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相遇有趣的灵魂 艺术与哲思十问——青年“视觉诗人”叶佑天创作访谈与哲思

2019-04-15 15:14
来源:中国网

访谈时间:2019年3月22日中午14:00

访谈地点: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四季庭院

受访对象:叶佑天(青年“视觉诗人”、中国“诗意动画”首倡者、湖北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本文基于叶佑天发表于清华大学主办的《装饰》杂志(中国哲学与人文科学权威期刊)2019年第2期署名文章《“诗意动画”在我国的缘起与趋势》内容采访并整理而成。内容经艺术家本人审核。

Q1:您的动画作品有别于一般动画,为何冠之“诗意动画”?“诗意动画”在您看来其学术核心意义是什么?

叶佑天:首先谢谢您的采访。一开始就面对您这样的提问,真的,十分尖锐,让我有些无所适从,对此,我得从理性的层面来谈。前不久受《装饰》期刊的邀请,我正好写过一篇名为《“诗意动画”在我国的缘起与趋势》的文章,当时谈过“诗意动画”在咱们国家的现状。首先,“诗意化”的动画形式其实在我国早已有之,其中以20世纪闻名全球的“中国学派”水墨动画最为典型,它营造出的浪漫化中国诗学意境曾让那个时代震惊,它的某些形式及意境的确具备了“诗意动画”的某些基本特质。譬如中国水墨动画的经典之作《牧笛》《三个和尚》等,它们无论在构筑材料、创作手法及表演方式,还是从心理层面等都呈现出诗意化的特征。然而,这些特征虽然“体验到生命的深度和广度”,但却不具备“诗意动画”所追求的灵魂的高度与人生志趣的深度,也尚未上升到诗之更高层面的精神“写意”。正如大家都明白“快感和痛感是肉体感觉,快乐和痛苦是心理感觉,而幸福和苦难则属于灵魂”层面一样,“诗意动画”不止于追求肉体与心理层面,更多是在灵魂层面上的探索。它并没有只停留在“手触、目见、心理触动”的层面,而是从人类的视觉感悟出发,跨越一般性心理描述,走向灵魂的触动,引发沉思。它以诗的逻辑,在没有预设任何规则的前提下,让受众在最大程度上体验到生命的深度和广度,真正制造出千人千悟景象的“可能”。所以一般性大众娱乐与小众心理探索动画,都还无法上升到纯粹理性诗学所追求的层面,或者说水墨动画等探讨的侧重与“诗意动画”更纯粹的诗理学术性不尽相同,这是“诗意动画”存在的价值与核心意义。

叶佑天,诗意动画,《悠玄之境》,2017

Q2:那在您看来,“诗意动画”在国际国内的现状如何?

叶佑天:坦率地说,学术性动画在全球并未建立起统一的理论秩序,这当然与动画复杂的构成体系有关,特别是在当下全球依旧把动画当成大众娱乐的主流思想下,即便各国都有那么微小一部分“独立动画”工作者在倡导其学术性,但并未得到学界真正的理解与重视。很显然,一个学科、一个行业如果没有足够高度的学术理论、学术创作来作支撑与引导,这不能不令人怀疑该学科的整体水准。近年来,我国“独立动画”的确在国际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据大数据统计显示,截止目前我国动画作品尚未在国际主流动画节获得过完全有足够分量的大奖,当然,我们也不能以获得大奖就认定为其动画水准达到了某种高度。换言之,我们尚未创作出具有“诺贝尔奖”式学术高度的标杆性作品。注意!这里我所指是学术高度,不是奖项本身的高度,更非市场热度与社会关注度。“它”应该是思想的指引者,“它”本身或许并不重要,但“它”一定能够激起动画学术潜在的动能活跃起来,唤醒该领域未存深入开发的那个神经。其实,这根“神经”一直都默默的存在,只是未引起关注,或者是我们多次从它身边掠过,不曾驻步端详。“诗意动画”作为学术性、专注式精英型动画研究,在拓展动画学术潜能、灵魂表达深度的引领性与重要性必须得到加强。“诗意动画”不是实用主义条件下产物,它必须是精神的与哲学的。

Q3:几年来,您作为优秀艺术文化的传播者,受邀在全国一百多所知名高校做过学术讲座,您认为“诗意动画”在我国的发展缘由是什么?

