来我要想好好画画,就得按照这个路子,自己要狠下功夫。这么一说,您多大岁数了,还狠下功夫?这没关系,画画自己高兴是最重要的,这也是刘人岛成功的关键。他的画为什么吸引人呢?除了他的技术,除了他的艺术,还有他的对于绘画的热情,对艺术的爱好,在这画里边儿他藏不住,所以他的画在传达着自己的心声,让我们感受到。所以他的画老少皆宜,每个人可以得到他共振的部分,这就是他的艺术的力量。至于他将来做减法、做乘法、做除法,都得试,毕竟这么年轻。所以这时候,我就羡慕了。后生可畏,我们这些还在画的老头们加把劲儿。

主持人:张晓凌

张仃先生是对我们影响很大的前辈,张仃先生和我的导师王朝闻他们关系好,所以我们也可以在工艺美院听他讲课,工艺美院的课我蹭的比较多了,尤其是张仃先生的课,很多我都去听过,让我受益匪浅,就是人岛比我更幸运,因为他在工艺美院里读书,有幸跟张仃先生在一块交流,这个也是一个特别值得怀念,同时也是工艺美院非常辉煌的一个时代,大师们还都在世,所以在工艺美院经常碰到这些前辈、大师们。包括吴冠中先生,觉得这些小老头也没什么了不起,经常碰见面,给人的感觉很和蔼,那时袁运甫先生都年轻,但是那个工艺美院的大师都特别可爱,但那个记忆还在那里面。

刘人岛真的很幸运,那么多大师,包括张仃先生,有这样一个教师队伍,刘人岛在工艺美院的基础打的好,刚才张先生的话勾起了我们对当年的回忆,尤其张仃先是主持那场劳申伯格研讨会,那是可以进入你们校史,甚至可以进入中国史一场研讨会,因为这里面谈到很多艺术很本质的问题,比如有个二年级的学生问劳申伯格先生,你说艺术的本质是什么,劳申伯格回答不上来,艺术本质谁知道,劳申伯格很机智,问这个学生几年级,学生说二年级,劳申伯格说四年级的时候再来问我,劳申伯格忽悠他,后来这类问题越来越严重,张仃先生一看那不能再提了,张仃先生跟大家说,我们这个劳申伯格同志已经很累了,他说劳申伯格同志已经很累了,底下哄堂大笑,劳申伯格跟张仃先生解释说天下搞艺术都是同志,就把这个话给他们讲,因为当时称他为同志还不太合适。这是插曲,刘人岛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成长起来的。

杨庚新

杨庚新(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艺术》杂志执行总编):

我跟刘人岛应该是差不多30年的同事,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到《艺术》杂志,对刘人岛的艺术实践活动,艺术创作大体上了解,也一直在关注人岛的动向,特别是中国画。这次有机会,看了刘人岛故宫的展览并参加这次研讨会,听到大家对刘人岛的评价,非常难得。

刘人岛的艺术实践,离不开他本人走的道路,刘人岛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艺术家。我去过他的家乡,他少年求学的湖南新宁是偏僻的小县城。刘人岛的艺术实践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刘人岛做那么多事,没有今天的大环境,根本做不到。

中国山水画讲究“远观其势,近观其质”,刘人岛的中国画最突出一点就是势,气势。这是刘人岛最突出,最打动人、最吸引人的地方。他的代表作之一,搭载神舟六号上太空的《浮云山霭莽苍苍》和《蓬莱仙境》《岛峰直出青天上》等等都给我们一种气势的感染,情绪的感染,这种气势由来已久。刘人岛也很大胆,敢于把一些处于探索的东西拿出来,很不简单,他能虚心听大家的议论,这是一种探索精神。这几年,刘人岛的艺术有一个变化,他对于“远观其势,近观其质”中“质”的追求,做了很多的探索。对山石、对云气、对水的探索有了新的因素。光的运用,色的运用,在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了西方的表现方法。作品题材上的拓展,创作手法上的多样,都做了很多很好的表现。刘人岛重视传统,对老一辈的艺术家非常推崇,像祝大年先生,张仃先生,刘人岛做了大量的实际的工作。

这次《大美中国——刘人岛美术作品展》在故宫展出,社会反响很大,观看的观众超十万人。据说故宫的门槛很高,不是什么人想在这儿办展就能办展。这次展览,故宫用历史的眼光,发现并推举艺术人才,延续5000年的文脉,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贡献,在这点来说,故宫做了一件大好事。传统文化要发展、要延续,那么也要不断的有新生的东西,真正好的东西传承。

