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邹欣媛
为缓解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国家近期开始实施育儿补贴制度和推行免费学前教育,一系列政策红利释放。
育儿补贴全面惠及“有宝家庭”
今年7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这一政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范围、普惠式民生保障现金补贴,预计每年惠及超2000万个婴幼儿家庭。
一名老师在陪托育班的孩子做游戏 郭绪雷 摄
从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对于2025年1月1日之前出生且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同样适用该政策,补贴金额将按应补贴月数折算发放。例如,若孩子距离3周岁尚有13个月,则可领取1年零1个月的补贴。
根据《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对按照制度规定发放的育儿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在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等救助对象认定时,育儿补贴不计入家庭或个人收入。专家指出,国家实施的育儿补贴制度,具有覆盖面广、支持力度大、可持续性强等特点,尤其是对于低收入家庭,这一支持举措显得尤为重要。
育儿补贴作为一项“投资于人”的长远措施,有利于构建生育友好的制度环境。其发放向社会传递一个信号——尊重家庭养育孩子的社会价值,育儿是国家、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责任。
免费学前教育,不止于“免费”
在育儿补贴制度公布后,国务院办公厅8月5日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
民办幼儿园也可享受“同等”减免水平。文件指出,对在教育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幼儿园就读的适龄儿童,参照当地同类型公办幼儿园免除水平,相应减免保育教育费。民办幼儿园保育教育费高出免除水平的部分,幼儿园可以按规定继续向在园儿童家庭收取。
比如,某个民办园经批准的保育教育费收费标准是每人每月800元,所在地同类型公办园的保育教育费收费标准为500元;政策实施后,公办园大班儿童就不用再交保育教育费了,民办园大班儿童只需交差额部分,也就是300元。
一些家长算了一笔账,除去幼儿园的寒暑假,每年约有8个月的时间需要给幼儿园交保教费,“按照这个标准计算,免费一年的话,可以省下几千元”。
探索“投资于人”: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施策”
自三孩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多地已尝试探索以“真金白银”鼓励生育。比如,宁夏户籍夫妻自2023年1月1日起按政策生育二孩、三孩并落户宁夏的,可分别获得2000元、4000元一次性补贴,三孩3岁前还能获得每月200元补贴;安徽合肥对符合认定资格的夫妇,生育第二个子女,给予2000元的一次性补贴,生育第三个子女,给予5000元的一次性补贴……
育儿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育儿负担。以宁夏为例,政策实施两年间,成效初显。2023年全区人口出生7.3万人,出生率达10.02‰;2024年全区出生人口回升至8万人,同比增幅约10%,其中二孩及以上占比稳中有升。
同样,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起点,成本和质量直接影响家庭生育决策。此前我国部分地区对免费学前教育已有探索。早在2011年,陕西全省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十三五”期间,新疆和云南迪庆、怒江等部分市州推行包括学前两年的14年免费教育……这些政策助力家庭减少教育刚性支出。
除给“真金白银”补贴外,多地进一步优化提升配套服务。比如,深圳多子女家庭购买第二套商品住房适用住房公积金首套房政策;呼和浩特为孕产妇一年内每天免费提供“一杯奶”;济南等地推进出生医学证明、儿童预防接种、户口登记、医保参保、社保卡申领等“出生一件事”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