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第四届进博会上参观 李响 摄
徐飞彪
开放是“中国经济奇迹”背后动力之一,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新任务新挑战,保持战略定力,推进新一轮高水平高质量开放,不断推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强劲发展。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中,开放是重要一环,是动力之源、发展之基。
为何必须开放
开放是强国必由之路。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他此前指出,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对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科学阐释,指出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2020年,他审时度势,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一步确定了对外开放在新时代的历史定位。
开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国际社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风险集中爆发,而开放是应对变局的必然选择。面对世界经济发展难题,各国能否携手共进,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举措共同把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不仅关乎各国自身发展,也关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如果各国退回到封闭孤立、以邻为壑的“孤岛世界”,世界经济将陷入“封闭—困难—封闭”的恶性循环之中。
怎样高水平开放
中国高水平高质量开放言出必行。2010年我国履行完加入世贸组织的降税承诺后,近年来多次自主降税,主动扩大进口,创造性搭建进口博览会等进口平台。目前全国关税总水平已降至7.5%,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近。
同时,我国推进海南自贸港及各省区市自贸试验区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全国各地区各领域开放。我国多次呼吁世界各国顺应全球化大势,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共建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最大限度释放世界经济发展潜力和活力。
我国是全球自由贸易与多边合作的捍卫者、推动者,迄今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9个自贸协定,推动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大型区域贸易安排,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谈判,积极推动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发展。
开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不同历史阶段,其内涵、外延以及要求有所不同。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新时代,要求进行“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高水平高质量开放。
开放不仅要降低市场准入、消除关境障碍、促进商品流通,而且要消除“关境内”阻碍全球商品、服务流通的壁垒和障碍,比如法律、环保、卫生、企业治理等非关税障碍,进行“制度型开放”;要消除阻碍劳工、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国际流通的阻碍,促进“要素市场开放”;要在线下现实世界进行开放,还要在线上虚拟世界和数字领域开放合作;要各国加强双边和区域合作,还要在全球多边领域推进共建共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不少国家去全球化、经济民族主义和“新冷战”思维泛滥的当下,中国坚定推进高水平高质量开放,中国的大门开得越来越大,为不确定的世界带来确定性。(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金砖暨G20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