主持人:张晓凌

杨庚新老师谈到人岛是从大山走出来的,这种儿时的经历在里面,同时就这个时代的因素,因为每个人对时代感受不同,对时代的认识不同,不同的人对时代的感悟都会有差别,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刘人岛更深刻的把握这个时代的因素在里面。最后杨庚新老师也提到了故宫,对故宫表示了赞赏。

郑宁

郑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原陶瓷系主任):

感谢人岛给我这样一个机会,与这么多前辈、同辈相见,我与人岛是师生,更是朋友。都是工艺美院出身,对工艺美院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展厅,人岛问我:画的有进步吗?我说太有进步了!这次让我最感动的是不知他怎么能够画出如此多的画,令人吃惊。与人岛交往三十余年,一直关注着他的发展,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有令人感叹的事业发展。我觉得工艺美院出来的都有一个心态——往前走,虽然工艺美院已经成为历史,现在是清华美院,我们也不可能回到那个过去,但是往前走是工艺美院一个状态、一种精神,人岛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人岛的这种作品当中,深刻的感受到了这样一种曾经有过的精神——往前走,相信他为此付出了很多。

人岛是我的学生,是陶瓷系的,在工艺美院学习,人岛87级,我77级,相差10年。在学校经常交流,他勤奋,善于思考,勇于实践,许多方面值得我学习,我一直把他当作好朋友。在这之间,刘人岛与我谈的最多的老师,一位是祝大年,一位是张仃,谈的多,也最感动。他说这些老师付出了很多很多,我一定要帮他们,他们太需要相互的帮助。他对张仃老师、祝大年老师最为用心的,人岛的这些付出,是充满激情的,是勇往直前的,我觉得跟他聊天他很坦然,就是有什么他全部说出来。经常谈祝大年先生、张仃先生是我们的恩师,也许是这种师源的原因,有了更多的话题。。

另一方面,人岛在社会上很有人气,很有人脉。从艺术为大众服务这种概念上讲,确实他的朋友圈不光是艺术圈,还有社会各界。他有那么大的精力和能力去结交任何行业的朋友,这个也确实令人敬佩,他在这方面一定是付出了很多,一定是充满热情并用心地对待朋友,才有这样大的收获。

其实我很喜欢故宫,上学的时候就经常去故宫,那时候故宫门票很便宜,而且那时候有一个陶瓷馆,我经常就到陶瓷馆去,随着这个社会的发展,好像门票也越来越高,好像是这样,但是只要有机会,我就想到故宫去看一下,也是确实是故宫刚才那个余老师说的,故宫的这种文化它是非常特殊的,人岛的这次在故宫举办,最初有些好奇,这次有幸看展,感觉呈现出的氛围还是很好,能够跟我们的观众感觉很贴近,据说已经有十多万观众,真是一个不错的成果。

说到这里,其实我跟人岛既是师生,更是好友,我这次来,还是怀着与人岛同行的心态接受各位前辈、各位学者的批评指导。正如杨先生说,把自己正在试验的这种过程当中的这些作品亮出来,我觉得需要胆量,也需要有一个敢于接受社会各界一个检阅,我觉得这一方面是非常令人钦佩。我也很想听听大家对人岛的评价,我觉得其中有很多老师,有很多专家提个人意见比较灵活,但是非常中肯,我特别期待接下来人岛在艺术的发展上有更大的成绩,谢谢。

主持人:张晓凌

感谢郑宁先生作为人岛老师的发言。艺术的世俗化和大众化,实际上是美术转向现代的导致的特征,其实我们和古典有什么最大的区别就是艺术服务的对象。人岛的这次展览也是这样。人岛做了那么多翡翠作品,展览里面有文人体系的作品,还有当代的、试验性很强的作品,有漆画作品,还有翡翠雕刻技术的呈现出来的工匠体系,另外还有出版,出版不光是艺术,还有金融。刘人岛整个展览实际上就是他人生的几个体现。这样很真实,很漂亮,让大众进去观看有很多的可解读性。这也衍生出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当代的艺术存在过渡精英化,就像很多现当代艺术,老百姓看不懂,艺术家自己很得意,如何成就等等,这是满足了一些欧洲的或者西方的,或者是像港台地区的那些贵族藏家的要求,和当代的人民生活,普通大众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是很奇怪的现象。

这就是我觉得人岛今天这个展览其实开始我没法接受,还可以这样搞的,用不同的展览的体系交融在一块。人岛就这么干了,我发现很多的现场的观众,他们更多的还关注我们工艺美术这一块,他们也会想工艺和水墨的一个关系,这点就很重要。

史劲松

史劲松(新华社半月谈媒体中心主任):