叶佑天:“诗意动画”作为学术性动画研究中的一枝奇葩,我认为在我国发展的缘由有以下三点。第一、“诗意动画”探索方向符合自由思想的表达。“诗意动画”是以专注精深的学术探索性、文化标识性及审美前瞻性为特征的,旨在建立“让受众在最大程度上体验到生命的深度和广度”的新范式。学术探索存在的前提是“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只有在此基础的文化创造、美学沉思才有真正的价值。“诗意动画”正是尝试着以一种诗意的心境回归到与创作者内心对话的语境之中,试图在全球化视野下,打破越来越多被商业围观的动画类型整体呈现出的机械性、类型化、同质化局面,以一种个体诗性的思想推引出宏观沉思与灵魂感悟。第二、“诗意动画”发展符合当下人民精神生活需求。党的19大以来,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成为文艺工作者首要任务。美好而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无疑是精神文化生活最高雅,人所向往的理想审美境界。人民在满足物质需求之后,将需要更多的精神的抚慰,传统动画作为大众娱乐的精神产品自然必不可少。“诗意动画”是一种基于诗意逻辑的影像模式,旨在为人民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方式,指引灵魂“回家”,让浮躁的心灵“栖息”。第三、“诗意动画”的发展符合国家文化自信战略。“诗意动画”作为以构筑精神为主的媒介方式,本身有着极强的民族独特性,以“诗意动画”塑造中国国际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优势明显。动画作为媒介无论从受众群体的覆盖面,还是从趣味性和感染力上,在强化价值引导和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觉功能上,传播优势远比与其它艺术类型强大。

叶佑天,诗意动画,《伤逝》,2016

Q4:同时,您认为“诗意动画”在我国发展的未来趋势又是什么呢?

叶佑天:“诗意动画”在城市化进程日益提速的情形下,其外延和内涵都将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新的跨界形式与新的生存语境也将被催生。第一、“城市诗意”将在动画影像中逐步孕育。忙碌快速的城市生活让人们离曾经的“诗意”越来越远,而“诗意动画”能有序第将传承千年的诗性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进行有机勾连,与其自身的特质密不可分。开发与开拓一种新型城市文化表达方式,动画以诗的手段介入“城市诗意”的抒写就成为可能,更甚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来城市吸引人们的依然是文化。首先,“诗意动画”在发掘城市历史文脉的纵深延续意义明显;其次,“诗意动画”在缓解现代都市人疏离的情怀、紧张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危机,也是一剂良方。第二、在展示场域,未来“诗意动画”呈现场所的转变。数字影像是一种全新的媒介,而“诗意动画”概念也将介入到如电子游戏、装置艺术、美术馆影像、在线视频、短视频社交软件等等,将感知层面提升到精神与灵魂追寻的层面。“诗意动画”也成为精英抚慰心灵的偶像式艺术作品,以延展动画的方式在人文层面得到呈现,被逐渐被引入到美术馆、博物馆及图书馆体系中,更甚于作为独立的艺术作品被注入到物质介质中,延伸到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环境,譬如置入到书柜等精神性框架也将成为未来趋势。第三、诗情方式:“诗意动画”中“写意”表达将越发明显。“诗意动画”概念下的“写意”,是基于“诗意动画”立足人性开放,追求“高度自我、高度忘我”精神而作出的预判,只有有意识地追求“诗意动画”“写意”更或“大写意”这一独特的境界,才能让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最顽强的情感精灵得到全面释放,使得动画影像的表达更为自由、更能显现中国艺术趣味。

Q5:在您的作品《退隐三部曲》中,我们既能看到动画诗意与柔软的面貌一面,同时,也能让我们从中体味到隐藏在背后的某些“坚定与不服从”的感受,您能谈谈您创作中的思考与表达吗?

