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兴业县:精准破难,脱贫“颈瓶”问题逐一攻克

2018-08-14 09:31
来源:兴业县扶贫办

兴业县建立电子商务产业园,依托“互联网+”,打通脱贫攻坚“快车道”

兴业县致贫原因集中在“因收入脱贫难、因病脱贫难、因学脱贫难、因房脱贫难”等四个方面,通过精准实施“四大工程”,有效攻克全县脱贫“颈瓶”问题。

实施“增收工程”,解决因收入脱贫难问题

通过推进扶贫产业分红、转移就业、金融扶贫三大主要措施促贫困户增收。

产业扶贫增收。创新地域联动。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优势,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龙头带动、生态发展”的原则,对全县扶贫产业在资源整合、资金筹措、整体布局等各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制订出台了《兴业县扶贫产业“十三五”规划》,确立了“5+2”特色产业,实施“一十百千万”扶贫产业行动。整合投入1.5亿元发展扶贫产业,依托村民合作社,推动每村发展“3+1”特色产业,全力打造 “万亩优质水稻”和“万亩冬种马铃薯”这两个覆盖全县的万亩连片产业,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规模“上档进位”,拓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道路。

创新合作模式。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探索创新产业合作发展型等模式,发展保本盈利扶贫产业。通过采取“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生态乡村旅游产业+贫困村+贫困户”“优势产业+基地+贫困户”“电商平台+贫困户”“后盾单位+合作社”的“六+”产业化运作模式,推动产业结构从粗放向集约化、生态化发展,走出一条扶贫促产业、产业助脱贫的新路子。全县共落实龙头帮扶企业28家,其中区级以上企业7家,市级11家,建设产业项目84个,投资总额5206万元,辐射带动了全县75595贫困人口实现产业增收。

创新注册成立村民合作社。全县以集体经营方式,由工商部门注册成立村民合作社,注册资金1万元,由镇政府聘用法人代表,工商部门颁发营业执照,率先在全县210个行政村成立了村民合作社。参照“村财镇管”的成熟管理模式,实行“社财镇管”,将合作社资金由镇财政所核算中心集中管理,严格按照财务有关程序执行财务开支,确保资金不受侵、不流失。

创新实行“股权证”制度。积极引导贫困村对集体经营的耕地、林地、园地、荒山荒地、山塘等资源,村中闲置或低效利用的房屋、建筑、各类机械设备等集体经营性资产,进行登记备案和公示,在明晰产权并规范承包权、经营权、使用权的基础上,通过村民合作社,以发包、租赁、参股、合作等方式加以开发利用,村民合作社分别与村集体和贫困户签订《村民股权分红协议书》,发放《股权证》,明确股权金额和保底分红标准,产业分红100%覆盖贫困户,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惠及全县所有贫困群众。

创新推进“脱贫”与“脱污”双轮驱动。一方面结合南流江流域兴业支流环境综合整治,运用“减法”,在全县范围内划定限养区和禁养区,引导禁养区和限养区内的养殖户搬迁到适养区内继续养殖,大力整治禁养区和限养区养殖污染乱象。另一方面在适养区内,运用“加法”,统筹建设一批新型养殖场,将禁养区内搬迁的养殖户集中规划安置,同时吸收一批贫困户,采取“抱团养殖”模式发展生态养殖,推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创新冬种马铃薯。在全县92个贫困村冬种高产马铃薯,由村民合作社经营,政府出台奖补政策,对连片种植100亩以上的,每亩奖补100斤生物有机肥和2000元;公司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并以不低于每公斤1.6元价格回收。通过发展冬种马铃薯,92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可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

转移就业增收。大力实施“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围绕产业发展、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开展订单、订岗、定向、菜单式培训,推动更多建档立卡劳动力务工。通过举办就业培训,召开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推荐就业等多种方式帮助 3000多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小额信贷扶贫增收。采取“小额信贷+”模式,为全县9856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4.2亿多元,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贫困户年均增收2400元或4000元。

 绿珠食用菌通过产业转型,把猪棚改为菌棚,并成为兴业县易地扶贫产业园

实施“健康扶贫工程”,解决因病脱贫难问题

出台健康扶贫实施方案,全面改善医疗条件和落实医疗保障政策,实施精准医疗救助、补助,共解决3816户11624人因病致贫问题。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72多万元,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行动计划,完成210个村标准化卫生室改造。全县达到贫困县健康扶贫“三个一”卫生建设目标,即有一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13个镇每个镇有一家标准化建设的镇卫生院、210个行政村(社区)都有一个政府举办的村卫生室。

