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7月27日,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明确9方面23条举措,从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激活市场端共同发力,扩大农产品消费。这一实施方案的发布释放出拓消费、扩内需的积极信号,对持续推动经济稳中向好具有重要意义。
促消费首要优化供给
当前,我国农产品消费总体稳定,但供需结构仍不够理想。一方面,农产品琳琅满目;另一方面,很多优质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消费者困惑于“不敢买”“不会选”“买不到”,生产者困惑于好东西的市场认可度低,卖不上好价钱。这里面既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有成本和价格控制的问题。
游客在浙江诸暨东白湖镇共富市集上选购特色农产品 徐昱 摄
由于农产品消费需求变得日益多样化、品质化、差异化,农产品供给就要更多元更优质更灵活。此次方案针对这些趋势提出,优化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重点在提升“三品一标”水平、推进品质评价和质量分级、开发新型加工产品、创新地方特色食品等方面发力,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同时,鼓励开发营养健康方便的即配、即烹、即热产品,满足年轻消费者群体对便捷性的要求。
要打破供需错位,首先要优化供给端,推动生产更好适配需求,实现消费拓展。对此,业内人士建议,首先农产品供给要以质量分级为基础。以进口的车厘子为例,其受国内市场欢迎的关键就是标准化搞得好,果实按大小等级、按颜色划分实行不同等级不同价格。这样,消费者在网上下单时,就对产品有较为稳定的预期。
优化供给还要用好加工手段。农产品供给不仅包括初级农产品,还包括加工农产品。食品是农产品加工的主要载体。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遴选发布了哈尔滨红肠、郫县豆瓣、西湖龙井茶等39个第一批重点培育的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名单,引导各地深入挖掘本地区粮油、畜禽、果蔬等特色农产品资源,加大精深加工转化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优化供给端,并不是越高端越好,不是卖得越贵越好。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让每一类产品都找到对应的消费群体,让每一种合理需求都对接到合适的供给,这才是促进农产品消费的目的。
别让流通环节拖后腿
每到夏秋丰收时节,果蔬的地头价和快递运费倒挂的现象就会大量出现,让不少农民陷入“丰产不丰收”的窘境。快递费用过高、保鲜费用不合理等问题,不仅侵蚀了农民的利润空间,也不利于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以水果流通为例,其自身特性决定了运输成本必然高昂:树熟的水果口味好,但运输难度大、易腐坏、保鲜期短。为保证水果新鲜度,全程冷链往往成为标配。从预冷处理、冰袋填充到冷链运输,每个环节都在推高成本。此外,快递行业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布局尚不完善,网点少、配送路线长,这些均导致流通环节成本居高不下。我国中小果农的经营又普遍较为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其在与快递企业议价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广东茂名高州市,工人将荔枝装入冷链车 毛思倩 摄
运费高企带来的影响较大。过高的运费最终会转嫁给终端售价,使得部分农产品价格超出消费者心理预期,抑制消费热情,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运费困局看似是物流问题,实则反映出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结构性短板。要破解这一困局,不能仅仅局限于物流层面,还需多管齐下、协同发力,从生产到消费全链条进行优化重构。
在底层架构上,政府应加大对冷链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推动物流企业资源共享与整合,降低运营成本。在销售流通上,通过组建合作社、行业协会等组织形式,整合零散订单,形成规模优势,增强农民与物流企业的议价话语权。
对此,本次方案提出,提升城乡消费设施水平。在产地,要完善农产品市场、冷链集配中心等现代流通网络;在销地,要支持菜市场、生鲜超市等标准化改造,提高便民服务水平。
持续提升市场意识
从消费场景看,消费者在关注农产品品质与安全的同时,越来越关注体验感,呈现游购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等趋势。
此次方案提出,丰富农产品消费场景。结合“购在中国”活动,针对节假日消费市场,以丰收市集、农业嘉年华等形式,开展绿色优质农产品进商圈、进街区、进景区等主题活动,让城乡居民沉浸式体验丰收喜悦。结合“跟着赛事去旅行”“乐享精彩赛事寻味中华美食”等品牌活动,鼓励体育赛事配套举办本地“土特产”展示展销、乡村美食品鉴等活动,实现消费联动。
乡村休闲旅游是拓展消费新空间的热点。在很多乡村,农事研学、农创市集发展得有声有色,“村字号”文体活动和非遗体验人气高涨,成为市民亲近田园、体验农事、购买农创产品的重要途径。
专家表示,要推进农业与文、旅、体、教深度融合,发展科普研学、非遗与农副产品加工体验等新业态,带动更多农产品地产地销。同时,创新“村字号”文体活动,深入挖掘乡村资源,融入现代要素创新内容形式,力求办出特色;以文化体育赋能农旅融合发展,努力办出效益。
品牌农产品是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宠儿。现在的消费者更愿意购买品牌农产品,因为品牌是质量的保证,是信誉的凝结,具有重要的消费引领作用。为此,本次方案提出,强化品牌引领,增强消费信心。加大品牌主体培训力度,提升营销技术、模式、业态和场景创新能力,做好多渠道、跨渠道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