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丹桂飘香,9月23日,从北京传来好消息,由临沂市兰陵县申报的历史题材电影《抱犊风云》,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批复备案、立项。它的申报成功标志着这部电影即将开机,不久将于广大朋友们见面,将由中央电视台CCTV-6电影频道、临沂市广播电视台、枣庄市广播电视台、兰陵广播电视台和山东轶豪影业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据了解,此电影是一部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红色历史影片,电影以全新的视角和语法讲述战争还原历史,故事讲述了日寇投降前夕,鲁南地区土匪猖獗,日伪军横行,鲁南军区某团团长王大力指挥联合地方武装,广泛发动群众和宗教界积极参战,彻底粉碎了日军野猫行动计划,用生命和鲜血演绎了沂蒙人民百折不挠,同仇敌忾、慷慨激昂抗日的动人故事。
据高思义编剧介绍,为给建党100周年献礼,计划今年年底拍摄完成,明年将搬上荧屏与大家见面,电影时长120分钟,该电影将在中央6套电影频道、网络平台等播放。高编剧表示,在前期工作中,电影得到了省委宣传部,临沂市委宣传部、临沂市党史办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剧组的全体工作人员对各级各部门和各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支持!
此次,《抱犊风云》这部电影成功备案将正式开拍,对深入挖掘、弘扬厚重兰陵历史文化,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此剧对深入宣传兰陵,推介兰陵厚重的历史文化,在新时期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必将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高思义编剧介绍,把多年来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王伯英搬上银幕,还原这段真实的历史。
王伯英(1894—1946),名寓俊,字伯英,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神山镇老屯村人。职业军人,西北军将领,抗战英雄,开明士绅。1910年考入山东省沂州中学堂,1915年考入山东法政学专门学校(今山东大学前身)。翌年,王伯英加入中华革命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活动,曾帮助孙中山先生在山东组建建国自治军。后在冯玉祥部队任职,深得冯玉祥的信任,并结为异姓兄弟,冯赠送王伯英佩剑。在西北军期间,先后介绍孙锡声、陈信亭、金开太和吴敬太等人入伍。1930年回乡后,担任联庄会、大刀会和佛教会等会会长,因爱民,深得百姓支持,在山东非常有名望。
文章配图
王伯英早年接受中山先生思想,非常想在家乡建立建国自治军,中山先生在世时,曾经给王伯英一个国民革命建国自治军第二十二军的番号,后来受族侄王肇祥、王以仁的影响,逐渐接触了马克思学说,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早年就在西北军经常把本家侄子王肇祥的来信和同乡孙金宣一起交流学习马克思著作体会,致使孙金宣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9月,土匪李斗金、李斗银等焚掠兰陵镇西五、六十余村,10月,西北军将领王伯英率兵回乡大破土匪李斗金、李斗银、赵家粉等人于小官庄,毙匪200余人,救出被掳男女399人。民国以来,事变更迭,乱及社会,危及民生。1930年蒋冯阎会战,因冯阎失败,王伯英回乡。因为临沂地处鲁南要冲,军阀混战,兵祸匪患,灾难尤深。“神山磨山,蝥贼万千”这句话,至今还在临沂人民的口头上流传着,虽属夸张之辞,但也反映了当时土匪遍地的社会现实,王伯英组织武装保卫家园,使人民免受匪患。
1938年4月,王伯英在家乡成立联庄会,这是汤庄、褚墩、册山一带的联合抗日组织。面对日军对中华大地的禽兽行径,5月王伯英振臂一呼,近万人响应,手持大刀,围攻临沂的日寇。6月王伯英帅联庄会在青山,大破日军军火库,杀鬼子100多人,缴获敌人部分枪支,进一步武装了部队。同时,王伯英亲兄弟六人分家,共十八顷地,王伯英没要土地,只要了窑北头的两大堆的煤炭,变卖了煤炭的钱来维持三期“农抗”培训的一切费用(包括培训期间的吃穿,结束后每人一杆枪)。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普济佛教会的领导人奔赴延安,要求中共中央派干部到华北领导佛教会组织武装抗日。1938年上半年,中共中央批准了佛教会的要求,从八路军老党员中挑选了曾经参加过佛教会的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副官司贺峰同志,从延安抗大抽调了何建华(山东阿县人,原姓侯)等同志,同佛教总会派到延安去的工作人员(临郯老屯一带的还有东北三省的同志)到达山东。
