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孙好
今年夏天,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开展得如火如荼,单场上座超6万人,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380亿元。5年来,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年均增速超10%,城乡居民体育消费需求旺盛,参与体育运动、体育消费逐渐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
9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这份文件,既是适应体育产业发展新趋势作出的新部署,也为下一阶段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破解供给瓶颈
当前我国体育消费市场面临的核心矛盾,已从过去的“缺场地、缺活动”转变为“缺好场地、缺好赛事”。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体育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一方面,大量公共体育设施闲置或利用不足;另一方面,经营主体难以获得合适场地资源。这种结构性矛盾单靠市场难以化解,需要政府出手打破制度壁垒。
在成都东安湖公园参加“欢乐跑”的运动员 王曦 摄
《意见》提出“构建多项目多层次赛事体系”,通过赛事评级引导赛事规范发展。这意味着未来中国体育赛事将进入高质量发展新轨道。值得关注的是,《意见》鼓励发展户外运动产业,培育壮大冰雪经济。当前,我国户外运动协会组织、俱乐部等发展迅速。据相关研究机构预测,到“十四五”末,我国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有望突破3万亿元,是体育产业中增长最强劲的领域之一。
在场地供给方面,《意见》创新性提出推动道路、水域等公共资源进一步向体育赛事活动开放,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这一举措直击长期制约赛事举办的场地审批难题。
这一系列措施表明,国家不仅要增加供给数量,更要提升供给质量;不仅要发展传统项目,也要培育新兴业态;不仅要依靠政府投入,更要激发市场活力。
激活消费需求
消费场景单一、体验感不足是制约体育消费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消费升级,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当观众,更希望成为参与者、体验者。
《意见》精准把脉这一问题,要求引导商业综合体、景区、商圈、街区等引入体育健身、赛事活动等业态。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特点,《意见》也作出对应部署。对于年轻人,支持在体育场馆、体育公园、运动营地等打造一批沉浸式体育消费场景;对于老年人,要求搭建更多适老体育活动平台,打造老年体育赛事消费场景,促进体育产业和老龄产业融合发展;对于青少年,重点发展足球、篮球等公益性青少年赛事。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特别强调数字化赋能,要求推动体育消费场景与数字技术有机融合。这实际上是把握了新一代消费者的特点:他们既追求线下体验,也注重线上互动;既要实体参与,也要虚拟社交。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或许将成为未来体育消费的主流形态。
培育产业主体
体育企业“小散弱”问题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深层瓶颈。这一问题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一方面,体育产业投资周期长、回报慢,难以吸引大规模资本投入;另一方面,专业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同质化竞争严重。
《意见》对此开出“药方”:一是健全体育企业培育机制,引导体育装备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对符合条件的体育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意见》还提出实施中国体育品牌海外推广计划,支持具备条件的体育企业“走出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集团。
从更深层次看,培育经营主体不仅要解决资金、人才等要素问题,更要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这就需要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形成协同创新的产业格局。《意见》提出的推动体育产业补链延链强链,正是着眼于构建这样的产业生态系统。
7万亿元目标看似宏大,但通过破解供给瓶颈、激活消费需求、培育产业主体,三管齐下,这一目标必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