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让“尚美”与学生“美遇”

2019-05-09 10:26
来源:半月谈网

2018年10月30日,舞台剧《赤壁》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以说书人身份串讲剧情的小演员们在舞台上表演 罗晓光/摄

“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曾是学校美育的写照,导致美育课程沦为“配菜”,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时有发生。近年来,美育课程体系初步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美育发展机制基本形成,但在一些偏远中小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一些地方对学校美育工作认识不到位,把美育教学活动视作“补壁添花、可有可无”。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长久以来,应试教育忽略了对孩子们心灵的塑造,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校园霸凌、学生会选举贿选、学术论文作假、大学生投毒案等,成为全社会的伤痛。

教育应该是“爱的教育”,通过美术、诗歌、音乐等多种渠道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学生懂得爱、懂得施与爱。加强美育,需要从多个渠道着手改进中小学美育工作,让学生时时刻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

——撬动美育思维,使“美”可感可知。学校美育能否与学生“美遇”,要拿课程来说话。学校美育课程目标要更加明确,课程体系更加完善,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充分考虑城乡、学段、学校差异,重点关注农村和薄弱学校,规范学校艺术课程,创新美育实践活动,把开全开足艺术教育课作为学校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全方位提供政策保障。将美育植根于学校教育的每一个角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美可感可知。

——以美启智,让美育成为师生的“刚需”。课堂,是美育特色的“主战场”。要围绕新课标要求,加强美育课堂建设,重视校本研发,探索美育教育的途径,通过“学理”研究、“高效讲授”和教改实验小组的辐射作用来培育美育特色的课堂文化,形成“以美启智、明智导真”的尚美智慧课堂。

——搭建平台,激活“被遗忘的角落”。美育曾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师资短缺,需要多部门协同联动,充分发挥高校、文联系统的优势和引领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充实美育教学力量。鼓励美育教师自主学习,将审美和人文素养纳入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通过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名师的评选,激发教师进步热情。与区域内其他优质中学及高校校际联动,实现资源共享、交流互助,促使美育教师迅速成长。

——以美育和,培育“尚美”教育理念。以科学管理为抓手,用“美”的管理成就“美”的教育。以生为本,将学校建设成富有文化力量、富有鲜明特色、教师美丽幸福、学生健康成长的生命之地,让学生的心灵能经常感受美。培养“尚美好学、合作共赢、贤能助人”的管理队伍,构建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尚美”特质的管理文化,突破美育硬件不“硬”的瓶颈,将美育课堂教学延伸到剧场、展厅、文化遗产保护地等场所,通过绿化、文化、美化,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以景育人、以文化人、以美感人。

——传播“爱”与“美”,让美育落地生根。搭建家校合作平台,全面推进文明礼仪教育,通过家庭教育指导讲座、家长沙龙、亲子活动、校长建言日等多种形式,与家长真挚交流、密切合作,共同实现并传播“爱”与“美”的价值。围绕“行为讲文明,待人有礼貌,做事守规矩”,将美育与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和校园文化相结合,把文明礼仪教育开发为“校本课程”,纳入日常教育体系。

“学校美育,利在当下;育美人才,功昭一生。”加强青少年“爱”与“美”的教育,需要各级政府统筹协调,各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协调联动,建立和完善美育保障机制,统筹解决学校美育工作中的问题,让青少年切实感受到美育带来的“温度”“力度”和“获得感”。(作者系中共山东省日照市委党校副教授 李萍)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