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国家科技奖励五大新看点

2020-03-06 11:13
来源:半月谈网

谭衷

1月10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两位科学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度国家科技奖励,有哪些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成果、新特色?

最高科学技术奖:以身许国的勋章

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摘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黄旭华院士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以身许国,阔别家乡30载,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一个个尖端技术问题,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曾庆存院士提出的“半隐式差分法”,是世界上首个用原始方程直接进行实际天气预报的方法,这一算法至今仍是世界数值天气预报核心技术的基础。

两位最高奖得主一大共同特点,就是真正把“国家需要”放在心上。正如曾庆存所言:“为人民服务、为真理献身,凭黄牛风格、具赛马精神。”

激活创新“总源头”

手性分子是大多数药物的活性成分。这类分子具有两个异构体,如同人的左右手,互成镜像,但不能重叠,因而也具有明显不同的生物活性:一个有药效,另一个则可能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为精确获取有药效的“那一个”,不对称催化是当下的主流手段,其核心是手性催化剂。

历时20年,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周其林带领团队发现了手性螺环催化剂,一个催化剂分子可以将455万个原料分子转化成目标分子,这是目前最高效的手性催化剂。

此次科技奖励大会上,周其林团队的这一发现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曾9度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如今连续7年产生得主。作为科技创新的总源头,这一趋势无疑证明了基础研究在我国正迸发出更多令人欣喜的活力。

大国重器彰显国家创新底色

令世界惊叹的中国海上疏浚“神器”——“天鲸号”系列装备问鼎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天鲸”,谐音“石破天惊”,是中国第一艘自航绞吸挖泥船。中交天航局、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历经近20年产学研用攻关,攻克了挖掘破碎、可靠定位、远距输送、总装集成等难题,为大国重器又添新成员。专家概括“天鲸号”系列装备最大的特点在于:挖得快、立得稳、排得远。

随着“天鲸号”系列的研发和制造,我国逐步建立起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设计制造技术体系。这一项目也为中国疏浚业量身打造了一所“疏浚学院”,培养出一大批具有综合科研素质和较高攻关能力的专业人才。

创新驱动制造业提质增效

机械装备、新一代半导体照明、航空安全和飞机制造等制造业重要领域,经过多年科研积淀,在2019年度的评奖中涌现出多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优秀成果。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李晋闽团队的“高光效长寿命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目前,中国已有近50%的传统光源被LED产品所取代,每年累计实现节电约2800亿度,相当于3个三峡水利工程的发电量。”李晋闽说。

青年人才渐成基础科研中坚力量

青年科技工作者已成为中国基础研究领域的中流砥柱,成为科技创新队伍中最具活力的生力军。数据显示,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44.6岁,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龄52.5岁,分别比2018年下降了2岁和2.6岁,超过60%的完成人年龄不足45岁。团队平均年龄不足45岁的项目26项,占比56.5%。最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

与此同时,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首次在自然科学奖中试行放开完成人国籍限制,稳步推进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大奖对在华外国人的鼓励。此次共有10名长期在华工作的外籍专家作为项目完成人被提名(5人牵头,5人参与),创下历史新高,为吸引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华创新创业提供了有益探索。

责任编辑:常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