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张家港精神”激荡乌江之滨

2019-12-13 09:24
来源:半月谈网

张家港市携手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决战脱贫攻坚  

“张家港精神”激荡乌江之滨

这是一次特殊的“牵手”。

一方是位于长江下游南岸的江苏省张家港市,以“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闻名全国,综合实力长期位列全国百强县前三甲;一方是地处乌江之滨的贵州省铜仁市的革命老区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素有“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之称,却是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2017年11月,张家港与沿河正式签订《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合作框架协议》,由此成为苏州唯一对口扶贫深度贫困县的城市。对于这次跨越1500多公里的合作,张家港人没有丝毫退缩,用实干和创新践行使命,创造了“五位一体”全面结对帮扶新模式,淋漓尽致展现了张家港精神的时代伟力,彰显了一个全国文明城市的担当。

长江水,乌江情。两年多来,两地密切交流、携手共进,共同演绎出一幅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美丽画卷。

倾尽全力,五大层面系统帮扶

走进沿河自治县高峰村的有机农业产业园,只见一派繁忙景象。“这几个大棚要种植灵芝,菌棒已经运到,必须加快种下去。”张家港市善港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领队队长朱洪伟正带领10多名队员们紧张地放线、浇水、耕地。去年3月,善港村与高峰村签订整村推进结对帮扶协议,针对高峰村的实际情况,善港村驻村工作队围绕建强组织、发展产业、培育人才、普惠群众等方面展开帮扶,有机农业产业园就是其中一个重点项目。在“善港样板”的带领下,通过结对帮扶,共享发展经验,造福了一方百姓。仅一年时间,深度贫困村高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增加1800元,贫困发生率从34.6%下降至17.1%,到今年底可望实现贫困人口清零。

“整村推进结对帮扶”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注入了新内涵。两年来,张家港人敢为人先,自加压力,与沿河率先在全国探索出“五位一体”全面结对帮扶新模式,实现了两地市县、乡镇、村村、村企、园区五个层面全面结对——

张沿双方市县层面签订了东西部扶贫协作框架协议,明确从组织领导、产业合作、文化交流、人才培训、劳务协作、旅游发展、教育卫生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张家港市辖区内10个区镇与沿河22个乡镇(街道)全部结对,在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县市中率先实现乡镇结对双向全覆盖;

张家港18个行政村与沿河18个深度贫困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村与村之间互访考察,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帮扶工作;

通过村村结对、村企帮扶、行业协会挂扶和机关部门联挂,在全国县域率先实现深度贫困村结对帮扶全覆盖;

张家港保税区、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和江苏扬子江国际冶金工业园1个省级开发区,共同结对帮扶沿河经济开发区,“两区一园”均与沿河经济开发区签订了扶贫协作园区共建协议。

五大层面系统帮扶,彰显了张家港人倾尽全力打好攻坚战的决心。“自开展对口扶贫协作以来,两地手拉手、心连心,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张家港市挂职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副县长陈世海说,强有力的顶层设计之下,扶贫协作在张家港完成了从行政推动到全城联动的转变。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沿河自治县250个贫困村已脱贫出列154个,减少贫困人口12.6万人。2019年,还将有78个贫困村和2.5万人贫困人口脱贫。

需求导向,夯实脱贫攻坚之基

秋冬时节,晓景乡侯家寨村的村民们正忙着翻土种植中药材玉竹,420亩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十分热闹。4月份之前,这里还只是一片荒芜的山坡,短短几个月就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条8公里长的山路是张家港投入近100万元修建的,大伙都称它‘产业路’,农产品从这里走出去,未来充满了希望。”说起身边的变化,当地村民们首先归功于新修的一条路。侯家寨村位于沿河东南角,距离县城26.4公里,由于交通不便,产业项目一直难以落地。今年年初,张家港在了解到村民们的强烈意愿后,优先解决侯家寨村的基础设施问题。路通了,机会多了。一个总投资近800万元的中药材种植项目成功落户当地。“有了‘产业路’,荒山也能变成‘金山银山’,3年后这里就能产出效益1000万元!”沿河自治县晓景乡农服中心主任、驻侯家寨村干部冯秋波兴奋地说。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当地群众关心什么、需要什么,就干什么,成为张家港推进扶贫协作的根本理念。张家港既舍得财政资金“输血”,又注重产业合作“造血”,并结合当地所需,强化人才支援,加快补齐民生短板。

缓解“看病难”。以张家港第一人民医院为牵头,11家医疗卫生单位与沿河24家医疗卫生单位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方式开展“组团式”帮扶,实现县级医院、镇级医院、公共卫生单位“三个全覆盖”。截止到目前,张家港共派出8批40名医疗骨干对该院进行定点帮扶,累计接诊门急诊患者13761余人次,开展危急重症、疑难病例会诊近382人次、手术250例、新技术新项目55项。