实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补助,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工作。积极做好特困人员、扶贫对象、低保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为每户贫困户免费提供面值100元的农村小额人身意外商业保险。推进全县城乡居民基本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100%,60岁以上(含)参保老年人享受养老保险领取率达100%。

推行农村贫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织服务团队对辖区重点人群及贫困户人口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到每人建1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每个家庭有1名乡村医生或乡镇卫生院医生,负责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服务,目前贫困人口签约率已达到100%。

开展便民综合服务。对建档立卡贫困患者救治开通绿色服务通道,在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设置“贫困户患者绿色诊室”及“贫困户优先服务窗口”,为大病贫困户实行“先医疗、后付费”服务。

创新医疗补助政策保障。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加大医疗救助力度,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符合条件的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范围给予兜底保障。设立贫困户重大疾病救助专项基金,为每个贫困人员购买53元/年贫困人口关爱保险;出台农村贫困人口重大疾病辅助实施方案,明确贫困人口住院报销比例达到90%。

兴业县推行股权证制度助推贫困户“造血”致富 

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解决因学脱贫难问题

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调整贫困村学校布局,提升教学条件,全县通过教育扶贫解决4305户19817人因学致贫问题。

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接受中、高等职业学历教育、普通高校本科学历教育的学生和参加技能培训的青壮年劳动力的给予补助。2017年春季期,共发放“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学历学生教育资助金69.6万元资助贫困学生464名,发放资助“两后生”资助金45.1万元资助学生164人;2017年秋季期,共发放“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学历学生教育资助金352.45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596名,发放资助“两后生”资助金43.45万元,资助学生158人。

改善贫困地区教育条件。坚持教育均衡化发展,注重贫困地区教学水平的提高,把最好的资源给教育,最好的建筑在学校,最亮的风景在校园,最美的队伍在教师。加强贫困村学校布局调整,合理规划设置贫困村义务教育学校,优先支持新建贫困村学校。继续支持和完善四间留守儿童关爱学校,加强贫困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鼓励优秀校长教师到贫困村任教。

加大资助贫困生力度。建立贫困学生助学帮扶机制,采取“一帮一”或“一帮多”等帮联方式,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帮联全覆盖、全程资助、最高档次资助。对因病致贫的学生学校做到“两免一补”,免除学杂费和伙食费减轻其负担,并帮其办理相关的困难补助的申报。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捐资助学活动,动员社会捐赠1882.97万元。给予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低保贫困家庭学生生活补贴,小学生每人每年500元,初中生每人每年1000元。积极帮助高等教育贫困学生申请助学贷款,为3968名贫困学生申请了生源地贷款2758.01万元。

强力推进控辍保学工作。成立学校劝返辍学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联合第一书记、帮扶联系人、村两委干部、学校领导及班主任加强对辍学学生家访谈心和心理辅导工作,引导辍学学生返校上课,确保没有因贫辍学学生。 

实施“住房保障工程”,解决因房脱贫难问题

结合危房户、住房临界户、无房户多,无房原因多的特点,采取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住房加建、不稳固住房修缮加固“四举措”同向发力。通过采取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加建、修缮加固等措施,共解决3182户13226人住房保障问题。

集中安置,打造宜居宜业移民安居工程。全县选择地理位置较好的县城西区规划800多亩土地,集中建设20幢1234套房的易地移民搬迁安置小区,搬迁5308人,并配套建设中小学、农贸市场、就业服务中心、中医院、体育公园等设施,将整个城西片区打造成为兴业县宜居宜业的示范区。制定了创业城、搬迁人口就业创业、专业农贸市场、搬迁资产性增收、后续扶贫等五个实施方案,解决易地搬迁贫困群众“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的问题,解决1500多人的就业创业问题,基本保障全部有劳动能力搬迁户的后续发展。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对有危房改造意愿且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房屋进行改造,全年落实危房改造指标1220户。

推进不达标住房加建。对房屋安全A、B级标准内,人均不足13平方米标准的住房进行加建面积,以加建的实际面积进行补助,加建面积为1-10平方米的每户一次性补助5000元,加建面积11平方米以上的,按照每户500元每平方米的标准进行补助,每户补助不超过20000元。全县全年落实加建455户。

推进不达标住房修缮加固。对居住在C级危房内的贫困户开展加固修缮工作,按实际加固修缮费用补助,全县全年落实修缮加固247户。

 

责任编辑:王明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