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白田田
时下,零基预算成为改革热词。这项改革如何动真碰硬,落到实处?半月谈记者在湖南调研了解到,这里的办法是“高位推动、不搞试点、全面推开”。采访中,面对零基预算这一话题,湖南省的干部就当前成效、待解难点、改革方向等娓娓道来。
高起点上,零基预算改革成色更足
事实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已经引入零基预算理念,多个省份启动零基预算改革试点工作。但不论是从外部压力还是从内部动力来看,这些改革力度都较为有限。
对比过去,如何认识当前零基预算改革在改革重点、改革力度等方面的差异、区别?湖南省财政厅厅长陈博彰说,当前的零基预算改革更侧重于提升财政管理科学性、预算安排精准性、风险防控有效性,站在了新的更高起点上。省市县三级全面推进、各类财政资金全面覆盖,湖南零基预算改革破旧立新,成色更足。
——破观望情绪
过去推不动、见效少的零基预算改革,究竟难在哪里?多位基层财政干部认为,难在形成共识、平衡关系,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
湖南将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作为“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改革事项的第一项”,实行全省“一盘棋”。湖南省财政厅预算处处长胡云归说,湖南不搞试点,在省市县三级全面推开,将改革部署要求和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传递到各级各部门,多地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直接部署和推动零基预算改革,各方清楚意识到此次改革没有“缓冲带”。
——破固化利益
打破支出僵化固化格局,破除预算“基数”,是零基预算改革的核心要义。在本轮改革中,湖南打破长期以来“基数+增长”的分配方式,已取消低效无效支出政策超1000项,累计清理收回非重点非刚性支出515亿元;2025年起省级专项资金安排全部要提请省政府审批,压缩部门自由裁量权。
长沙市财政局预算处处长文婷说,过去一些部门重分配、轻管理,自由裁量权较大,受到的监督约束较弱。长沙在2025年将公共项目由560个整合为6大专项、17个子项,统筹预算资金309.8亿元,明确这些资金“姓公”,破除“资金部门化”窠臼。
打破部门壁垒和专项边界后,财政资金减支、增效作用明显。比如,湖南省自然资源部门牵头建设“铁塔哨兵”自然资源监测系统,数据信息供林业、水利、能源、应急等40余个行业部门使用,相比分头建设节约资金6亿元。
——破路径依赖
“护盘子、守基数、争资金”,长期以来,一些地方部门存在这样以花钱为导向的路径依赖。“党委政府定任务、部门谋项目、财政筹资金”,湖南要求“以事定钱”,同时通过预算评审、绩效评价、监督闭环等长效措施,落实“花钱问效”。
从2周到2个月以上,有的地方提前部署,编制预算的“谋事”时间明显增加。“在年初甚至更早就想好把钱用于什么事情。”湖南省科技厅科技资源统筹处副处长郭芳妤说,今年和财政部门共同报送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资金配置方案,已经感受到明显的变化。
湖南张官高速洞庭溪沅水特大桥施工现场 陈思汗 摄
做什么事、花多少钱,不能“凭经验”,还得“有标准”。据了解,湖南推进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等支出标准体系建设。以过去花钱弹性较大的信息化建设为例,有的地方花费数亿元采购智慧城市项目,但运行情况并不理想,有的单位网络带宽远远超出实际需求。为此,湖南省衡阳市明确信息化网络租赁服务指导价,制定流量和经费支出标准,每年节约4000万元。
——破发展难题
改革给无效低效项目“做减法”,也要给地方重点产业和民生事业“做加法”。在湖南,原来分散在科技、教育、工信等17个部门管理的70多亿元科研专项资金“合并”,1380项产业支持政策按照“存量优化、增量提质”的原则“集成”,整合的资金更多投向“谋长远”的大事要事。
同时,零基预算改革还能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难题。湖南某地级市财政局负责人说,通过实施零基预算,当地大幅紧缩财政支出,千方百计开源节流,应对债务到期风险,解决流动性紧张问题,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三种心态影响改革效能
改革进入“深水区”,处处都是硬碰硬的较量,必须在思想观念上“破旧立新”。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在改革过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门还不同程度存在“博弈”“攀比”“躺平”等心态。
“博弈”心态:比如,有些单位仍有“守基数、护盘子”想法,将专项资金视为“自留地”,认为本单位工作重要,资金额度不能少;一些部门政策、资金停留在“物理层面”的简单相加,尚未发生监管分配机制改革的“化学反应”;有的部门年初对预算进行压减,年中又通过各种理由向上申请追加资金。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根据审计、巡视意见,一些部门项目资金还存在多头申报、交叉重复、随意分配、挤占挪用等问题。部分资金在项目结束后未能及时退出,而是以新的项目名义继续留在部门,造成资金冗余浪费。
“攀比”心态:一位负责产业相关部门预算的财政干部说,各产业发展牵头部门都希望自己负责的领域获得更多资金支持,相应工作能有更突出的成绩,导致资金平衡的压力较大。
“攀比”心态还体现于某些领域一味要求“只增不减”。多位基层干部反映,“上级点菜、下级买单”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些上级部门以标准化建设、工作考核等名义要求市县资金投入“只增不减”,与“以零为基”理念相悖。比如,有的部门要求一般公共预算中某项民生支出逐年增长,而当前一些市县人口流出、出生率下降趋势明显,相关要求并不符合当地发展实际,易造成投资浪费。
“躺平”心态:零基预算改革推出后,一些地方干部以“拿不到钱”为由,不作为、不创新,有的地方甚至干脆将“零基预算”异化为“零预算”。
“原来分管领导可以主导资金安排,做事有财力支撑,也就更有积极性。”中部某地级市一位副区长直言,现在一些干部认为财政没钱、权力上收,干脆维持现状算了,也不去琢磨其他办法,发展劲头不足、争取项目积极性不高。
保持势头,持续发力
“博弈”“攀比”“躺平”等典型心态,反映出改革理念与“基数惯性”的冲突、制度刚性与改革灵活性的矛盾、技术要求与基层能力的落差,这是各地面临的共性挑战。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洪源等专家认为,需在顶层设计、资金统筹、配套体系等方面持续发力,破解改革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
一是对改革探索加强激励和指导。受访人士建议,建立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的领导责任制,对主动削减不必要预算开支和改革成效显著的地区和部门予以激励;对改革进展缓慢、成效不佳的地区予以分类帮扶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研究完善措施,同时避免“一刀切”式的预算压减,防止出现改革偏差。
二是进一步加大资金统筹力度。多名地方财政干部建议,中央进一步加大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并给予地方统筹空间,对教育、科技、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等有明确增长要求的政策,结合改革精神和现实需要适时调整优化。在重大科技攻关等方面,探索推进央地联动、部省联动,实现更高层次的统筹。
三是持续完善改革配套支撑体系。洪源等专家表示,应在支出标准、预算评审、绩效评价、资产管理、人才队伍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配套支撑体系,在预算编制中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升级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全面提升地方预算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