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中国时尚:在文化与商业的碰撞中崛起

2018-12-05 09:59
来源:半月谈网

服装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无法回避东方美的博大和神秘。随着越来越多的著名时装设计师争相发掘中国民族元素,我们不难发现,服装设计越来越强调地域特色和人文气息。当下,跨越了用牡丹、水墨来笼统概括东方民族风格,原汁原味的中国精神品格也被本土设计师更深层次地理解和应用,在各大时装周的T台上扬眉吐气。

持续发酵的“中国风”

最初,“中国风”这个词语存在于欧美人的视角。从14世纪起,西方人就发现了东方元素的美感并开始借鉴,“中国风”便是欧美人按照自己对于东方风土人情的想象所造就的一种装饰风格。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风”充满了“民俗味”,抓住那些有代表性的小元素来吸引眼球。这些利用民俗的小趣味,重燃了中国人的恋旧心,满足了西方人的好奇心。虽然许多设计师带向世界时尚舞台的不是中国“文化”,而是中国的“民俗”,但以此吸引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却是可能的。“中国风”的利用开拓了时尚设计新天地,加速了东西方交流,也造就了商业价值。前些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镜花水月”大展,正是“中国风”的产物。

自20世纪初东西方服装相继发生变革以来,两者的相互融合影响到整个世界服饰风格的发展:东方服装吸收了西方三维立体裁剪方式,使衣服更贴体、轻便;西方则摒弃了扭曲的人工美,将女性从损害健康的紧身胸衣中解放出来。为了适应生活,东西方都对繁琐的装饰和服装结构进行了改良。

在中国打开国门的20世纪初,“洋服”一度成为礼服的主流。今天,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原本就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得到发扬。在近几年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上,中西交融的现象尤其明显——从形到意,具有东方特色的礼服越来越受到欢迎。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穿着中国气质服装出席的场合越来越多,“中国风”服饰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中国风”礼服,可以体现我们民族和国家服装体系中正式、隆重的特质,其形制和元素并不像常服那样变化多端和多元。当然,全球化的浪潮、信息文化畅通无阻的交流,也使“中国风”服装逐渐摆脱了正统、高端的刻板形象,新颖、有创意的设计开始频频出现于各种隆重场合,同时大量融入东方元素也成为西洋服装变革一个突出而有效的手段。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我们在探究中西合璧的时尚文化和发展前景时,在中国市场上,不能忽视促成现代东方服饰发展的两个群体所做的贡献。其一是华人高级时装设计师群体,他们将真正的西方高级定制的设计理念引入中国时装界——“量身定做”“高级面料”和“奢华工艺”是高级定制服装的重点,“原创”和“独一无二”成为这一类高级服装吸引人的标签。随着高级定制的演变,现代的高级服装不一味强调装饰,变化和创意变得重要,民族元素的融入带来新意,更重要的是传达出独一无二的民族气质。

社会中一小部分的时尚先锋,是为“中国风”服饰发展做出贡献的另一群体,他们包括演艺明星、商界女精英和其他需要经常亮相公众场合的人士。他们的穿着和品位造成的影响,远远超过奢侈品发布会,因为他们更贴近大众。随着华语电影影响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内地女星参与国际影展,“中国风”礼服需求激增。如何避免与别人撞衫又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是新生代女星挑选礼服的关键,而“中国风”礼服的风采总能“谋杀媒体不少菲林”。国内设计师定制融合东方元素和现代设计的礼服,成功的例子数不胜数——柏林电影节张静初的“孔雀装”、戛纳电影节高圆圆的“喜上眉梢”、柏林电影节李冰冰的“踏雪寻梅”等中西合璧的礼服,都使女星们的国际亮相艳惊四座。

中西合璧礼服的出现和发展,再次验证了那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欣赏与接纳的,是与众不同,是别有风韵。东西交融的礼服文化,是在全球化趋势下发展民族文化的一个侧面。我们在接受西方文化精华“为我所用”的同时,坚持民族气质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样的交流才是创造性的、有益的。也因为交融,本民族文化可以更便捷地走向世界。

“中国风”礼服历史并不输于西方,礼服文化更是内涵丰富,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融,使崇尚意境和装饰趣味的东方礼服变得时尚化、国际化。中西交融的礼服必将受到更多国内外女性的欢迎,因为在这个时代,“海纳百川”和“求同存异”才是最前卫的时尚理念。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句话用来诠释民族文化和世界的关系颇为恰当。民族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结晶,是我国独有的、不可复制的,对世界而言,无疑它的独特性和神秘感最为迷人。同时,展现民族风貌是本土设计师最拿手的,他们对此有着最贴切、最深沉的感受。正是由于世界各民族坚守自身文化的灵魂和精华,世界文明才会保持多元化的良好状态,百花齐放的局面是全世界人民所期待的。

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注脚

在时装设计方面,自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以来,借由中国符号树立中式设计美学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元素大量涌现,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谭玉燕时装曾以五行“金木水火土”、敦煌、十二生肖等作概念,国内新锐设计师上官喆曾抛出“西藏的秘密”主题,将中国风玩出十足时髦感。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元素的大量应用,时装设计中出现了中国元素泛滥的趋势。

有的设计师为了复兴汉服,在引导大众着装的时装秀上推出头戴黑布巾子、身穿宽松衣袍的古代文人形象。这种古代服饰是民间文化的一部分,但在社会变迁日盛一日的今天,将几百年前的汉服置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并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比这种一眼就看透的直白,设计师更需要结合现代审美进行改良。邻国日本与韩国的传统服装之所以能保留至今,并融合在当今生活之中,就是因为曾多次改良服装的制作工艺和穿着方式,并在民间习俗氛围浓厚的日子里穿着,如春节、中秋、樱花祭、成人礼、婚礼以及其他传统祭拜活动中。

近年来,有一些从传统服饰中发掘灵感的设计师品牌风靡国际市场,如“上海滩”(Shanghai Tang),在设计风格上有鲜明的传统文化再生现象。它最出名的产品,是改良后的现代旗袍、唐装、马褂等,顾客以西方人为主。“上海滩”的时装元素不局限于老上海,也不局限于中国,名为上海滩,其实是搜罗全世界儒家文化圈的传统服饰元素。“上海滩”有一个经典系列,叫做KALEIDOSCOPE,设计师以竹子作为设计图案,用精美的刺绣表现在大衣和夹克上。设计师推崇“竹”之美,“有四季如一的耐久性与弹性,也是生命与逆境中勇气的象征”。在精神意境上,竹还代表虚怀若谷。这无疑是利用了东方文化的“象征性”,为植物赋予品格,这一点对西方人来说非常新鲜。仅这一个元素,就造就了整体卖点,加速了东西方交流,也造就了商业价值。传统服饰要焕发生机,需要像这样去贴近当代人的生活理想和审美品位。

当代人的审美趣味已不同于以往,不太容易接受繁琐艳俗的刺绣装饰。一些中式服装品牌的成衣基本不附着大量手工,而是尽量展示天然材料的质感和传统缝制的特殊痕迹,发掘传统服饰的肌理美,而非装饰美。有些品牌传统服饰的趣味转向朴素,并开发出许多极富生活气息的现代题材。中式服装品牌在商业上的成功说明,传统服饰的再生绝不能忽视时代要求。只有深入理解现代生活,才能使传统服饰合理地再生。这里强调的时代要求,是指那些具有现代内涵的意识形态、技术前提、管理形式、社会环境等。同时,对传统服饰的再生,既不能看作一成不变、完全照搬,也不能纯粹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和保护,最重要的是设计师有主动发掘和改造的文化自觉性。(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李楠)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