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一个都不能少——对许韶山一家脱贫过程的全年定点观察

2019-01-03 11:10
来源:滁州日报

编者按:这是一篇时间跨度为一年的新闻实录,记者通过每个月的采访,定点观察一户有代表性的贫困户脱贫过程。政策的温暖、帮扶的精心、自身的努力,就是脱贫的成功。在脱贫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一)

2018年1月31日,一大早,记者随同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周万钧、队员何旭以及村干部章学松一道,来到定远县张桥镇管李村牌坊组村民许韶山的家中走访。

许韶山今年61岁,家庭人口2人,住有80平方米的平房,拥有6亩耕地、7亩水面。2017年总收入8775.78元。致贫原因是他因慢性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配偶张有芳也患有多种疾病。由于近年来的帮扶,一家情况明显好转,被列为该村最后一批脱贫摘帽户。

“我们这次来呢,主要是探讨一下今年脱贫的路子。”周万钧说明了来意。通过将近一个钟头的交流,老许和帮扶小组基本确定了发展思路。

(二)

2月28日,记者准备再赴许韶山家探望,一打听,他去了江苏省丹阳市。去年,扶贫工作队曾联系帮助他的妻子张有芳外出打工。后来,张有芳在丹阳一家饭店帮厨,月工资2000多元。老许腊月二十七就过去和妻子团聚,也顺便在当地医院治病。

记者电话问起今年的安排,他告诉记者,6亩耕地准备请别人代种,7亩水面想投放鱼苗,塘埂上栽树、种花生什么的……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像老许这样因病致贫的贫困户,也对未来充满希望。

(三)

3月20日,春风轻拂,细雨如梳。帮扶队员何旭和村干部章学松踏着泥泞,抬着20多公斤鱼苗,来到许韶山家的鱼塘,将鱼苗投放水中。看到鱼苗在水中四处游动,许韶山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口中连声道谢。原来,5天前,帮扶单位领导来到老许家调研,和老许一道谋划养鱼的事情。见老许面有难色,领导当即表示,个人出资500元为其购买鱼苗,并交代何旭等人落实。

(四)

4月8日,记者随着何旭和章学松再次来到许韶山家。他们熟练地拿出扶贫手册以及月收支登记表,认真填写起来。得知许韶山已经在鱼塘塘埂上种植了一批冬青树木,并开始着手割草喂鱼,大家一起来到鱼塘察看。平静的水面,不时有调皮的鱼儿蹦跳起来。何旭与章学松一商量,自己垫钱,又买来了10多公斤小龙虾苗。何旭耐心地叮嘱许韶山:“一定要常来打理,遇到困难可以随时找我。”许韶山抹了一下有些湿润的眼睛,只顾点头。

(五)

5月18日,记者又来到牌坊组。雨后的田野,麦穗一片金黄。记者和何旭、章学松走到老许的鱼塘边,察看养殖情况。何旭告诉记者,今天不凑巧,老许又去丹阳了。

7亩的鱼塘,有不小的面积,水面波澜不惊。可以想象,水里的鱼虾,正在自由自在地生长。何旭告诉记者,老许在家的时候,经常到鱼塘边转悠,割些水草和买些鱼虾饲料来投放。在四周的塘埂上,还种植了花生。我们看到,一蓬一蓬的花生绿油油的,煞是可爱。

(六)

6月28日,一大早,何旭和章学松就来到许韶山家,在询问老许最近的身体和生活情况后,他们特别关注鱼塘的养殖情况。老许满脸喜悦地说到,鱼苗还在生长,但春天投放进去的龙虾已经捕捞出售。说着,将用虾笼收获的龙虾拿出来让帮扶干部“验收”……老许说,这个月卖龙虾获得了2000多元的收入。何旭和章学松满是欣慰地来到鱼塘边,提醒老许用心养殖鱼苗。

(七)