这时,中共中央先派的郭洪涛同志率大批干部也同时到达山东领导抗日斗争,于是将原山东省委扩大为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鉴于临郯老屯联庄会的王伯英信佛教、并与北京普济总会有密切联系,边区省委就派以司贺峰同志为首的一批干部于七月份来到临郯。省委还从岸堤军政干校抽调了焦德新、郑升之两同志(中共党员)来到老屯,着手做建立农抗总团的筹备工作。根据边区省委的决定,将联庄会改建为农民抗日自卫团(也为临郯青救团一分团),简称“农抗”或“农抗团”,王伯英为团长,司贺峰为副团长(实际是政委),何建华为政治部主任兼军政训练班主任。政治部下设一个宣传队,刘策(刘子玉,现是中央军委后勤部副部长)、秦干军(王庄人)两人负责。总团和直属一团驻老屯,二团驻册山(团长李东华)。农抗团的筹建情况呈报边区省委后,为了搞好统战工作,也呈请国民党临沂公署专员张里元批准。
七月下旬至八月十日举办“农抗团军政训练班”。结束那天,高秉田到了老屯,训练班的教员除边区省委军政干校的两位外,王通吾、仲拔(仲树南)、胡杞园等教员,都是临郯青救团介绍来的。训练班期间还有一支武装——警卫连,有两挺机枪。
第一批训练班结束后,组建了“农抗三团”驻县沙汪颜庄,团长是李奎,后改编为独立营编入八路军二支队,司令刘勇。并在莒、诸、安、沂四县边区毕家东庄组建了独立营(准备扩编为四团),营长毕鼎臣,主要和八路军十一支队配合。
1938年农历8月中旬,开始筹办第二期训练班。25日将学员编成5个区队,月底正式训练。这次训练被日寇发觉,日寇从临枣调来二百余名鬼子,于农历9月13日分乘六辆卡车,向老屯发动突然袭击。这天早晨浓雾弥漫,对面不见人。六点钟左右训练班结束早操后,何建华主任刚开始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日寇汽车已开到老屯圩子外。农抗团发觉被包围,随即令各区队迅速靠拢圩墙,反击日寇,设法突围。突围未成,只好向老屯西南角河边撤退。河水很深,只能从仅有的一座桥上突出去。当农抗团训练班突围到桥头时,日寇即用炮轰桥。铁匠出身的付XX带领的赤土门班英勇奋战,为训练班突围打开了通道。但这个班的同志大都壮烈牺牲。在圩里的团部、警卫连、宣传队,为了减轻训练班的压力,同时从北门向小屯方向突围,也有伤亡。当训练班全部突围时,已十一点钟。这次事件使农抗团损失很大,死伤七十余人。日军死伤11人,农抗团的发展、壮大受挫。
1938年4月,兰陵镇的一户农家已经被日军占领,一群日军正在用农户家的铁锅洗涤脏衣服。
训练班突围到达沙埠后,还剩一百五十人左右(其他成员大部分去安置伤亡同志),由四县边联的张广忠义勇队负责供给伙食。由于形势所迫,训练班没有再办下去,农抗总团成立了武装工作团,继续在老屯一带开展斗争,进行抗日宣传,恢复发展组织。
后来,山东纵队四支队司令员廖容标派二团钱均团长、汪洋政委来支持协助农抗团恢复工作。这时临沂城的日本鬼子对临郯边区进行大扫荡。为了反扫荡,农抗团的武装部队同四支队二团配合统一行动,在黄山区(李家庄河西)和日军战斗了一整天,夜间转移至沭河东马陵山区。农抗总团驻泉源头,王伯英带一部分转移到王庄。司贺峰同志派刘策和胡杞园同志送信给王伯英组织武装留守处,在王庄、老屯一带继续进行工作。随后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岸堤军政干校和临郯县委(驻宋庄)为农抗团培训了一批军政干部,加强了“农抗”留守武装工作团的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农抗团又在一九三九年五六月份壮大起来,并组织起正式武装。七月份进行了整编,总团团长王伯英、政委司贺峰兼副团长,总团参谋长高秉田、政工处(政治部)主任阎爱会(何建华调滨海)、农抗总团辖农抗大队,大队长冷晓东、副大队长刘凤山(东支派来)、教导员苗雨生。三地委调走苗雨生后,高秉田兼教导员。大队辖三个中队:一中队长邱邦杰,指导员张铮;二中队长杨三,指导员张建白;三中队长王树阴(王伯英之侄),指导员刘美玉。
“农抗”整编后,团部驻碑住,主要是在临枣公路南北的付庄、将军桥、窑北头一带活动,曾与青抗营配合,多次与日、伪、顽作战,保卫和巩固这个地区。北至临枣公路、南至王庄、东至黄山、西至青竹石杭,形成了一小块根据地。此时郯城县汤庄区公所、区中队全部投靠了农抗团。
1939年9月,三地委组织部长韩去非写信告知:国民党公开反共了,农抗团要出来反击敌伪,当时阎丽天派兵驻王庄,而且控制了磨山、碑住一带,三军区司令部和地委驻沙埠。顽军企图侵占和包围三军分区所辖地区。农抗团根据三地委的指示,9月底攻打王庄,与阎部周旋了五天,将其赶跑,保卫了三军分区。
1940年春节前后,农抗团奉令在庄坞整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游击二大队,丁梦孙兼任大队长,王献亭为副大队长,李华源为参谋长。总团撤销后,王伯英及其侄子王卓然到三军分区参事室工作。一九四O年十二月,游击二大队改编入沂河支队。成为了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劲旅,1949年2月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军,1950年5月驻扎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