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8日,第三届中 国·白帝城国际诗歌节开幕。 9月27日,演员在《归来三峡》中 进行江上实景表演 黄伟/摄
半月谈记者 李力可 汪奥娜
长江作为我们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争相吟诵的对象。她滋养中华文明,见证民族复兴,看长江,也是看中国。溯长江经济带之脉,江油、奉节、马鞍山三座诗歌之城如灵珠翩跹,熠熠生辉。
诗仙故里——江油
今天的江油市,由历史上的江油、彰明两县合并而来,位于涪江(属长江支流嘉陵江)上游,有“李白故里、九寨门户、蜀道咽喉、华夏诗城”之美誉。盛唐时期的诗歌长廊中,有一醉仙“口吐天上文,迹作人间客”:其诗浪漫飘逸,宛若天籁之音;其人豪迈洒脱,好似天外来客。江油,便是李白这位以“诗仙”著称的大诗人魂牵梦萦的故里。
“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公元701年,李白出生在江油,青少年时代造访磨针溪等地,留下了许多与游踪相关的诗篇。他是江油的骄傲,故里的灵山秀水、淳朴民风正是这豪迈飘逸个性的源头,铸就了他瑰丽多姿的诗魂。
1981年,李白纪念馆在江油建成,后陆续修建了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李白文化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影响李白传奇一生的“铁杵磨成针”、启迪李白文才俊逸的“梦笔生花”——在江油青莲国际诗歌小镇感受诗仙的传说,身临其境,亦如梦如幻。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震后,河南省援建李白故居,完成文物修缮工作。在重建物质家园的同时,江油更不忘恢复精神家园的生机与活力。如今在江油,新鲜的李白元素早已融入街头巷尾——诗仙路、明月路等成为江油崭新的文化符号,游太白公园,品太白花茶,吟咏太白诗词,正蔚然成风。
诗圣高地——奉节
奉节地处长江三峡要冲,巴楚文化在此交汇,三峡地域特色和风俗民情浓郁,自然山水与灿烂人文完美融合。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刘禹锡等诗人在奉节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使得“诗城”佳誉自古有之。
李白曾多次到奉节游历,奉节现存有青莲浦、青莲乡、太白桥等多处李白遗址。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诗仙”曾三过瞿塘峡,每一次都激发出他无限感叹。
第一次是公元725年的春天,李白为实现自己的凌云壮志决定出蜀远游。路经瞿塘峡时,他望着湍急的长江,挥笔写下“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
第二次是在公元759年,58岁的他再过瞿塘峡是为了赴夜郎贬谪之地。远大理想非但没有实现,还落下一身罪名,这次有的只是悲愤,“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同年,李白第三次过瞿塘峡,来到瞿塘峡口的白帝城下。恰逢大赦天下,李白获释,从有罪之身变为自由之人,心中不免畅快。踏上人生新征程的他不禁吟出一首:“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过瞿塘峡,每次都有经典诞生,这不仅是“诗仙”李白与瞿塘峡的缘分,更让世人体会到瞿塘峡所具有的独特文化魅力。
在李白第三次与瞿塘峡相遇后的第八年(公元767年),“诗圣”杜甫迁居到夔州(今奉节)。受当时夔州都督柏茂林等人的支持与资助,杜甫购买少量土地,建造田园、药圃等,过上了闲适的生活。初到夔州之时,他便写下一首《移居夔州郭》,“春知催柳别,江与放船清。农事闻人说,山光见鸟情。”不仅表现出他对即将迁入新居的好奇、兴奋与期待,也描绘出夔州自然风光之美。
杜甫在《行宫张望补稻洼水归》中,“东屯大江北,百顷平若案。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和“插秧适云已,引溜加溉灌。更仆往方塘,决渠当断岸”的诗句,写出了夔州东屯的位置、土地平坦、夏季绿油油的水稻及他总结出的种水稻心得。有着“天下第一律诗”盛誉的《登高》,以及经典组诗《秋兴》八首,更是杜甫饱经安史之乱后晚年寓居夔州期间创作的名篇。
