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让民众成为博物馆的核心——英国博物馆的亲民之道

2018-11-07 15:04
来源:半月谈网

图为英国国家美术馆在举办画展 

英国有大小博物馆2000余家,其中许多大型国家级博物馆历史悠久,在上百年运营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在吸引参观者、提升参观体验、维持公众服务属性等方面,博物馆的许多细节体现出亲民之道,值得借鉴。

展馆设置暗藏玄机,体现人性化

英国大型博物馆的公众服务属性,从门票上就能得以体现。大英博物馆从260年前创立之初就开始免费开放;到2001年,英国政府又以法规形式确立一批大型国立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

2009年,英国博物馆委员会提出“让民众成为博物馆的核心,让博物馆成为社会的核心”的发展理念,把提升观众参观博物馆的体验视为首要任务。

实际操作上,首先,在保护展品的前提下,博物馆尽量不给观众设禁区,观众可以拍照、现场临摹甚至触摸展品,增加与展品的互动。

在位于伦敦的V&A博物馆内,展品并非全都装进玻璃箱内或用栏杆隔开。不少雕塑、石器甚至瓷器等展品都是“赤裸裸”地放置在展厅内较高的位置,没有配以玻璃外罩或红外警报器。

该馆工作人员解释说,一些展品相对坚固,不易受空气湿度、温度等环境因素影响,博物馆会倾向于把它们固定在成年人平视或稍微仰视的高度,这样既能方便观众近距离、无障碍观看,又可避免玻璃罩占地问题,为参观者提供更宽敞的行走和观赏空间。

V&A馆设置了大小18个“动手区”,鼓励观众亲手触摸历史。观众可以通过指尖感受中国明代蛇纹石雕刻佛头的庄严、明中期青花瓷瓶的精美,以及600多年前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帖木儿墓雕花瓷砖的深刻。而且这些可以触摸的展品大多数并非复制品。

大英博物馆也有类似“动手”项目,在6个展厅内设置触摸台,每天定时开放,观众可在博物馆志愿者帮助下触摸馆藏的珍稀钱币、雕刻品等。

其次,参观流程细节人性化,注重展品与参观者的关联。

大型博物馆每天接待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观众走累了怎么休息,逛饿了上哪儿吃饭,如何调整参观节奏,避免热门展品前过于拥挤……这些细节问题都是博物馆需要考虑的,因为正是这些细节决定了参观过程是否畅快、充实、愉悦。

V&A馆内有大量沙发和椅凳供观众歇息,其中不少沙发“暗藏玄机”。在“阿尔达比勒地毯”边上的沙发上落座,观众能在沙发边上的小槽里取出关于这件展品的介绍书,里面用简洁的文字说明了这块巨型波斯地毯来自何处、缘何珍贵、如何修复等信息,还配有相关照片;在伊丽莎白一世的维金纳琴对面,坐在沙发上的观众能一边观赏这种16世纪的小型有键乐器,一边拿起沙发上安装的小听筒,聆听这种乐器演奏的音乐;微雕作品的旁边座位上必定有几把放大镜……

有特殊需求的观众也能享受参观。每个展厅都有至少两本大字体的展品介绍书,供老人或弱视观众使用;一些重要展品前配有盲文说明牌,或是设有听筒,供盲人观众使用;有听觉障碍的观众可以提前预约手语导游服务;为低龄儿童专门设计简单易懂的“寻宝”图、打卡任务等,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游戏中引导他们了解展品、丰富知识。

善用展品数字化,打破博物馆围墙

英国大型国立博物馆还善于利用科技手段,缩短展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那些高冷、高深的展品更贴近观众,甚至让观众足不出户也能“游览”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在这一领域的尝试可谓世界领先。从2007年开始,大英博物馆改造工程上马,同时启动该馆数字化工程。除了在改造的展厅内新增数字化展示设施,该馆还给每个藏品部门都配备相关的照明设备和专业数字单反相机,所有工作人员均参加相应培训,以加强员工对于数字化博物馆概念的理解,鼓励每个人都参与其中。