我来自媒体行业,不是这个艺术和文化的圈子,另外今天我跟大家还有一点不同,我是跟刘人岛老师是第一次见,就是我的朋友邀请我过来说看一个画展,我说在哪里,说在故宫。我想故宫的画展,那一定是中国最棒的画展,所以我就过来了。

我一开始抱着就是说来陶冶情操,来学习,来看一看的这样一个心态,但我看完之后,我感受还是不太一样,我是新华社半月谈的,半月谈是中宣部委托新华社做的一个针对基层治理的党刊,已经有40年的历史了,始终我们聚焦的就是基层治理,医疗健康,教育改革,乡村振兴等等。

我今天来看到很多刘人岛的山水画当中,我感受有一点不同,不仅仅只是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在很多的画面里面,我感受到一种安宁、幸福的一种人间美景的感受。很多山水作品中,有很多的人家、有很多的一些小的这种房子,可以想象那里的人,他一定生活的非常的平静,非常的幸福,画面展现出来不仅仅是一个画家对美景的感受,对那里的人文的综合性的体验,也是感受到整个国家、我们祖国的“大美中国也好,中国大美也好”这样的整体的一种国家兴旺的体验。

我们都知道2020年是我们的脱贫攻坚的这一年,脱贫攻坚完成了之后,从我们媒体的角度,今年我们主要宣传的就是这个美丽乡村、乡村振兴,那么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就必然要实现的是整个乡村的全面的振兴,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产业的振兴,教育的振兴、医疗的振兴。我今天所感受到,就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我感受的是刘人岛老师能够艺术化的把这种振兴的这种意象,我觉得扑面而来,所以我觉得这个这种意象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意象,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也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真实的面貌。

陈智敏

陈智敏(十三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友谊促进会理事长,画家):

首先非常感谢刘人岛教授专门邀请我来参加研讨会,我是作为朋友和老乡来参加这个活动的,确实感到收获很大,认识了很多的专家学者、前辈、老师,他们在理论上,在画风上,在作品创新上、探索上、传统和来源上对刘人岛教授进行了全面的历史的介绍,我听完以后对刘人岛教授有了更加深刻的、更加完整的、更加立体的认识。

我的第二个感受,“大美中国”在故宫博物馆展出非常有意义,第一个是时间,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这个时间选的非常好。第二就是这个主题非常好,“大美中国”为什么“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好,社会主义制度好,人民的幸福生活好,所以我们才是“大美的中国”,它不简单是一个山水美、风光美,它是精神美、心灵美、思想美等各个方面的美,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大起来的美,所以这个美,是大美的美。我理解是有很宽泛的、很深层的、很高层次的一种美的感觉。第三个就是这个地点,故宫!故宫是什么概念?国宝的概念。所以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就是说刘教授这个作品,他放在故宫展出带有国宝意义的概念,大大提升了作品的价值和人们对作品的认识。

开幕式那天下了很大的雨,我和很多同志都去了,当时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致辞,说故宫不但要看前600年,还要看后600年,当时那两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故宫为什么会展出这些现代作品的东西,因为刘教授的作品有很强的人民性、时代性、多样性、丰富性、融合性、创新性、穿越性,而且是一个艺术体系,是古今中外绘画艺术的有机结合。特别重点体现了湖湘文化,体现了湖南人“敢为人先”的精神,脚踏实地的“骡子精神”和“霸蛮”的做事风格。因为我在湖南30年,所以湖南的教育、文化深深的刻在我的血脉之中,我可以感到湖湘文化在作品里面的深层次影响。

刘教授的画主要是山水画,我有三点可以说是美学上或者哲学上的一种启示,也想与专家学者们进行交流。第一个启示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我们创作的指导思想、创作的主题到底怎么看人和自然的关系。西方的哲学史、古希腊哲学思想,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万物的中心,自然是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所以说现在的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地球遇到这么多的问题,如气候问题、碳中和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应该说与这个哲学思想是有关系的。但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的是天人合一,讲的是人与自然和谐,所以说我觉得这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人和自然谁是中心?谁是主体?谁是主题?刘教授的作品我觉得非常符合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大美中国”。我很希望理论界特别是搞画评的同志能上升到哲学、美学的意义上来,认真研究这个画展的时代感和历史感。

第二个启示就是光与色彩和形体的关系,刚才很多老师也讲,我自己也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光是万物之源,光也是色彩之源,也是形体之源,没有光可以说没有世界的一切东西,宇宙、太阳、地球、月亮它就是光的来源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形体实际也是光的表现形态,色彩更是光,所以光、色彩、形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创作过程如何把握、谁是中心、谁在主导?刘教授作品中感觉是有很多新的突破。