叶佑天:谢谢您的关注!或许是生活背景的缘故,我在创作这些作品时,只是想用它把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当时内心的感受静静呈现出来。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与理解。作品,是每个创作者最真实的内心体验,在《退隐三部曲》中,我把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凝聚于此。爱是人性中最柔软的,热爱与坦诚对待生活是我在动画中始终希望体现的,如此而已。

当然,在生活中服从人性和人道社会的目标是社会人的基本状态,作为学者型创作者,我想应该抱有一种态度:为了生活,或许诸多方面我们会选择服从;而事实上,发自内心的创作,往往会不自觉脱离所谓偶像和意识形态的框束,进而对司空见惯的"陋识"部分更是持批判的立场。也如您所说,《退隐三部曲》中试图成就“我即是我”的本来面貌,对各类人云亦云的“常识”不自觉实践了“不服从”态度,它能更清晰表达我个人的生命态度,我想这应该是心智健全的思考方式。其实,这种“不服从”和从众往往不能立刻被辨识出来,但在创作时一定裹着我深入思考的光晕,从而推动创作走向灵魂的触动,试图引发受众沉思,必然的,不自觉的“坚定与不服从”创作方式也就是理所当然的呈现。

叶佑天,诗意动画,《明心见性》,2018

Q6:在您的作品中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层面,我们通常能感受到一种孤寂的力量,我无法知道到底是发生了什么?让您对生活有了如此深入的思考与刻骨铭心记忆?

叶佑天:首先,哲学的孤独乃是指本体论上的人不可雷同性,人是自己思想的主人,人是独立的存在,人是不可替代的、不可重复的。人,只有走向孤独与独立才可以与神对话,才可以遇见最真实的自己。年幼时的境遇,让我很早就知道依附和听天由命是走向死亡的征兆,所以会很早就面对生活的挑战与生存上的各类事务,导致我做任何事必须有独立的判断力与应对力,很早就懂得了享受孤寂的美好。13岁开始每周都要穿过孤静山的上下学,一个人行走在惊悚的山间,漫天大雪,为了抗拒恐惧与饥饿,我拼命假设和思考后面将会遭遇的,并作好了一切应对的措施,长期这样的自我救赎与训练,让我懂得了人性的脆弱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我庆幸生活的挑战给了自己生存的智慧与劫后余生的快感,人,生而孤独,它已然是人内心强大最直观显现,思考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种方式,孤寂也成为我享受人生的一种方式。是的,年幼时我害怕过孤独,害怕过在我去往学校的山径小路或坟冢旁的嘶叫,那种凄凉与呜咽,当然无法忘掉。如今我已双鬓渐显霜色,过往的一切都已经成为我作品无法摆脱掉的印迹。

叶佑天,诗意动画,《尘度七日》,2019

Q7:为什么你总是把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作如此深入思考,然后放进作品中,您是基于怎么样的考虑?

叶佑天:人生是有限的,我们无法把握未来会怎么样,即便在当下,我们也无法要求别人对你怎么样,既然这样,我何不把自己的人生过得完全属于我自己而有趣。我从10岁开始写日记,到现在差不多也有30多年了。2010年我又开始了用影像和图志的方式记录人生,阐发个人当时的思考。若干年后,希望依然能从即时影像与作品中,看到我曾经生活的那个年代,是什么事触动了我而让我追忆,是什么人让我感动又进入我生命,是什么事让我苦恼过和欢愉过。是的,的确我的作品只是我自己人生的叙述,我自己的艺术史,一本永远写给自己的日志罢了,做着做着,将不知不觉走完人生历程,这岂不是十分有意义的一件事么。

叶佑天,诗意动画,《月迷藏龙》,2018

Q8:在您的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思考与批判,以及强烈的乡土情怀,这种情结依何而来?

叶佑天:2015年后,我的动画创作更多倾向理性思考、更多地走向有意识地自省: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反讽和戏仿,另一方面更多则是自我哲思性的审视和拷问。作品中,动物是我反讽时颇为青睐的载体,时常隐藏着对自我的怀疑和否定, 这种情绪或由《孤独三部曲》《心域三部曲》的感觉延伸而来,多体现于自我分裂的场景。在作品中一直有一个贯穿创作前后的主题,即对人的归宿的思考。年愈不惑两鬓泛白之时,越来越思念逝去的往昔,常想起上个世纪生活中的点滴,常想“回家看看”那淳朴善良的乡风民俗。《仰望明月》《故乡三部曲》就是思乡与回望,是对70年后这代人的集体反思与追忆,也是对当下急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带来人心变异的拷问和批判。这或许正是我在孤独中一步步审视自我、返回内心后, 所收获的宁静与力量。

叶佑天,诗意动画,《仰望明月》,2018

Q9:在您的诗意动画《情感三部曲》中,我们看见了一个情感丰满与哀愁的灵魂,是什么力量让您刚到中年就能面对逝去的亲情、爱情、乡情?这些刻骨铭心的情绪,为什么表达得那么委婉与酸涩?

