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济南市市中区坚持“龙山所需 市中所能”东西部扶贫协作结硕果

2020-10-31 17:21
来源: 涌动泉城

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30日讯 十月龙山,秋高气爽。在距离县城中心不远的惹巴妹手工编织扶贫车间里,龙山姑娘谭艳林带领员工,从事民间手工编织品研发以及湘西民俗织品整合,形成产业并发展状大,用小小的手工艺品编织出了脱贫致富的“就业大家园”。

在邻近的靛房镇齐心村,满园翠绿映入眼帘,一株株茶苗整齐排列在田间,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站在茶园里,湘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梅仙法说:“未来这些茶树就会成为镇上村民的‘致富树’。”

驱车一路南行,里耶镇比耳脐橙分选包装仓储物流项目建成后,年生产加工脐橙可达3000吨,年经营收入达1200万元,带动扶贫人口500人。

与此同时,几十公里外的八面山四周悬崖峭壁,山梁形如睡美人,是土家族传说中的圣女山;惹巴拉景区的古木参天、吊脚木楼鳞次栉比,原生的自然生态与原生的民族文化构成生动画卷。

以上这些年的变化,离不开济南市市中区对龙山县实施的对口帮扶战略。2017年,济南市市中区对龙山县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3年来,市中区始终坚持“龙山所需、市中所能”的原则,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亿元左右,实施扶贫协作项目26个,带动3.8万名贫困人口脱贫增收,为助推龙山县脱贫摘帽发挥重要作用。

龙山县日新月异的变化,也只是市中区帮扶成果展示的一个缩影,市中区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和帮扶干部,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理念和思想,更带来了市中人民对龙山人民的拳拳真心,在龙山3000平方公里的三省边陲大地,处处演绎着市中区对口帮扶的生动实践。

爱心小车间撬动扶贫大事业

在惹巴妹手工织品有限公司车间里,几名女工十指运动如飞,正忙着赶工出货。正是这样的小车间帮助了湘西州1400余名妇女实现就业,保障上千个家庭能有稳定的务工收入,数千名老人孩子不必留守。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惹巴妹”谭艳林的付出和努力。

24岁那年,谭艳林在照顾因伤致残的姑姑时发现商机,毅然踏上带领伤残弱势群体以及留守妇女的创业之路。多年来,谭艳林悉心培训员工,创新品牌,拓展市场,让公司迎来了一次次华丽蜕变,年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惠及员工428人,其中包括残疾人67名,惠及151个贫困家庭。

“按照市中区的扶贫思路,我们打造扶贫车间,按‘公司+车间+农户’的经营模式,带领贫困户走上脱贫之路。”谭艳林说,目前,公司在龙山县6个乡镇贫困村设立扶贫车间,带动农村贫困户一起致富。2018年开始,公司面向全州8个县市开展免费手工技能培训,每年培训3000人次,“扶贫车间设立在农村,运输成本和管理成本可能会高些,但是可以让孩子的妈妈回家,边照顾孩子、老人边为家庭增产创收。孩子不再像我们小时候一样留守是我一直的梦想,我会尽全力为孩子们留下他们的妈妈。”

授鱼不如授鱼,扶贫更重扶志。随着“龙山所需、市中所能”理念的不断深化,今年,惹巴妹直营专卖店跨越千里落户融汇老商埠,打响落户济南、辐射山东的当头炮。“希望把湘西手工编织技艺推向世界,让民俗织品产业化,以此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的笑容成为自己的幸福。”

发展特色产业撑起群众“致富梦”


夕阳西下,秋风送爽。靛房镇3000亩白茶示范种植基地内,碧绿的茶树漫山遍野、长势喜人、生机盎然,置身茶园内顿感心旷神怡。去年3月,龙山湘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梅仙法为寻找适合发展白茶产业的土地,从浙江松阳一路找到靛房镇。通过实地考察发现,靛房镇的海拔及气候非常适合白茶生长,且土地富含硒,能生产高品质白茶,决定在靛房镇投资发展白茶产业。