第三个就是艺术和科技的关系,艺术是上层建筑,但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最核心的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在不同的科学技术条件下,艺术反映形式应该是不一样的,农业文明应该有当时的艺术反映形式,工业文明有它的反映形式,包括“印象派”或者“抽象派”是与工业文明有关系的,现在是进入到了信息文明的时代,这个时代应该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手段、方法来展现科学技术发展和文明表现形式?所以在新时代,在我们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艺术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刚刚很多专家教授讲到美育的问题、美术教育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美术能启迪人的思想、左脑右脑关系、人的灵活性、人的思维的多样性,没有美术这个启发性的思维,你就没有创造性的思维,你就没有创新性的东西,特别是没有基础性、原发性的东西。

主持人:张晓凌

谢谢陈部长的发言,阐述了展览意义,提出了三个问题,一个是和自然的关系问题,第二个是光色与形体的关系问题,第三个问题是艺术与科技的问题。其实这三问题,我觉得在清华美院或者中央工艺美院的传统里面都涉及到,这恰恰是中央工艺美院的一个特色,尤其是艺术与科技,是中央工艺美院第一个提出来的,中央工艺美院跟清华大学合并以后做的第一个展览就是艺术与科技展,做了很多届,影响非常大。刘人岛正好是在这个学校学习,这些主题他都涉及过。我记得当时祝大年先生画那个首都机场《森林之歌》壁画的时候,表现的最好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光与色这个隐性的问题,吴冠中老先生解决的非常好,也是他非常骄傲的事,西方的光色原理,林风眠是开拓者,他是一个传承者,实际上就是光色与形体的关系。在艺术与科技的关系问题上,中央工艺美院一直到清华美院是做的最好的,早期像杨振宁、李政道、张仃、吴冠中等都参与这些活动,也画了很多艺术与科技的绘画,刘人岛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都涉及到了这些问题,陈智敏部长的发言引出了这么一个重大的主题,很精彩,有很高的政治站位,同时也有很高的学术站位。

冯知军

冯知军(《中国美术报》编委、总编室主任):

《大美中国——刘人岛美术作品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幕那天雨非常大,但是展览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可以看出刘人岛做为艺术家的凝聚力以及作品的吸引力。今天研讨会也是专家云集,大家都切实地结合作品,结合展览,既提出了很多建议,更提出了一些期待。从各位专家的发言中,可以深刻感受到,刘人岛特别适合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典型个案来进行研究。

在刘人岛的创作中,有着丰富多元的面貌,而且涉猎广泛,从传统书画到雕塑,从陶艺到设计,以及艺术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艺术特色和学术价值,有众多专家们的深入解读和高度评价,我就不再赘言了。在这里我思考的是,这些成就背后,是什么在支撑着、造就着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刘人岛。

我想可能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他在求学时期中央工艺美院学术传统的影响。这所院校汇聚了众多优秀的美术教育家、民族民间艺术研究者和艺术家、设计家,他们有着开阔的视野和极高的学术包容度,我们今天所说的跨界,在这所院校里早就是一个常态。刘人岛的作品中有如此多的艺术面貌,如此多不同形式的开拓创新,可以看出他对中央工艺美院学术传统的继承发扬。

第二是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时的滋养。中国艺术研究院是一所集艺术研究、教育、创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机构。在这里,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给刘人岛留下了丰厚的学术积淀。并且他之后在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工作时,又在不同的学术方向上都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应该说每一个工作阶段和工作单位,都触发了他对新课题的研究灵感。

第三是他的勤奋和天赋。作为艺术家,他有着数量庞大、品类繁多的创作成果;作为理论家,他有着艺术史论、艺术批评、艺术经济学等方面的千万字的专著及论文;作为社会活动家,他有着诸多的社会职务和身份,并积极践行公益事业。在任何一个领域要取得一定成就,都要付出常人所不能的努力,而刘人岛在每一个领域都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一定离不开他的勤奋和天赋。

对于刘人岛的为人为艺,我们还要有更多的认知和研究。包括他从大山里面走出来之后,这一系列的学习成长经历,也是我们作为媒体需要进一步报道和采访的,来探寻他的成就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积淀。

唐璐

唐璐(留英美术学博士、《艺术》杂志社社长):

开幕式当天“书画频道”的记者提出采访我,希望我从艺术的角度谈谈刘人岛教授的作品。我很为难就拒绝了,原因是:作为家人,如果表扬他则有王婆卖瓜之嫌,但如果一味批评的话,对他也不公平,毕竟他努力了这么多年。每次刘教授的画展研讨会,我也基本不发言,原因同上。今天张院长点名要我发言,我也借这个机会简单谈谈我的想法。作为家人,我们斗智斗勇斗了几十年,当然也不乏并肩作战,所以对其人、其艺还是颇为了解的。

