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江南一匹绸,织入几多“黑科技”

2018-07-10 09:43
来源:半月谈网

1897年,杭州办起了“蚕学馆”,开全国桑蚕科技改良先河,也孕育了中国丝织业日后的辉煌。这家机构就是今日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

时光流转,从蚕学到丝织技术,丝绸之乡浙江在纺织科学方面的探索从未止步。让传统工艺在新时代重焕生命力、激发想象力,浙江理工大学创造了哪些令世人心折、让行业赞叹的新成果?

织出工业生产线的别样风景

一根丝能有多坚韧?

从浙江理工大学校长陈文兴实验室走出的“蚕丝”,可以织成灯箱广告布、轮胎帘子线、汽车安全带……这就是经济和社会效益巨大的涤纶工业丝。“产业用纺织品,是具有发展潜力和高附加值的技术性纺织品,已成为纺织工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陈文兴介绍说。

长期以来,生产涤纶工业丝采用的是先熔融缩聚、然后固相缩聚、再熔融纺丝的三段法工艺,这种生产方式工艺流程长、设备投资大、生产能耗高。美、德、日等国多家著名企业一直致力于研发新工艺和新设备,但至今未能实现大规模产业化。

陈文兴团队改变了这一困局。涤纶工业丝高效、节能、短流程和柔性化生产在杭州成为现实,这一创新也意味着我国涤纶工业丝产业技术正在跻身“领跑者”行列。

在浙江理工大学,工业丝研究并非一花独妍,而是花开满园。为了克服燃煤发电、钢铁、水泥、垃圾焚烧等行业高温排放烟气造成的环境危害,浙江理工大学教授郭玉海把眼光瞄准了聚四氟乙烯(PTFE)纤维。

这种工业过滤用特种纤维材料性能没得说,只是效率难以让人满意。但在郭玉海手中,PTFE纤维升级为多种纤维交织的多层次滤料,工业排放烟气可藉之实现一体化处理,有望成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一件“神器”。

用4500种颜色说美丽

5等于4500吗?

在浙江理工大学的实验室里,这个等式可以成立。简简单单5种颜色的丝线,在一项名为“高密度全显像丝织技术”的创新成果催化下,能最大限度地表达出4500种颜色。明明是丝织品,但图案却似油画一般色彩逼真。近年我国作为国礼赠与外国元首的织锦作品,灵动色彩背后多有这项技术的帮助。

说起来,我国传统纺织色彩不丰富、图案不精致算是个工艺“老大难”。浙江理工大学教授李加林为了突破这一瓶颈,潜心钻研。跳出“丝织设计色彩与组织必须对应”的观念藩篱,创造性地提出了“仿真彩色丝织技术理论”,借力现代数码图像处理技术,让大千世界的斑斓色彩在丝织品上“活”了起来。

这只是李加林团队的第一步。接下来,他的梦想是,让传统丝绸产品的纹样、织造、染色等工艺获得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生命”,大大提升个性化丝绸服饰定制的设计水平。

喷出古丝绸的“第二春”

“干时一把土,湿时一捧泥”,这说的是啥?

答案是出土丝绸文物。沉睡地下千百年的丝绸如何保存,是道国际性难题。一触即碎,过手即毁,如何把丝绸文物平安送入博物馆“颐养天年”?

浙江理工大学和中国丝绸博物馆合作攻关,用了近10年的时间,研发出了一种神奇的丝织物加固液。就像女性化妆时用睫毛膏轻轻一刷,睫毛立刻加长加密一样,丝织品加固液轻轻一喷,脆弱不堪的古老丝织品就坚韧起来。

据介绍,丝织品加固液所使用的原料名为丝肽氨基酸,提取自蚕丝分解物,保证了加固后的丝织品在手感、质地上不会有任何异样,反而更显光滑细致,即使水洗,加固效果也不受影响。

从故宫乾隆花园到南京报恩寺,丝织品加固液大展身手的机会接连不断。据说,最近它还漂洋过海,在丹麦女王漆器的丝带上显了一回神通呢!(半月谈记者 余靖静)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