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架设国际民间文化交流的桥梁——写在第三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闭幕之际

2018-09-20 13:19
来源:东北新闻网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018年9月16日,由东方生命研究院主办的第三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在中国武汉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圆满闭幕。来自印度、日本、阿根廷、美国、德国、芬兰、以色列等国外的专家学者和中国的思想家、文化学者、国学爱好者、学生以及社会人士近3000人,共同围绕“传统文化与轴心时代”的论坛主题,探讨人类文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构建新轴心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印民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一部《西游记》脍炙人口,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众所周知。参与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的专家学者,延续着“取经”与“传经”的故事。

据了解,第三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主席、东方生命研究院院长潘麟先生在印度德里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根据他对整个瑜伽文化的研究和修行实践,撰写了英文版的《皇冠瑜伽——从身心健康到生命觉醒》一书(英文名Come up to the Great Guru),引起了巨大反响。同时,潘麟将几近失传的、古老的印度文明孕育出来的一朵文化奇葩——“皇冠瑜伽”传授给印度人。因此,潘麟被印度瑜伽研究及行政管理的最高政府机构——健康与家庭福利部瑜伽与自然疗法研究中央委员会聘请为瑜伽教练。该机构都是派瑜伽师到国外任教,从不聘请外国人任教。潘麟改写了印度自古以来只有输出瑜伽,从未被输入瑜伽的历史。

在潘麟看来,以中印为代表的东方学问,是心性的学问,是生命的学问,是安顿人心的学问。佛家的彰显心性,道家的性命双修,儒家的内圣外王,以及瑜伽、周易等东方文明的核心,无不指向心性,指向生命,以觉醒生命,使人人都能学以成人,最终成为圣贤。为此,潘麟重新翻译、注解了有印度“论语”之称的著作——《瑜伽经》,另外还写作出版了《家门没上锁》《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以心传心》《〈大学〉广义》等八部建基于国学经典之上的著作,将隐含在中医、周易、儒、佛、道以及印度的瑜伽等诸学术流派中的生命科学,经过梳理、扬弃、分离、独立,从而创建了完备的生命科学体系,以使浮躁狂乱的世人之心,有了回归生命家园的路径。

自己是印度人,夫人是中国人,孩子是中印结晶,对中国和印度感情至深至厚的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狄伯杰(B.R.Deepak),以一部“学习中有中国,工作中有中国,感情中有中国,感慨中有中国,畅想中有中国”的《中印情缘》,深深地打动了中印两国读者的心。

狄伯杰就中印关系和中国文学发表了50多篇较有影响的论文,并撰写了15部专著。他的主要专著有《中国重返全球与新丝绸之路》《中印关系:文明视角》等。狄伯杰创作的《中国诗歌:从〈诗经〉到〈西厢记〉》,获得了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而继2016年以世界第二大语言——印地语译著了《〈论语〉注释》以后,迄今为止,狄伯杰将《大学》《中庸》《孟子》这儒家《四书》全部翻译为印地语,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曾负责实施那烂陀“玄奘纪念堂”修复完善工程的印度大诺伊达佛陀大学教授、印度新那烂陀大学原校长潘思(Dr.Ravidra Panth)指出,“要认识生命和生命科学,先认识本性,现在的很多问题在于我们远离本性(天性)造成的。当我们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带来的种种方便时,我们却离我们的本性越来越远。”

“玄奘纪念堂”用来纪念中国伟大的学者“三藏法师”玄奘。“玄奘纪念堂”是中印友谊的象征,极具历史意义。

日本文化的根在中国

日本福冈国际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海村惟一教授在发表演讲时说,经过对日本碳化米的精密测量和观察,日本稻谷的生态与中国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稻谷极其相似。多种证据表明,日本的水稻是直接从中国传入日本的。

从日常生活到书面知识,从文字到文本,从思想家到思想流派,海村惟一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议题和素材探讨了中日文化的一脉同根、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这不仅架通了中日交流的重要桥梁,更深入阐释了东方文明的核心内涵及其在当代世界的独特价值。

海村惟一指出,《论语》在公元285年春由朝鲜半岛的百济汉学家王仁应邀带入日本皇室,作为皇太子的学习教材。此后,《论语》逐渐影响到贵族、学者和普通民众,1700多年来对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日本也以自身的实际发展精准地受容了《论语》。所以说,《论语》乃日本文化之基因。

在《东方文化视域中的圣德太子“和信”哲学》一文中,海村惟一介绍了日本的圣德太子派遣使者学习,引进中国学问,扬弃《论语》,孕育出日本首部治国大纲《宪法十七条》的过程。从而创立了有别于他者的、具有主体性的“和信”哲学,其所内涵的“和”“生”“信”“才”“民”已经成为日本文化的精髓,成为日本民众所共有的人文精神。

在《中江藤树与王阳明》一文中,海村惟一介绍了日本心学发展史,提出“心学乃时空视野中的人类智慧之结晶”这一主题思想。他追溯中国心学形成的源流,随后介绍了日本中世禅林的佛儒神“三教一致”,最后落脚在日本近江圣人中江藤树创立的日本阳明学上,指出其注重实学、提倡经世事功的特点。

海村惟一说:“日本文化根源于中华文明,但却发展出不同的文明之果。如果真的有第二轴心时代,那么它的主角就是人,参与的人多了,第二轴心时代也便来临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狄伯杰认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学者已经为印中文明对话铺好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中国展开与邻国新的经济和外交政策,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复兴自古以来通过经济和文化将地域紧密融合在一起的传统“丝路精神”,显得迫在眉睫。印度和中国曾经在古代处于文明和全球再平衡的中心,要实现全球化红利,传承和弘扬古代传统的“丝路精神”是必经之路。

潘麟的视角拓展向全球,他说,“人们对第二轴心时代的关注、讨论、期望和不同程度地参与对它的开创与建构,传递出一个强烈而清晰的信息:无论就个人而言,还是就整体人类而言,我们终将克服重重困难与危机,而升进到一个被称之为‘人间净土’或‘大同世界’或‘共产主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伟大思想无疑是古今一致的。”长年致力于在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哲学,为中国哲学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海外儒学研究代表人物、美国夏威夷大学终身哲学教授成中英同样表示,“和平”是“共同发展”的唯一的光明大道。他认为中国人有一种包容的、开放的、和平的天下情怀。从“协和万邦”“万国咸宁”“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一家”的历史人文精神,一直到中国政府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脉相承、赓续不断。

“论坛坚持学术至上、海纳百川、包容开放。论坛是所有时代先行者们的原创思想发布的平台,论坛是所有哲学家、思想家、历史学家和实修者们共有的平台!”这是第三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闭幕时达成的七点共识之一。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坚持去官僚化、去商业化,而以国际化的原则,打造一个国际的思想交流平台,始终以全球视野,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针对当前时代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聚焦东方文化的本质生命科学,汇集海内外顶尖文化学者、思想家研讨“传统文化与轴心时代”,群策群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责任编辑:郝娴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