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使者走中外,擦亮中国文化名片

2019-09-12 15:39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王颖 陈晨 姚友明 周玮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讲到文明之间的平等、包容和交流互鉴。近年来,中国同世界各国一道,大力推动人文交流,促进思想文化交融,而在这一过程中,不少中外人士以使者身份,用自身的热爱和情怀,不断擦亮中国文化名片。

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昭君出塞》亮相纽约

文学译介:化笔为帆,垒字成桥

在英国人罗宾·吉尔班克看来,文学是不同文化相互了解和交流的最佳载体之一。最近,他的新作《罗宾博士看陕西》中英文版正式出版。从渭水之滨到黄土高原,从乡村原野到繁华都市,从各色美食到民间风俗,他的笔触遍布中国陕西各地,记录了他对中国社会多维度的观察和对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思考。“通过大量实地走访,我亲眼见证了陕西的发展变化。希望能让更多的国内外读者了解这里。”罗宾说。

今年37岁的罗宾2008年来到位于陕西西安的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工作,目前任院长助理、副教授。罗宾对陕西当代文学抱有浓厚兴趣。10年间,他经常挤公交车“混”在西安市民中学习方言,走过陕西许多区县采风调研,甚至参加了不少当地人的红白喜事。他尝试用中国人的视角,深入了解这片土地。“陕西被誉为‘中国的文学大省’,但这张名片没有打到国外去。”罗宾决心做陕西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使者。

多年来,他与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宗锋合作,向海外翻译了中国文学作品150余万字。罗宾说,近年来,由于更多优秀中国文学著作被翻译成英文,客观展示中国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接受。“这就是文学和文化交流的独特力量。”罗宾举例说,读了他和搭档翻译的叶广芩的《山地故事》,很多英国人会了解到,中国人很重视生态保护。

把中国文学出色地翻译出去,需要一支熟稔中西方文化的专业人才队伍,其中除了像罗宾这样的外国人,还有大量的中国人。

今年80多岁的老人易丽君就是其中之一。易丽君出生于湖北黄冈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上世纪50年代初,由于学习成绩优异,易丽君被选派到波兰华沙大学波兰语言文学系学习。在波兰期间易丽君刻苦学习语言,回国后与爱人一同翻译大量波兰文学经典。

数十年如一日,易丽君垒字成桥,在中波之间搭建起一座人心相通的彩桥,堪称中外文化交流的典范。2011年底,由于易丽君夫妇向中国读者译介波兰文学以及为中波友好交往作出的贡献,他们获得了“波兰共和国十字勋章”。

文艺表演:载家国情怀 亮文化名片

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进程中,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往往以集体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用歌声和舞姿传递中国文化的精髓。

2019年2月,中国歌剧舞剧院开启民族舞剧《孔子》第二轮全国巡演,所到之处引发观众阵阵沸腾;2019年3月,中国歌剧舞剧院携民族舞剧《昭君出塞》赴美国演出6场,现场掌声经久不息,一位美国观众说:“我看懂了!昭君是和平使者的化身。”

从民族舞剧《孔子》《昭君出塞》《赵氏孤儿》《李白》,到民族歌剧《刘三姐》《林徽因》《玉堂春》,再到民族音乐会《国之瑰宝》《国韵流芳》……2014年以来,中国歌剧舞剧院组织了55个大中型团组赴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希腊、法国、韩国、日本等近50个国家和地区演出181场,在德国威斯巴登国家歌剧院、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悉尼歌剧院等世界级艺术殿堂亮相,观众总人数约27万人次。

以《孔子》为例,该剧被观众称赞:“展现中华风韵,满载家国情怀。”这部剧于2014年首演,讲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故事,展现了其对大同社会的期盼和传道授业的情怀。2017年,作为“中华风韵”项目,该剧在美国连演7场,被《纽约时报》称为“中国的文化名片”。

“歌舞演员们通过倾情的演出,用文艺精品凝聚起炎黄子孙的共同价值追求和梦想期待,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志气。”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陶诚说。编辑:赵一鸿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