这样做的结果是,大英博物馆大部分藏品如今都有了质量较高的照片。大量照片上传到博物馆网站,建成一个数据庞大的影像库,仿佛一座“在线博物馆”。观众只需坐在家中,就能点开图片免费欣赏。其中,许多展品从不同角度拍摄展示,观看效果比亲自到现场隔着玻璃看更好。

大英博物馆提供的数据显示,这一在线照片数据库目前有关于400多万件藏品的230多万份影像数据,是全球开放最早、内容最丰富的在线博物馆搜索平台之一。

展品影像数据化不仅没有让到馆内参观的观众人数减少,反而刺激了更多人对展品的兴趣,也扩大了博物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一些参观者表示,“在线博物馆”让他们感到文物不再是束之高阁、拒人千里的冰冷物体,而是充满细节之美、生动有趣的历史物品,吸引他们想要去现场亲眼观看和研究。

除此之外,大英博物馆还与谷歌、三星等科技企业深度合作,以谷歌街景的方式把整座博物馆的实时场景搬到网上,并在馆内开设一座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VR体验中心,深受学生游客欢迎。

博物馆专家表示,虚拟博物馆的出现使博物馆空间得以延伸,博物馆实体围墙正“逐渐变矮直至消失”。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是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它以较低的成本、对文物最小的损害程度,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分享博物馆的馆藏。

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菲舍尔今年初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博物馆想要持续生存下去,必须不断发展技术。他赞成利用新技术手段,尤其是数字媒体方式,重新策划和展示藏品。

博物馆从现实走向虚拟,从本土化走向全球化,是发展趋势,也是传统博物馆走向现代化的标志。在这一领域,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博物馆也不过是近十年才起步,中国与其差距并不很大,一些优秀的操作经验值得我国大型博物馆参考借鉴。

“从礼品店离开”,搭建亲民“最后一站”

“从礼品店离开”,这原本是英国知名街头涂鸦艺术家班克西执导的一部纪录片片名,对英国的许多博物馆而言,这句话却别具意义。

英国博物馆早已意识到,在物质丰富、精神需求高企的现代社会,礼品店是文化空间的延续与拓展,可以延续参观者的体验。从20世纪初,大英博物馆、V&A、英国国家美术馆等先后设立礼品区,形成现代博物馆礼品店的雏形。

从文化空间的发展角度来看,设置礼品店不仅是一种商业行为,同样是满足人们回忆博物馆见闻、沉浸式文化体验需求的服务,可以说是博物馆构建自身与参观者关联的最后一站,具有重要的“亲民价值”。

礼品店作为博物馆的衍生商业,展现的不仅是文化元素,更是对文化空间所传达信息的理解。英国几大博物馆在这一领域做得比较成功,已经打破了单调的“纪念品销售”角色,走得更远。

大英博物馆的礼品店内商品种类繁多,但没有局限于博物馆本身的展品,而是以全球历史与文化为主题,以英伦特色文化产品为特色,不断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吸引参观者把博物馆精华带回家。

从空间上来说,礼品店一般位于博物馆中,作为博物馆的附属功能存在。大英博物馆的网店也在线销售文创礼品,今年更是把网店开到了中国的淘宝网上,生意火爆。

V&A还曾尝试把礼品店延续到博物馆之外,成为一个独立商铺,但同时又与博物馆内容遥相辉映。该馆去年举办了一场20世纪60年代主题展览,收录了60年代的时尚、音乐、设计、电影和政治运动资料。博物馆同期在伦敦市区的繁华购物街开设V&A礼品店,出售服饰、唱片等一系列复古物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籍是英国各大博物馆礼品店里的“硬通货”,尤其是带有英伦文化符号、介绍英伦风情的书。

大英博物馆礼品店雇专人搜罗与博物馆展览相关的图书,还开设专门的童书店;英国国家美术馆与英国知名童书作家兼插画家詹姆斯·梅修合作,推出定制的西方艺术启迪书,方便小观众在书中回味博物馆内珍藏的名画,深受游客喜爱。

用心开发博物馆文创产品和纪念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赋予藏品在博物馆之外的第二次“生命”,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与博物馆更深的连结。(半月谈记者 张代蕾)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