叶佑天:诗,众人常常将其当作玩物丧志的矫情,不着边际的空想,然而,我更多是希望想借助“诗意动画”让大众对现实熟视无睹的事务进行思考。“诗意动画”将大众看不见、摸不着、不可言说的东西无限接近、形象生动的转化为与之契合的可见之物,并通过可见之物挖掘出不可见之物最本质的呼吸与心跳,成功地成为灵魂活着的证据。在今天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娱乐当道,我们甚至不敢面对哀愁与悲戚的过往。“诗意动画”更加倾向于“神之显现”,更加更加倾向于个人内心的言说。人生在世,年愈不惑而将之过半,此时热情尚有,我只是害怕忘却、害怕情绪的疲倦,以之总结前路的点点滴滴只是人生的一种方式。人生之路,不开心不顺心十之占九,留存在记忆深处的当然最深刻的也往往是酸涩的、委婉的吧,这是“诗意动画”隐喻性的基本特征,不显粗暴但具力量,我以为是这样的。

Q10:从您的经历看,您是一个充满忧郁的灵魂,但事实上,很多听过您学术讲座的听众,都评价您是一位“有趣的灵魂”演讲者,都认为您的讲座很特别很幽默,您怎么看?

叶佑天:如果真是这样,那我很幸运!谢谢大家的鼓励!因为每一个人在探索世界的方式和与世界相处的方式不尽相同,所以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团火。而在这个浮躁的、所有人都急于求成的功利社会里。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拥有一颗探求世界的好奇心,对于世间万世物,探索其存在、发展、以及其存在原因。演讲其实就是叙说自我对世界的看法,只是将自己人生的那把激情的火让它燃烧得更充分。只有在演讲那一刻,可以忘却世态的炎凉,使之炽热如初,忘我的享受自己。将个人对生活的见解完全以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而不是拾人牙慧,或许大家所感受到的“有趣”,只是我没有把幽默当成简单的“搞笑”。在我看来,幽默固然搞笑,但必须是个人精辟独到的看法,搁置对与错的争议、忧伤与喜悦的情绪,更是受伤的心灵发出的健康、机智和宽容的微笑吧。就像当你读到一本好书时,你希望永远也读不完一样,这大概才是大家认为的“有趣”吧........

人物链接:叶佑天(尘一,叶幼天),青年“视觉诗人”,中国“诗意动画”首倡者,湖北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高校数字与影视协会理事,壹葉堂跨媒介艺术创作中心艺术总监,中国动画学术联盟发起人,国家大展策展人,《艺术动漫》学术平台创讯人。北京电影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访问学者。设计之都(武汉)2017重大设计创意成果年度人物,2018“国家文化自信战略”全球年度推广人物,2022北京冬奥会邮票特邀方案首席设计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SGDA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会员、国际设计组织联合会(ico-D)会员、世界动画协会会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专家、广电局动漫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教育部高校艺术类博士硕士论文外审盲评专家。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设计项目负责人,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文创专题创作团队首席艺术家,湖北省百名重点美术培养人才,湖北省政府科技与艺术融合特聘专家,湖北省高校“双料带头人”。中文核心《电影评介》专题栏目主持兼首席视觉设计师,现工作于武汉、北京。

艺术作品5次入选全国美展,曾荣获殿堂级赛事GDC2017动画类最高奖,韩国国际艺术节影像类全场最受欢迎大奖、首届中国动漫艺术大展入会奖(最高奖)、澳门设计双年展金奖(最高奖),20172018入选昂西动画节动漫特别单元等100余项国际影展。设计作品曾荣获德国莱比锡国际海报节佳作奖,乌克兰“COW’海报设计展第三名,GDC大展评审奖、澳门设计双年展评审奖、中国大师奖铜奖、韩国设计双年展银奖、北京设计周铜奖、意大利米兰设计周米兰学院奖等200余项大奖;绘画作品曾入选全国青年美术展览、中国.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中国插画艺术展、杭州国际插画大展等50余项展览。动画代表作有《孤独三部曲》《情感三部曲》《心域三部曲》《退隐三部曲》等,作品擅长以动画媒介作为出发点,生发对人性的多角度拷问,由影像的表层世界进入到人内心世界进行哲理思考。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