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龙泉驿区大面街道被誉为“天府第一街道”,地区生产总值连续多年突破330亿,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但辖区少部分群众因各种原因,仍存在着相对贫困的问题。“先发地区绝不能拖‘全面同步实现小康’的后腿”,大面街道党工委书记杨伟表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大面街道采取“扶志、扶智、扶业”相结合的综合措施,从思想根源、发展生产等方面着手,因户施策、一户一册地开展相对贫困户脱贫工作,帮助贫困群众全面脱贫,确保辖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扶贫先扶志 把战胜贫困的信心树起来
大面街道洪河村6组村民邬书全一家因病致贫。儿子从小智力残疾,夫妻相扶相搀,好不容易把儿子拉扯成人,病魔又一次降临到这个家庭,妻子张素珍患上了宫颈癌,加之邬书全自己有双手麻木症,顿感生活艰难,失去了生活下去的信心。
“穷不可怕,怕的是没有战胜贫穷的信心。”得知这一情况后,杨伟深感责任重大,第一时间来到邬书全家中,给他一家带去党和政府的关心,带去脱贫致富的信心,“全面小康,绝不落下一户一人!”。走访中,杨伟要求帮扶队和洪河村将邬书全一家列入相对贫困户,采取有力措施帮助脱贫。
经过帮扶队、村两委的深入研究,结合其既要照顾家庭(妻子病重、儿子无法自立),又要有可持续性收入的意愿,在充分征求他个人意愿的基础上,为其制定了乡村茶铺的创业项目,并邀请创业方面的专家指导,协调落实经营地点。村委成员全程帮助其修缮、简单装修铺面,购买座椅、茶具、电器等,并帮助申报相关奖励,项目总投资5万余元,前期给予其8000元的精准扶贫专项资金,并为他落实了创业启动扶持及创业成功奖励资金近3.2万元。
目前,乡村茶铺营业一年多,每月有近3000左右的收入。同时,还帮助邬书全一家落实提前拆迁措施,发放房屋赔偿款18万余元。有了稳定收入,成功脱贫后的邬书全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扶贫先扶智 把安身立命的技术学起来
大面街道青台山村的袁庆才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2015年的一场车祸改变了一切,家里的顶梁柱袁庆才腿部落下了残疾,妻子又患上了下肢无力的慢性病,双双失去了从事重活的劳动力,家庭顿时陷入了困境。
得知情况后,大面街道领导深入袁家,详细了解具体状况,得知袁庆才早年学过一点理发技术,街道和村委会动员让他参加理发技术培训,学成后又积极为其协调铺面,在后期的装修及硬件购买上,也给予了全力支持。袁庆才创业前后,街道及扶贫办、人社局等相关部门共给予其2.8万元左右的精准扶贫资金和创业启动扶持及创业成功奖励,解决了他前期投入的问题。
理发店定位于社区惠民理发室,主要为农集区普通群众服务,收费低廉,加上社区大力向群众推介,该理发店营业近一年来,每月盈利均在2000元以上,基本解决了家里的生活来源问题。
扶贫先扶业 把摆脱贫困的事业干起来
洪河村8组卢云根2015年年底识别纳入为相对贫困户时,其脑溢血后遗症半边瘫痪,其父卢昌弟年老无劳动力(2016年12月死亡),其儿子卢魏旭大学本科在读,准备考研,其妻子魏泽芳为普通劳动力。
在对其家庭成员情况全面掌握后,发现菜市摊贩比较适合该户,既可以照顾病残的户主,又有较稳定的收入,街道积极为其协调摊位,使用精准扶贫资金6000余元,为其购买电动三轮,方便其运输货品。
做上了小生意后,卢家每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生活来源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由于该户只有一个劳动力,孩子读书家庭负担很重,收入太低,到2016年底未能达到脱贫标准。
2017年,街道和村两委经过研究,及时调整帮扶措施,以项目建设为契机,对该户进行提前拆迁安置。该户房屋拆迁赔偿款28万于8月底发放到位,达到了2017年的脱贫标准,已作为今年的预脱贫户。
干部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邬书全等三户相对贫困户成功脱贫,正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区扶贫攻坚相关精神、因户制宜推动扶贫政策落地的真实写照,更是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其树立自立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所取得的成效。
扶上马,护一程。相对贫困户脱贫后,如何建立起长效稳固的机制为其在今后的生活路上保驾护航,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17年,大面街道继续实施为2015年以来确定的相对贫困户、困难救助户购买重(大)疾病补充保险、免费体检、慰问等措施,以避免其“因病返贫”。同时,建立起长效的联系机制,要求村(社区)定期回访已脱贫的相对贫困户,动态了解其生产生活状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帮助,确保其脱贫后,能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一路顺畅地走下去,越走越宽。(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