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深耕八闽文化,开启全新局面

2021-04-23 11:50
来源:半月谈网

何李

“十四五”规划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为此提出了“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的举措。“十四五”的开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前往福建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考察,特别指出应重视地方城市的历史与文脉的保存,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那么,如何准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又应如何结合地方当下的实际情况来诠释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区域文化,指具有某一区域的特征和属性,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形态。不同的区域文化均属于中华文化的分支,由同一母体繁衍而来,具有一致的核心精神;又因自然与社会环境的不同,形成了独有的个性与色彩,从而丰富了母体文化的内涵与形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区域文化也是凝聚一方土地的精神支柱,是将某一地区的人民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的内在驱动力。

区域文化,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良好的区域文化,能够通过文化产业的形式,直接融入以旅游业、地方工艺品制造业等为代表的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为地区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能够成为各地对外交流的宣传窗口和文化品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依靠和智慧储备。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区域文化中的优质资源,使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促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实践与策略选择。

八闽文化,源远流长,积厚成势。福建地处东南,依山傍海,森林覆盖率高,陆地海岸线漫长。与众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繁衍出了独特的区域文化。闽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多”,即多源与多元。闽文化本身是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又受到吴越文化、广府文化、台湾文化等其他区域文化的影响,对海外文化也有一定的吸收。其众多范畴都呈现出多元的表现形式:在城市性格上,兼具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特点;在地域划分上,闽东、闽南、闽西、闽北、莆仙五种次文化相对独立又彼此影响;在语言文化上,闽南语、闽北语、闽东语、客家语等众多方言并存;在艺术表演上,仅戏曲就有梨园戏、莆仙戏、高甲戏等多个剧种等。闽文化历史久远,最早可追溯至石器时代。随着宋室南渡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福建经济飞速发展,被誉为“东南全盛之邦”,而闽学的诞生更是极大地推动了闽文化的发展。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福建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爱拼敢赢,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提出了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的重要指示,更是为福建之后的发展规划了前行的道路。

闽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区域文化。良好的政策氛围与社会环境,使闽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加生机勃勃、焕发光彩。一方面,全新的生态环境促成了闽文化的新变与发展。现代社会交通运输的便捷,人口流动的增加,人际往来的频繁,网络技术的运用,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扩大,诸多外界因素的改变为不同文化在同一地域空间的共存、碰撞、渗透、交融创造了契机。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利用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来诠释与建构闽文化,使之不仅仅停留在历史书写和文化景点中,而是被赋予新的价值和生命。“十四五”时期,应紧跟党的步伐,顺应新时代的需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新解读闽文化,让闽文化成为活在当代的文化。

作者:何李,厦门理工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副教授。文章为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FJ2019B060)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