都说画如其人,诚然!我觉得要理解刘教授的美术作品,首先得了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一个做事很认真的人,又很勤奋,而且胆子还特别大,什么都敢做,还特别“霸蛮”(湖南话),事情不做好绝不善罢休,拼命的要去做好,他还是一个特别有激情、冲动的人。

刚刚说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再回到他的艺术创作上,正因为他是一个认真、勤奋、大胆、霸蛮、激情、冲动的人,所以他在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也是非常认真和充满热情的。他画的山水、花鸟都是通过认真观察,很多不同题材的山水和花鸟,我们都是亲临现场看过实景的,回到画室后,凭着记忆,他把对现场实景的那种瞬间印象和感觉,加上作画时的即时感受和理解及真情实感融会贯通,通过不同的媒介和材质,表现在画作上。因为是真情实景,他的画作能深深地打动观众。他画画时非常胆大:皴擦涂抹、挥洒驰骋,经常做不同的尝试和实验:有时候他会把高度的白酒喷到画面上去,酒精跟水、墨及颜料会发生一些化学反应,从而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其次,他在用色上也非常大胆和反常规:比如《金顶瑞雪》,画面中有翡翠的正阳绿,还有蓝色、粉色及紫色等,这么多种颜色用不好的话,就会撞色产生矛盾,然而他用水墨皴擦涂抹,还用留白,执黑守白、黑白虚实结合,充分展现了墨的浓淡干湿灰的层次,使画面显得和谐融汇。他的画同时具有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性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艺术家的审美特征的灵魂——装饰性及大美术观。

正因如此,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可辨识度和不可复制性。包括他自己都不可能再创作出一幅一模一样的,因为他每一幅画中都有不同的肌理效果,那些肌理效果的产生是偶发的,是实验的过程中偶然和下意识出现的,即使他用同样的材料和技法都不可能呈现出完全一样的效果。

关于他的艺术我不能讲太多了,再讲的话又是王婆卖瓜了,关于他的为人我也讲过了,所以我决定以后还继续跟他斗智斗勇,这样让他的创作更加具有深度和广度,把中国的、西方的、传统的及现代的、当代的各种元素融入到他画面中去,因为他现在毕竟还不到60岁,还有大把的时间,像祝重寿教授说的做减法也好,或者从另外的角度来创作也好,这方面,我都是支持他不断创新、不断地超越自己,不要拘于一格,不要就在这个时候做总结。在座的各位专家、领导对他的厚爱,对他的评价也是非常中肯和专业的,我们回头把各位专家与领导的发言认真地整理出来,作为对他以后的创作的启发及鞭策!谢谢大家!

张晓凌

张晓凌(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著名美术理论家):

虽然我跟人岛认识这么多年,实际上我跟人岛的交往并不多,虽然一个单位,后来他调走了,我也调走了,我们交流的并不是很多。今天下午通过故宫文华殿这个展览重新认识了刘人岛。

我讲三点感受,第一,全面发展。文艺复兴使得意大利的美术取得了全面发展,我们中国文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从一个跨文化的方向、跨中西的能力来作为奋斗目标。中国的很多文人包括当代艺术家当然实际上也是奔着这方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他肯定是跨文化的,跨时代的,刘人岛在每个专业都有很多很高的建树。但是全面发展这个概念现在不提了,现在提术有专攻,术有专攻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术有专攻以后就导致没有统率力,没有更高的视野。我们回想一下,我们的前辈艺术家,像徐悲鸿,林风眠都是全面的艺术家,他们不光是对这个社会、对这个教育,也对创作,以及对跨专业文化的认识,他们的高度完全可以成为全面发展的艺术家。我觉得今天教育发展,术有专攻对这个提的比较好,但是忽略了另一面,我们更需要具有全面发展的艺术家,全面发展的概念在艺术上很重要,通过刘人岛是可以印证这个概念是能成立的,是在实践层面上的。

