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奉节县县长 祁美文
重庆市奉节县因“奉公守节”而得名,因“奉节脐橙”而驰名,因“中华诗城”而扬名,幅员面积4098平方公里,辖33个乡镇(街道)390个村(社区),总人口107万人。五年来,奉节县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全县13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实现减贫11.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3.5%降至0.36%。今年4月,重庆市政府批准奉节县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7月,迎接了贫困县退出国家抽查验收,实现零漏评、零错退,群众满意度98.6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我们虽已摘帽,但还要巩固成果,还有减贫任务,必须做到“四个不摘”,虽然贫困户已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但如何防止返贫,彻彻底底啃下硬骨头。我们思考:解决贫困群众脱贫的终点问题,干部要回到问题起点找答案。尤其是对贫困群众“吃的卫生习惯不好,住的环境不愿搞,忧心事情解决不了,说起挣钱就往外跑,致富门路自己难找”等老大难问题,我们下足“绣花”功夫,开展吃一顿农家饭、住一晚农家楼、干一天农家活、开一场院坝会、办一件贴心事“五个一”行动,冲刺脱贫攻坚这一世界级难题“最后100米”,用干部无处不在,换群众奋进自在。
一、吃一顿农家饭,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以前的农村,因水致病、因病致贫十分普遍,饮食安全、卫生习惯让人堪忧,不洗碗、不刷牙、不换衣服、不剪指甲的“四不”现象突出。安全水、放心水是解决“两不愁”的源头,只要干部能在农家吃饭,就能倒逼饮用水源、水量、水质达标,吃的放心。我们坚持在“吃农家饭菜、品农耕文明”上做文章,全县8052名干部、3146名医生、8364名教师融入到群众家中,弄清户情底数,摸排卫生状况,查看水质水量,感知吃穿用度,了解教育医疗,改变饮食习惯。如今,村村有活水、户户有净水,群众饮水解决了、碗洗干净了、身体变好了、精神变好了,吃农家饭提升了饮食安全,影响引导贫困户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建起流动幸福院,老人儿童吃饭卫生有营养、干净又方便。农村卫生习惯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进一步推动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住一晚农家楼,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前,一些村庄“外面像个村,进去不是村,老屋没人住,院荒杂草生”,一些贫困户房前修猪圈、屋后搭鸡棚,院坝杂物遍地、垃圾成堆,臭味弥漫,令人难受。我们以“清洁家园·和谐邻里”为抓手,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向面源污染治理、住房改造、公共服务拓展,并把住房安全作为重中之重,严守面积不超标、负债不超限,乡干部搬砖、村干部背沙,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1万人,危房改造实现动态清零。改造便民服务中心167个、卫生室168个、卫生厕所2.67万户,建成“垃圾兑换银行”390个。推行美丽乡村“六整齐”(即:棍棒柴草堆放整齐、衣物鞋袜叠放整齐、桌椅家居安放整齐、锅碗瓢盆摆放整齐、上墙字画张贴整齐、电路线路安装整齐)“六统一”,引导农民房前屋后栽花种树,把农房变客房、田园变公园、产区变景区、劳作变体验。农村散发着泥土与花香的乡村气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三、干一天农家活,全面实现产业增收致富。一些村庄劳动力“空心化”,土地撂荒多,农产品产量上不来,价格上不去,面临“谁来种地、在哪种地、怎么种地、种什么”等问题。我们把“办公室”搬进乡间田野,把教学放在田间地头,把产业建在支部上,指导群众研究土壤、品种、管护、销售等,培养造就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还带动了能人进组织、大学生回家乡、企业家来创业、农民办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的“4+3+X”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80万亩,脐橙品牌价值182.8亿元全国第一,油橄榄品质全国一流,智能养蚕全球领先,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000余个、“三品一标”262个,电商扶贫3.5万户,每年农产品上行超25亿元,实现集体经济、利益联结全覆盖,诞生综合产值“亿元村”22个、“千万元村”106个,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
四、开一场院坝会,全面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农村治理农民“缺席”、自治“缺位”、管理“错位”,父慈子孝、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等乡风遗失,实施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等难免产生利益纠葛,这些都对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坚持走稳走好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善治之路,创办33个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390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推进“诗词六进”,培植全民诗书情怀,深入开展好媳妇、好公婆、好村官、好村医等表彰活动,传统文化和乡村文化重放绚丽异彩。重拾“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的作风,广泛开展“两回两讲两解”“四访四议”“公示公开六个一”“八到户八到人”等工作,与群众一起商定了许多致富良策、留下了许多暖心瞬间。持续深化六项专项治理,整治豪华墓,劝阻无事酒,以自治消化矛盾、法治定分止争、德治春风化雨,讲卫生、重诚信、爱名誉等新乡风文明兴起。
五、办一件贴心事,全面增强获得感幸福感。脱贫攻坚工作是面对面、心连心、手牵手的群众工作。我们深入了解群众心理心态心情、所思所需所惑,按轻重缓急程度,逐一梳理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最急迫的需求,主动提供家访送医、代办手续、法律援助等贴心服务1.2万件次,常态家访13.45万名学生,定期送诊送药7.14万人次,集中供养失能人员605人次,每年安排1000名在校贫困大学生社会实践。在稳定增收上做加法,提供扶贫小额信贷6.6亿元,开发公益性岗位8912个,实施技能培训5.41万人次,创建就业扶贫车间30家,转移就业5.2万人次。在基础设施上补短板,“四好农村公路”突破1万公里,人行便道达到3000公里,改造农村电网1500公里,新建4G通信基站2170个,铺设光缆1.41万公里,困扰群众出行难、就医难、用电难、通讯难的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群众满意度跃居全市前列。
摆脱贫困不是终极目标,乡村振兴又是进发方向。我们用“五个一”行动,把党的政策原原本本送到农户家,把群众的需要认认真真落在工作中,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种子播散在希望的田野上,精准对接乡村振兴“最初一公里”。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我们“重整行装又出发”,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推动奉节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走得更稳、走得更好,走向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