“每亩白茶可产生纯利润3000到5000元。抛开公司运营成本,村民自己种植的白茶,纯利润每亩可达5000元至1万元。”梅仙法说,项目申请市中区对口扶贫资金500万元,前三年按股金的8%实行固定分红,分给415户、1542个贫困人口,3年后实行按股分红,“通过基地及生产线建设,能解决社会就业500人,带动贫困人口2000人,增收2000万元。”

只有开对了“药方子”,才能真正拔掉“穷根子”。依托产业实现脱贫同样在里耶镇上演着。里耶镇地处富硒产业带,具有得天独厚的柑橘种植小气候条件。因此,柑橘也成为该镇支柱产业。在市中区的助推下,覆盖里耶镇比耳村、大丰村、树木村、岩冲村、沙树村的脐橙分选包装仓储物流项目应运而生。项目采取“项目实施主体+村委会+贫困户”的运作模式,建档立卡户从固定分红、土地流转、劳动务工、产品销售等方面获得收益。项目建成后,年生产加工脐橙3000吨,年经营收入1200万元,通过分选生产线建设,解决社会就业50人,贫困人口分红176人,带动扶贫人口500人,年扶贫增收500万元,社会扶贫效益显著。

依托产业帮扶工程,聚焦贫困户产业发展,市中区针对龙山县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注重产业帮扶,聚焦村集体和贫困户增收,重点发展光伏发电、蓝莓产业、中药材产业、大棚蔬菜以及易地扶贫搬迁后扶产业等,产业项目效益初步显现:2018年光伏发电实现32个村贫困村每村4万元收益,2019年实现169个村每村分红3.6万元;苗儿滩镇惹巴拉的羊肚菌产业基地产业效益较好;蔬菜项目一、二期800亩进入全面施工,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示范项目。

深情“牵手”扶智励志奔小康


龙山县与市中区,虽然远隔千里,彼此间的联系却愈加紧密。3年来,两地党政主要负责人互访9次,召开9次高规格联席会议,双方互派挂职干部13名、在脱贫攻坚的关键节点,直指难点、把脉开方;在访贫问苦的考察中,嘘寒问暖、殷切关怀,细算民生账。

从基础设施到民生项目,再到产业扶贫,市中区的对口扶贫越来越多元,越来越有针对性。市中区17个街道与龙山县20个贫困乡镇(街道)结对;20个部门、18个社区、21个企业与龙山县85个贫困村结对;23所学校结对帮扶53所学校;9所医院结对帮扶7所医院,为助推龙山县顺利脱贫摘帽发挥重要作用。

扶贫必扶智,教育当先行。教育扶贫是最直接的精准扶贫。基于此,市中区教体局派出6名音乐教师组成“姊妹花”艺术支教小分队,成员分别是市中区少年宫主任、音乐教研员隋岩,六十八中教师赵璇,育贤小学教师曹维英,南上山街小学教师逯娟,胜利大街小学教师张雪莹,实验初中教师翟羽佳。其中,赵璇已经55岁,而年龄最小的翟羽佳则是出生于1995年的“90后”。除了走进大山里的学校为孩子们送上音乐盛宴,“姊妹花”的老师们还为当地音乐教师准备了课程“大餐”,给全县音乐老师带去音乐示范课和讲座,老师们得到消息后提前一天从各个乡镇连夜赶来,最新的教育理念、最好的音乐课堂效果和课堂示范让当地老师在结束两天的学习后欣喜异常,纷纷要求加微信,结对子帮扶。

一个个理念,一项项创新,一次次坚守……市中区用坚韧的脚步,执着的精神和倾心的投入,让资源不断向龙山汇聚、力量不断往龙山倾斜,一以贯之对口扶持龙山,书写出精准扶贫的“市中答卷”。闪电新闻记者 段嘉琪  通讯员 孙化鹏 报道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