第二,20世纪艺术发展的特殊规律,所有伟大的艺术家、能引领时代并能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艺术家基本上有一个特点,就是把自己的命运、艺术紧紧的和时代、和民族、和国家捆绑在一起。绝对没有一个说偏离国家民族发展的大势而成为很高层的艺术家。这是和传统拉开距离的,因为传统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基本上是个人修为,很少涉及到社会,民族,国家层面的一些问题,艺术就是为我个人,不为任何人服务,有很多例子,但是到了近现代就不行了,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特殊历史意义造成了我们的艺术必须要为社会,为国家。这是时代大势提供的基本前提,所以我们20世纪伟大的艺术家都是这样。从这个角度看,刘人岛的这次艺术展刚刚几位专家提的特别好,展览的时间、地点、主题,都紧紧扣着国家,民族,时代发展的最基本的特色。等于是把自己的艺术创造道路,整个艺术捆绑在这上面的,这是非常重要。我们从八十年代我们读书的时候开始自由美表现就成为了艺术创作的基本口号,这点本身也没错,但是如果把自由美放在一个去历史化的空间里面,它实际上是不成立的,我们多年来美术教育有一个很大的缺失,在任何美术学院的课堂里都没有涉及的,以至于产生了精英范畴,我们的艺术家都是精致的另类践行者,这是教育的巨大缺失,所以我们今天必须重新提倡艺术和国家和人民是什么关系,这个一定要理清楚,不理清楚我们就会跑偏。

现在我们中国艺术界出现很多乱象,怪象。原因是我们放弃了或者淡化、弱化了21世纪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基本前提,导致乱象丛生。

所以,我记得19年湖北有个很有名的美术馆给一个艺术搞个展请我去,给我订了机票,我不太了解这个艺术家,就查这个艺术家资料,一查我就当场把票退了就回来了,因为我没法发言。这20年以来,我们包括我们上层也经常犯一个错误,就是看市场,看这人的作品值钱不值钱,看这人国际上有多少名声,然后至于他画的是什么,他干什么没有充分了解。艺术家创作是自由的,没有限制,但是绝对不能颠覆中华民族的形象,颠覆国家的价值观为前提。但是恰恰在某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在国际上绝对是一个主流,在西方被定性了。

所以我今天看到刘人岛的展览然想到这样一个命题,就是艺术家是否可以自由到超历史、超民族、超国家、超阶级,我觉得完全不可能,但这个事儿恰恰就发生了。毫不客气的讲,今天我们读现有的美术史,不会写刘人岛的,也不会写贾又福,也不会写郭怡孮,也不会写贾广健,当然也不会写冯远,徐里,很多大家都不会写的,为啥?因为价值观整个跑偏,跑偏的前提就说我们享受的国家人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但是我们的艺术价值上抛弃了它,没有什么限制。看完刘人岛的展览我就想到这个问题,一个艺术家是没有资格、没有权利在艺术上去国家化去民族化,去时代化,去历史化的,基本前提都不能抛弃。

刘人岛的艺术在这方面恰恰证明了21世纪艺术的基本规律,刘人岛个人,作品的风格,价值取向,和我们国家的历史紧紧相关,这是刘人岛对我们很大的一个心理安慰。

第三,艺术本身的是个人事情,我们前进的过程并不代表我们最终拥有的高度。所谓的“无我之境”是不存在的,肯定是“有我之境”,在这里面一个艺术家凭什么能在艺术史上,就是两个东西,一个是艺术语言能达到的高度,二是语言里面还有更伟大的一点是灵魂,是否真实表现了灵魂所思所想,就是真的自我,不是被修饰的,矫饰的,完全被意识形态化的,一个纯真的刘人岛,童心般的刘人岛。其实大家到了晚年到更高境界,包括黄宾虹先生,那个心灵就像儿童一样。毕加索晚年的画,那就是儿童画一样,那么单纯,那么可爱。 就是一种独立的个体的创造的呈现,真正表达了自我。我觉得刘人岛在这个方面还有值得我们期待的空间,希望刘人岛在灵魂的这种精神考虑上在灵魂表达上向我们前面的大师们靠拢,我觉得这可能是刘人岛将来能留在艺术史上的最重要一点。

刘人岛

艺术家刘人岛:

激动,特别感动,感谢晓凌兄精彩的主持,感谢故宫博物院都书记,还有母校清华美院鲁院长、原公安部陈志敏副部长等、还有专家同仁们、老师们。我7月12日在故宫个展开幕式上也说过,我说我个人的力量是十分的微薄,十分的渺小,这个时代是最伟大的时代,我有幸生长在这个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是莫大的荣幸,在这种美好境地,能学到很多很深刻的知识。今天来的张郎郎先生,我是知道的,他爸爸张仃先生一夜白了头,就是张郎郎先生当时因为时代的错判他死刑,马上执行又改判九年后出狱。作为父亲那种心境,那种对儿子的那种痛,连接的筋骨的痛,张仃先生跟我讲过这个事情。那个时候与我们现在是完全不一样,我们很多大画家如果没有那一段的耽误,会画出更加精美的大作。我是赶上了好时代和最美好的时光,我一直全力以赴在学习。国家给了我这么多的好机会和条件,我要给国家加倍的付出,因为一切来源于国家,来源于人民本身。

