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特色小店在夹缝中求生存

2019-07-11 09:23
来源:半月谈网

上海特色小店、文创产品聚集地——田子坊

半月谈记者 陆文军 杨有宗 何曦悦

街道改变模样、商铺房租连年涨、大型购物中心挤占生存空间、外卖平台抢走生意……在一轮轮冲击下,近几年,承载无数上海人记忆的特色小店遭遇生存危机。

街边小店小铺,抑或精致优雅,抑或烟气缭绕,是这座国际大都市不变的“乡愁”。“抢救”特色小店,这在擦亮上海购物品牌的同时,也让上海成为一个更有温度与底蕴的城市。

小店不小,已融入市民生活

法国梧桐、花园洋房,阳光透过树叶散落在街道。午后漫步淮海路,可以尽情享受这里的宁静和柔美,城市的喧嚣被优雅和闲适所融化。

整排的霓虹灯装饰、时髦又干练的设计……走进位于武康大楼一层的老麦咖啡馆,顾客被这里浓浓的工业复古风格所吸引。

呷一口咖啡,轻轻放下杯子,74岁的赵慧兰告诉半月谈记者,这家小店自从去年开业后,已是朋友们聚会的固定场所。

老麦咖啡被网友称为上海网红咖啡店的“鼻祖”。2016年年底,老麦咖啡桃江路老店在一片惋惜声中闭店。两年后,这家承载着上海人记忆的小店在武康大楼重新开业。

从美食到杂货,从古典到时尚,无小店、不上海。

各类特色美食餐厅是上海海派特色小店的排头兵。零售类小店则在一定程度上引领时尚潮流。长宁区“Uptown”“小路”等黑胶唱片店,“远见书屋”“正洋图书”等饱含情怀的书店,受到文艺爱好者追捧。

手工定制西装、旗袍、婚纱的特色小店,装扮了上海的优雅和精致。“TI AMO”婚纱定制店的店主告诉记者:“手工定制的婚纱都是最新款,租赁价格很实惠,满足了新娘们对‘精致+实惠’的需求,国内外顾客络绎不绝。”

小店不小,它们已融入上海市民生活。上海市商务委商贸处处长孔福安介绍,目前上海约有47.5万家商业网点,90%为小网点。分布在上海市67条特色商业街区和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上的小店,约有9400多家。

竞争激烈,生存空间遭挤压

今年一季度,一篇题为《抢救上海小店》的文章在网络上广泛流传,文中提到威海路一家小店因房租上涨而闭店,引发社会各界对小店处境的忧虑和思考。小店经营成本高、市场竞争激烈,这些因素都威胁着小店的生存。

——房租成本高企。部分店主表示,房租是造成生存压力的主要来源。一家咖啡店负责人赵女士说,他们所租用的80平方米的沿街商铺,租金比国内二线城市贵一到两倍,加上不断上涨的人力成本,经营压力巨大。

——市场竞争激烈。许多特色小店长期处在盈亏平衡点,稍有波动就容易亏损。由于经营规模有限,出现了被大型购物中心、连锁商店碾压的态势。此外,电商平台和外卖行业的快速发展,分流了部分街边特色小店的消费人群,导致一些竞争力不强的特色小店客流减少,经营陷入困境。

上海市民宫丽萍是个逛街达人,原本热衷于每天中午逛街消费的她,随着即时配送不断完善,中午去餐饮小店、服装小店的次数在减少。“咖啡配送越来越快,越来越不想出门。”

对于小店的生存,不能单纯以市场逻辑任其自生自灭。上海市人大代表朱柯丁认为,除了世界五百强,上海也要有“百年老街上的百年小店”。

“这些已经生存了5年、10年甚至20年的小店,恰恰是未来百年老店的基础。除了保护现有的百年老店品牌,在对存量商业区域规划调整中,我们对民间自然生长起来的商业品牌也要有更多包容。”朱柯丁说。

拯救小店,保持有序与活力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作者简·雅各布斯曾这样描绘她心目中的城市:“早上,杂货店的店主打开窗户……中午,裁缝打开窗给花草浇水,爱尔兰人在白马威士忌酒馆里晃荡……城市里到处是长的短的、七拐八扭的街道,人们能享受到拐弯的空间感乐趣。”

特色小店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然而,近几年,小店生存与城市管理之间的矛盾愈发明显。

2018年,上海市一学校用地扩容,东平路上的小店纷纷撤离。这条400多米长的小路闹中取静,向来以闲适优雅及具有文化底蕴而闻名,随着小店撤离,小路也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上海市城管执法局局长徐志虎认为,不可否认,部分小店一方面存在消防、食品安全方面的隐患;另一方面,也影响市容市貌,政府加强管理合情合理,但如何拿捏其中的“度”,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水平和技巧。

一些特色小店存在证照不全、安全隐患等问题,相关部门和街道在加大市容整治和执法力度时,一定程度上存在简单取缔关门了事的情况,致使一批特色小店被迫撤离或关闭。

有市民认为,上海应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包容商业多样性,相关部门不能因一时的管理刚性要求,就将小店粗暴地抹除。

管理小店的“度”,也引发社会关注。今年3月,上海市静安区常德路街面招牌设计在网络上引起议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周俭认为:“店招店牌应该注重生活性、文化性和艺术性,能否通过店招店牌塑造街道的识别性,是我们未来需要思考的。”

对任何一座国际大都市而言,大商场、宽马路都是标配,但小店才是展示不同人文特色的重要载体。上海市人大代表童丽萍认为,上海在发展的同时,需要兼顾老百姓对人文生活的需求,“上海不能只有巨无霸,还要给这些小店留下生存的空间”。(参与采写记者:有之炘周蕊)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