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守牢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

2025-08-15 10:24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孙文豪

审判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审判工作做得好不好,事关公平正义、人民福祉。近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公布,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定分止争、维护公正……这份顶层设计文件为这些重要工作指明了方向。

尊重和维护司法权威

《意见》开宗明义,指出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审判工作的领导,保证党中央关于审判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同时,进一步强调各级党委的主体责任、领导责任,要求各级党委政法委指导、支持、督促人民法院在宪法法律规定的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

在7月21日召开的全国大法官研讨班上,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郑青介绍,辽宁法院在省委支持下,将“府院联动机制、调解衔接机制、人民法庭保障机制”等写进了地方落实《意见》的文件中,为做好审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了解,近期最高法组织全面梳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意见》等涉及司法改革的部署要求,形成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包括120项具体改革任务。研讨班强调,各级法院必须全面对标对表,对各项改革任务的执行落实“要有一本清晰明了的‘账’”。

《意见》进一步指出,各级党委要支持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严格落实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带头尊重和维护司法权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

党对法院工作、对审判工作的领导,与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并不矛盾。强调党对审判工作的领导,并不是直接介入具体案件的办理,而是体现在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等方面。如在司法审判工作中,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队伍建设等。中央明确,领导干部违规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等违纪行为,将会依法依规受到处置。

进入司法体制改革“深水区”

审判是诉讼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意见》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中强调,“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推进庭审实质化”。

“以审判为中心不是以法院或以法官为中心,而是在审判阶段由法院主导,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防止主观片面和滥用权力。”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游劝荣认为,要持续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依靠法治共同体共同把关案件质量。

法官现场开庭审理一起环境污染案件 赵东山 摄

司法责任制改革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牛鼻子”。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司法责任制改革要求不断深化。案件应由裁判者负主责,还是院庭长负主责?最高法特邀咨询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研究基地(中国政法大学)主任熊秋红认为,当前改革方向要求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寻找动态平衡,以保障案件质量为最终归宿。

在此背景下,最高法推出了裁判文书院庭长阅核制度改革。法院院庭长要依据权责清单,对合议庭、独任法官作出的裁判文书,从程序、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等方面进行审查,以应对自由裁量权不受约束、审判管理措施难以落实见效等问题。

《意见》充分吸收司法实践成果,提出“充分发挥院庭长办案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院庭长依法定职责加强对裁判文书质量把关”。研讨班上,多省高院院长认为,阅核制是牵住司法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的重要抓手。

阅核制明确要求,院庭长与裁判者意见达成一致而发生错案的,院庭长应承担领导责任甚至主要责任;合议庭、独任法官没有如实、全面报告而造成错案的承担主要责任,院庭长承担失职渎职责任。最高法提出,阅核、办案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要把评案与考人结合起来、把考评院庭长与考评法官结合起来、把激励与惩戒结合起来,完善改革整体推进工作机制。

“法结”“心结”一起解

7月21日,最高法发布2025年上半年司法审判数据。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2883家基层法院派出诉讼服务团队入驻综治中心,促推纠纷化解从“多头跑”向“一站解”转变。指导“总对总”合作单位调解纠纷40万件,其中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总对总”合作单位自行调解27.2万件,同比增长10.3倍。

什么是“总对总”?据了解,“总”指的是最高法与有关中央单位,两者打通合作渠道后,自上而下推动建立多元解纷机制。业内人士认为,“总对总”机制能够有效协同化解行业性、专业性矛盾纠纷,将各单位分散的调解资源在法院调解平台上进行集约利用。

当前,法院面临案件总量大、定分止争情况复杂多样等挑战。最高法指出,司法审判工作,说到底是一项“守心”的工作,要始终“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随着社会分工日趋细密,司法审判逐步涉及专利、海事、公司、金融、互联网、行政诉讼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纠纷。《意见》部署加强金融审判、知识产权审判、生态环境资源审判、涉外和涉港澳台审判工作,不少举措要求都涉及司法政策与其他领域政策的衔接、协同问题。

最高法提出,要把贯彻落实《意见》同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部署、人民法院“六五”改革纲要等结合起来,形成一体抓实的工作安排。熊秋红等专家认为,人民法院要对标对表党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领域改革、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生态环境治理、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改革部署,充分发挥司法裁判对经济社会生活的规范、引领、保障、促进作用,更加有力有效做实服务保障大局职能。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