我特别感谢都书记、王旭东院长和故宫博物院,能在故宫博物院举办个展,我做梦都不敢做。我考大学考了五年,最大的希望就是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因伤被抬上考场,那一年终于考上,拿了高分。毕业,我更拿出高分,因为我在学校里面求学十分用功,今天研讨会上的郑宁老师是我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就读时的老师,他深知我是最用功的,当班长和团支部书记,是要起带头作用,又在学生会负责,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和压力。在大学四年里我学习十分努力,我住在九楼的学生宿舍,几乎没坐过电梯,为什么?早晨我下来锻炼,到教室学习的时候电梯没有开,电梯5:30之前不开的,晚上10:30没有电梯,我经常学到凌晨两三点,每天写作、美术创作,经常到天亮,那个时候我写的很多的论文发表了,我读大学发表了47万字,还创作连环画,封面设计等等,所以我能够在大学八十年代就成为万元户,每月学习之余创作等,大学在不耽误学习的基础上我是挣了好几万块钱的。我一个月最少3000元。所以我在做实验,我在拼命学习,我的成绩也没落下来,并且门门优秀。我第一次见祝大年先生是郑宁老师带我去祝大年老师家里见的,祝大年先生给予了我艺术无限的关怀和教导,让我终身感激和不能忘怀。

毕业之后,我的专业分的不太对,分到中国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去了,在这里也拍了几部电影。当然这也是一个学习机会,1995年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在这里工作,才是我又一次艺术学习、创作的最好机会,我感觉到这里的一切是不能忘怀的,也是我最重要的一个学习的地方,在这里工作了11年,这里艺术高手如云,都是美术理论史论大家,还有我们美研所的图书馆可不得了,那个时候,在这里做图书管理工作的职员还有吴冠中老师的夫人——朱碧琴阿姨,是我们湖南人,当时因为有黄宾虹第一任所长等收集的,还有很多后边的艺术家们收集的艺术书籍,名家字画等,太棒了,收集到很多。我遨游在艺术的海洋中,我在那里最主要的,我原来很崇拜的这些理论家们就在我身边,王朝闻先生那个时候已经八十多岁了,我到他家去向他请教过好多次,还有我们美研所的水天中,邓福星,郎绍君,刘晓纯,陈醉,龚产兴,李纪贤、杨庚新,黄远林等先生们,我在那里学了很多很多知识,我在这里沉淀,我在这里学习、考证比较从古到今的文化,在长期甘于寂寞聚金汇神地学习、创作着。

艺术研究院工作11年是我人生当中的转折点,为什么呢?我的基础在工艺美术学院打下来了,在这里也是我是学生时代最好的时期,我向这里的大师级的老师们学习,我在工艺美院我特别喜欢找张仃先生,祝大年先生、吴冠中先生他们当面学习,我十分崇拜他们,我想学的知识太多太多了。

2005年之后我调到了大学去教书,我先教的研究生是绘画、雕塑、美术理论,包括设计。但是最后我带的研究生多是艺术市场经济学,因为艺术市场经济学是我创建的新学科,因为这一点,我有很多深刻的感觉,我总结出艺术一定要三好,第一好,是对国家,对国家的好,国家能够传承下去的,这样的作品才是个最好的。还有要对画家好,对画家宽松的环境画家才能如愿地创作出好作品。还有对收藏者好,现在假画乱七八糟的画、没有任何的学术性的画作到处飞伤了收藏者的心,只有提高收藏者的眼光,打击假画、水平低廉的画,才能让收藏者收到好作品,才能让收藏者真正好起来。

那么我后面教的艺术市场经济学,也创造了奇迹,中国的艺术类的研究生、博士,唯独要考数学的是我的,恰恰我的数学水平是不行的,我为了提高自己数学水平没日没夜的学习,从初中学起,到高中到大学,从数学这里,学到最后也是其乐无穷。

还有新冠疫情,我对它是痛恨,但也感觉到它给了我艺术的一个改变,2020年初疫情席卷而至,这个时候我在一栋大楼里,本来有几百人在楼里工作,大楼因为疫情整个就只有几个人在里面,大家春节放假走后,回来后就不让进来了,严格要求,我出去也进不来,所以自己老老实实在这里。