力求“上好学”。张沿两地实现各个乡镇、各类学校、各个学段的全覆盖帮扶。去年10月,两地教育局签订《张家港市教育局-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教育局对口帮扶合作协议》,张家港62所学校与沿河自治县88所中小学幼儿园组成“一对一”帮扶关系,两地共派出100多名骨干教师开展双向交流;中等专业学校派出15名优秀教师在沿河职校开展支教,帮助打造汽修、学前教育两个示范专业建设,形成专业品牌,打造“2+1”合作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并开设精准就业班;今年11月,沙洲职业工学院与沿河自治县教育局签订2020年招生计划,并为沿河学生量身定制“四个精准”专项教育帮扶方案。

种好“科技树”。张家港在沿河建立农业技术服务平台,设立“专家门诊”,开展技术帮扶。帮扶期间,技术团队多次“授人以渔”,向种养殖户教授蔬果生产、病虫害绿色防控、生猪发酵床养殖、林地养鸡等方面技术,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强支撑”。

……

紧贴需求实干,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打实的好处。“张家港人真的帮到我们心坎里去了!”快到年底了,晓景乡党委书记崔刚终于松了一口气。当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村民们流转土地有租金,就近就业有薪金,年底参与分红还有股金。

彰显特色,造就发展“精神引擎”

走在沿河县街头,“文明在行动、满意在沿河”“决胜脱贫攻坚、同创美好未来”等宣传语引人注目,令人感受到了当地百姓矢志脱贫的精气神。

细节背后有深意。“张家港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一个地方的发展根,主要取决于人,只有树立起强大的精神追求,才能继续走好新时代的脱贫小康之路。”陈世海说,通过在沿河开展精神文明建设,造就发展“精神引擎”,才能实现扶贫先“扶志”“扶智”,才能保证沿河在脱贫后还能拥抱更美好的未来。

实际上,自从开展扶贫协作后,浇灌精神文明之花正在成为张家港人的一项“特色动作”。连续两年举办“长江水·乌江情”张家港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文化交流周活动,通过歌舞、戏曲、曲艺、小品等节目展演,展示两地民俗风情和城市风采,促进艺术交流,提振追梦信心。举办“传承文化根脉·共创精彩生活”张家港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非遗交流活动;邀请沿河青少年赴张家港参加全国“贝贝杯”青少年足球赛,为山里娃提供走出大山参加国家级赛事的机会。

“这是张家港人为我们送来的一份‘特殊礼物’!”沿河自治县民族文化广场上有一座24小时开放的土家书房,现在已经成为当地百姓们日常休闲的新选择。正在陪孩子阅读的杨斌乐呵呵地说,这里离家很近,儿子一有时间就会来。

从公共文化服务入手,精神文明建设一步一个脚印。由于沿河文化设施相对落后,县域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尚未建立,去年,张家港市人民政府投资60万元,赠建了这座土家书房,建筑面积26.25平方米,藏书3000册。书房建立以来,仅去年下半年借阅量就达到了四万多册,今年6月至今,人流量更是达到了38800多人次。以土家书房为依托,今年张家港又送上“文化大礼”,赠建了两座全国首创的24小时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驿站以图书为载体,共有藏书5000多册,采用智能管理24小时开放,市民通过“刷脸”、刷身份证或微信即可随时进入驿站体验,不仅保障了沿河市民的阅读权利,更为贫困人员提供了有效文化服务载体。

“精神引擎”不是一朝一夕造就的!张家港人深知,“送文明”的同时,更要“种文明”,只有让文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其力量才能在沿河拔节生长,汇聚出万众一心的巨大能量。

“我希望我们是一颗火种,先带动学校的师生,再带动沿河整个地区。”踏入沿河职校志愿者协会办公室,传来的暖心话语令人感动。曾德新正和学生志愿者商量去县儿童福利院慰问的活动,这已经是他们组织的第132次志愿者活动了。曾德新是张家港的一位星级志愿者,服务时长达到4362小时。去年11月,他来到沿河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支教,复制张家港志愿服务成为支教过程中的“特殊任务”。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全校已建有7支志愿服务队,近2000名师生志愿者,还成立了校志愿者协会,成为沿河文明志愿服务的“当家花旦”。

在张家港精心组织下,“先锋知音”“彩虹桥”“法惠万家”等一批接地气、群众满意的志愿服务项目出炉,覆盖儿童之家建设、爱心助学、禁毒防艾、心理辅导等领域。

大江奔流,生生不息。春夏秋冬虽两载,两岸景色已不同。风正满力,帆已高悬,张沿两地合力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行!(雷霆 李仲勋)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