长江三峡既是壮丽的地理景观,也是一道瑰丽的诗歌峡谷。夔门雄峙、瞿塘幽深、环山皆秀、胜迹处处的奉节,激发了文人墨客无穷的灵感和创作欲望——旧时即有“经夔无诗,枉称诗人”之说。
诗词文化是奉节亮眼的城市名片之一,这里是诗的故园,千名诗人齐俯首,万首诗篇铸不朽。为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奉节正全面推进诗歌与旅游的融合建设,将诗歌元素融入城市、乡村建设,打造诗意天地、诗歌高地、诗人圣地,推动奉节与诗歌一起走向远方。
近年来,奉节连续三次登上《中国诗词大会》,境内白帝城、夔门、瞿塘峡等壮美风景区和浓郁的千古诗韵,以及民众中蔚然的诗风,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诗魂归宿——马鞍山
长江下游还有一座诗歌名城马鞍山。马鞍山市横跨长江两岸,境内山水纵横。山不高而连绵苍翠,峰奇岭秀;水不深而曲折萦回,溪清鱼肥。春秋战国之际,马鞍山属于楚头吴尾。秦汉时期,东西两岸又分属会稽郡与九江郡。迨及三国,吴魏常在此纷争鏖战。六朝更迭,马鞍山成为扼守首都建康(今南京)之西南门户,交通便捷。故而,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诗文流韵,灿然生辉。
有感而发,李白在马鞍山写下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千古名篇。而今,景色仍如诗中描写的那样,大致未变。
马鞍山是诗仙李白的终老之乡、绝笔之地。此外,孟浩然、白居易、刘禹锡、杜牧、曾巩、王安石等多位诗人曾栖居于江东这片诗灵大地,留下了众多名篇。可以说,马鞍山的诗文底蕴极其丰厚,马鞍山也十分珍惜这来自历史的馈赠,在保护传承的同时,重在挖掘诗之精魂。
“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李白在马鞍山留下的诗句,多少年来,为这里的山山水水平添几分浪漫和仙韵,也使得文化灵气在此孕育。
为传承诗歌文化,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际交流,自1989年起,马鞍山于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举办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节庆期间举办大型文艺演出、诗歌创作和朗诵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深厚的诗歌文化氛围,极大激发了马鞍山普通市民的创作热情,“草根诗人”“民间诗社”层出不穷,诗歌创作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
在这座城市里,诗歌不仅是可登文化高堂的“雅文艺”,也是普通市民能信手拈来的“民间艺术”。马鞍山的民间诗歌爱好者一直自发地组织创作和吟诵诗歌。
谈到马鞍山的现代诗社,不得不提当地最负盛名的太白诗社,它既是一个群众诗团,也是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人气社团。自1983年成立至今,源源不断地吸纳草根诗人加入,鼓舞热爱诗歌之人,实现诗歌梦想。
农民工陈宗仓选择在马鞍山定居正是因为诗歌。陈宗仓说:“这里有诗歌节,有很多写诗、爱诗的人,走过许多地方,我就是喜欢马鞍山。”
陈宗仓老家在舒城,他年少时便爱读诗、写诗。之后外出打工,依然没有放弃写诗。后来有了网络,他便在网上发表诗作,渐渐小有名气,成了“网红”草根诗人。他表示,自己写诗痴迷,以前不管走到哪,常常被人取笑“你一个打工的,又没文化,写什么诗?”“你写诗能挣钱,能当饭吃吗?”来到马鞍山,写诗能够被理解、被尊重,还认识了很多朋友,就像漂泊多年的人回到了家。
来到马鞍山不久,太白诗社邀请这位草根诗人加入,他有机会受到专业指导,有机会和更多人交流。2017年,他还在市文化馆的推荐下,作为群众文化代表参加央视节目录制,在央视的舞台上朗诵了自己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