我突然想到,这个时候出也出不去,进也进不来,能干些什么呢,开始潜心画画。我想起了我13年前到南极去了19天,一直在梦想着把南极的艺术作品怎么表现出来。

开始的时候按照常规的画法,确实画不出来,很痛苦,但是画着画着,我感觉找到一些感觉了,几乎是没有白天,没有晚上,白天就是晚上,晚上就是白天,累了趴在桌子上十分钟,几十分钟起来,一看怎么还是白天,黑夜呢,其实就没睡多久又起来创作,有好多次画好后我用手机拍好照片,给鲁晓波院长等学长、同行、朋友们发过去,鲁院长给我回复,人岛,你这是怎么画的,你用什么方式画的,这肌理怎么画出来的,种种沟通。是对我的一种勤奋和创新的肯定,那一段时间,真是梦就是醒,醒就是梦,那一段时间大概有七个月,那么这七个月,我认为我使出了比往常数倍的时间集中精力创作了这批画,我感觉到这种艺术创作的极乐无穷,但是也感受到了痛苦不堪,因为每天就像喝酒喝醉了,但是喝醉酒的感觉又没有这样的清晰,有时候像病态一样,确实是一种矛盾的、是一种对比、是一种别具一格,所以这种情况下,我认为这种创作对我来说极其重要,因为我有工艺美院打的底子,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作艺术研究的十多年功底,又在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近二十多年的任教经验等成就了我艺术的综合性。

刚才我夫人唐璐说我胆子大,我15岁高中毕业,居然凭着自学绘画,在我们县文化馆搞了一次个人画展,这种个人画展我感觉到好像我画的特别好,县文化馆,县广播站对我还进行过报道,我这个时候就是无知者无畏,但是当我要考大学的时候,我才知道天地的广阔,自己在艺术方面的肤浅。记得当我考入中央工艺美院的时候,当时有一次请原院领导在大会主席台讲话,我远远的看到张仃先生在上面讲话,好远,但我终于亲眼看到了我敬爱的崇拜的艺术大师了。以前在画报里面,美术杂志,经常看到这些艺术大师的光辉形象,原来想象能够跟张仃先生,祝大年先生他们能够见个面,可能在有生之年都不能做得到。

终于也做到了,不但我能与他们说话,我还能给他们服务,还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并且还得到他们经常面对面的指点,是我终身难忘的,他们是大美术,大气势,他们没有说人岛应该这样画,应该那样画,说艺术怎么表现,最好才是最重要的。我从他们这里吸收到了丰富的营养,从这种营养里面我创作到了今天,但是还不够,今天能够得到大家对我的各方面的指点,我洗耳恭听,我会好好的吸收。

我今天能够在故宫博物院举行“大美中国·刘人岛美术作品展”要感谢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家协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的主办。一个月的展期有这么多人看,不是我的荣誉,是故宫的荣誉,是主办单位的荣耀,是国家的荣誉,因为我的展览,如果是在北京的刘人岛艺术中心展每天平均只有百多人看,一个月可能几千人看,在故宫可不一样,一天3万人,想看的都去看了。所以我想我能够为国家、为我工作过、生活过、创作过、学习过的地方,在故宫这个全世界瞩目的地方展示,我认为是完完全全是我们国家的力量,培养我,让我今天有一个汇报的机会,在这里十分的感谢大家,谢谢。

主持人:张晓凌

今天的研讨会非常成功,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发表了很多的高见,这些高见,可能就是通过我们的记录,能成为刘人岛展览的总结,虽仍然是阶段性的,这个阶段性成果的一个总结,我们一块汇成总结,主要是为了下一步刘人岛的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理论基础。

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每个人提供一个思路供参考,我想对刘人岛的艺术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我觉得人岛的今天听研讨会的态度,我觉得特别认真,我们说的每一个观点,我看他脸上都有表情的,让我想起来当年给xx主持艺术研讨会,开会开了四个小时等于白开了,下午我给他发牢骚,为什么呢?xx把所有意见都给你推翻了,对于所有人都是扒心扒肝的发言,对xx做的阐述,同时也给他提了一些建议,都是好心,但发现最后一句话,我们意思就说你已经七十几岁了,你应衰年变法了,总结到最后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但是他说我不衰我也不变法研讨会就结束。

就是说,刘人岛今天的态度和xx态度真是截然相反,人岛今天是都听进去了,我觉得xx变不变法我们不管他了,但是我觉得人岛肯定你的整个的这个艺术风格也好,肯定是在一个动态的一个过程中间,也很有无限的可能性,我看了人岛《抽象之美》这本小画册我很感动,我觉得无限的可能性就运用在更加丰富多彩的创作当中,所以我希望你在当代水墨上仍然有很大的斩获,这也是我们这次研讨会的一个期待,希望下次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更好的历史艺术的作品,好吧,谢谢各位,谢谢,研讨会到此结束,谢谢!

研讨会现场嘉宾合影

(贺人岛先生作品展“文山琢玉大匠手,墨海扬波岛上人”辛丑夏月曦琳)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刘曦林题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