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思宸
财政部联合相关部门近期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通过进一步强化财政金融协同,降低居民和经营主体的信贷成本,提振消费、畅通经济循环。
广覆盖、低门槛、精补贴
政策推出后,消费者和中小服务业商户对两项贷款贴息的申请条件以及补贴的金额比例格外关注。财政部金融司司长于红表示,从政策设计上,两项贴息政策的侧重点均为广覆盖、低门槛,同时确保补贴方式更加精准,以达到扩大内需的政策效果。
居民享受个人消费贷款贴息的核心是要有真实的消费行为。居民从今年9月开始的一年时间里,无论是日常生活性的小额消费,还是买车、装修、购置家具家电或手机电脑等较大额度的商品消费,或者是旅游、养老、生育、教培、医疗等服务消费,只要是在相关机构获得了消费贷款,其中实实在在花出去用于消费的部分,都可以享受贴息支持。
个人消费贷款的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政策实施期为1年,贴息金额与规则以5万元作为分界点:对于单笔5万元以下的消费贷款,按照实际金额计算贴息,多笔叠加后,在同一家贷款机构最高可享受贴息1000元;对于单笔5万元以上的消费,以5万元为上限来计算贴息,也可多笔叠加,加上小额消费的贴息后,在同一家贷款机构最高可享受贴息3000元。
针对服务业经营主体的贴息政策,则主要聚焦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八个领域。从今年3月16日至年底,以上8类消费领域的服务业经营主体只要与银行签订了贷款合同,并且已经收到贷款资金,即可享受最长1年的贴息,贷款期限不足1年的,按照实际期限进行贴息。针对服务业经营主体的贴息比例同样为1个百分点,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达100万元,也就是说,单户享受的贴息金额最高达1万元。
需要注意的是,贷款资金必须合规用于正常的经营活动,重点是要改善消费基础设施、提升服务供给能力,不能用于投资理财等相关活动。
“与以往补贴政策不同,此次双贴息政策从消费的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发力”,财政部副部长廖岷提出,补贴方式更加精准的双贴息政策,力求真正惠及有消费意愿的借款人、力求精准改善相关服务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状况。
合力让政策“落地”
申请双贴息时,是否要出示相关资质证明?是否需提供每一笔消费支出的证明?面对群众对两项贴息申请流程的担忧与疑虑,业内专家表示,针对个人和服务业经营主体的两项贷款贴息政策,遵循简便易行原则,均未设置复杂的申请程序。贴息资金的申请、审核等工作由贷款经办机构和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来完成,力求最大限度减轻借款人的操作负担。
“双贴息政策实施的流程涉及经办机构操作、金融监管、财政资金管理等多个环节,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还涉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廖岷表示,为了防止贴息资金被套取挪用,多部门将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把好事办好。
政策发布后,各大银行迅速响应。央行、农行、中行等表示,将于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要求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办理个人消费贷款贴息不收取任何服务费用。招商、浙商等多家股份制银行也陆续发布相关公告,宣布对符合要求的贷款进行贴息。
财政贴息资金的使用管理要遵循资金安全与“专款专用”原则。为此,金融监管总局政策研究司司长郭武平介绍,金融监管总局将指导贷款经办机构合理设置消费贷款的额度、期限、利率,做好贷款贴息资金的测算、审核、申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