7月30日,三伏天的太阳虽然炙热如火,却阻挡不了上门帮扶的脚步。这次何旭给老许介绍了一个新玩意,帮助他注册“社会扶贫”手机APP。这款软件是政府为贫困户精心打造的社会帮扶平台,贫困户有什么需求,都可以通过平台发布,兴许会得到爱心人士及时帮助。老许成功注册后,连声称赞。再次来到鱼塘边,三人兴奋地看到,游动的鲢鱼有的已经长到尺把长;花生郁郁葱葱,仿佛能看到泥土下面饱满的果实。

(八)

8月28日,何旭和章学松又来到了许韶山家。老许不在,一联系才得知他在塘埂上起花生。来到塘埂上,何旭和章学松也加入了劳动的队伍。半天下来,两亩多地的花生收获完毕,有五六百斤。老许高兴地说,回去晒上几天就可以出售了。何旭还给老许带来一个好消息,前段时间给他申报的享受光伏扶贫项目收益已审批通过。

(九)

9月28日一大早,何旭和章学松在张桥镇镇政府的大门口迎来了来开会的许韶山。今年,村里将扶贫项目资金建设的光伏电站、蔬果大棚、果蔬冷库、温氏养猪等村级集体资产折股量化,贫困户获得资产收益分红66.83万元,许韶山就是来参加分红大会的。老许一家获得的股权有304股,分红金额为848元。老许在分红大会现场兴冲冲地领取了股权证和分红,连声赞叹党和国家的好政策。随后,3人又来到老许的家中,看到存折上光伏扶贫收益2100元已经到账,再加上花生以及陆续销售龙虾的几千元收入,帮扶干部和老许的心里都对脱贫有了底。

(十)

10月30日,何旭和章学松这个月第3次与许韶山见了面。前两次分别是村民组和村民代表大会的会议现场。月初,经过村民小组的评议公示以及村民代表大会的评议公示,许韶山已经被正式确定为今年的预脱贫户。何旭和章学松为老许核算了今年以来的收入情况,各项收入加在一起,夫妻二人的人均纯收入超过了两万元。

(十一)

11月30日,记者今年第11次来到张桥村。村委会的办公室里一片忙碌,10多位市、县、镇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有的在整理资料,有的在填写《扶贫手册》,有的在小声商量着什么。靠墙的一排柜子里,整齐摆放着一盒又一盒《扶贫档案》。

记者请何旭找出了许韶山的档案,见到厚厚的档案袋里,光目录就有20项,包括识别过程、基础信息、帮扶计划、扶贫措施、收入登记和其他资料等,时间跨度从2014年到2018年。很多的资料,都是当年的照片复印件。老许和村里其他的54户,是今年的脱贫户。在年度收入里,记者看见,今年老许一家的年收入如下:花生纯收入1200元,龙虾纯收入3700元,土地流转收入2600元,光伏收益2100元,入股分红848元,农业补贴1985元,养老保险补助1710元,春节慰问200元,妻子张有芳打工收入26400元,家庭合计纯收入40743元,人均20371.5元,远远超过了人均年纯收入不低于3500元的脱贫标准。

记者和远在丹阳的老许通了电话,那头传来了朗朗的笑声:“塘里的鱼还没有起呢,过年来吃鱼。”

(十二)

久雨初霁,村庄一片清朗。

12月27日,记者再一次来到牌坊组。经过几级评估验收,老许顺利脱贫。他家宽敞的院落里,晾晒着不少鸡鸭鱼肉腌制品。我们看见老许脸上的皱纹里,堆满了笑意。他拉着何旭和章学松的手说:“要不是你们帮扶,我家可要掉队喽。”几个人围坐在一起,聊着一年来扶贫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谋划着今后的规划。老许盘算着,过了春节,准备买上几百元鱼苗投放,还将继续养殖龙虾,再播种几亩花生,明年的收入一定超过今年。

何旭和章学松表示,党的政策是脱贫不脱政策,他们会继续帮扶下去,确保老许一家今后不返贫。

告别的时候,老许拽着我们不放:“一年来了十几趟,连口水都没喝。这下我脱贫了,怎么也该在我这吃顿饭了。”何旭连连摆手,说明年我会月月都来,一帮到底……

正午的阳光明亮亮洒在院落里,温暖如春。(王克 施璇)

责任编辑:郝娴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