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周立权
科研人员在实验室讨论研究进展-金立旺--摄
在一定时期内,某一位科学家所发表的论文在全球范围内被引用的频次很高,即称之为“高被引科学家”。从2014年起,世界著名科学数据与分析服务商科睿唯安公司,多次发布“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在全世界有较大影响力。
“高被引科学家”所发表的成果,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原创性、颠覆性,他们往往是战略科学家和战略科技人才的主要代表。
“高被引科学家”是战略资源
应对“高被引科学家”给予重点关注,作为未来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使用的重要参考方向。
资料显示,“高被引科学家”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2019年度为例,美国排名第一,为2737人次,占44%;中国内地排名第二,为636人次,占10.2%。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排名靠前。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范巍介绍,从趋势上看,自2014年以来,新加坡、中国大陆和澳大利亚3个地区的“高被引科学家”数量显著增加。相比之下,日本“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下降幅度较大。
半月谈记者从吉林省委组织部人才处了解到,今年47岁的吉林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马琰铭进入榜单。他长期从事超导物理学、量子调控等方向研究,38岁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0岁成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4岁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赵宁介绍,我国“高被引科学家”发展迅速,呈逐年上升态势,其中清华大学最多。吉林省委组织部人才处副处长董博介绍,分析2014~2018年我国“高被引科学家”的学历结构发现,他们的本科及研究生毕业院校普遍为“985”和“211”高校;至博士和博士后阶段,毕业于国外高校的比例逐渐增大。他们获得副高职称的平均年龄不足32岁,获得正高职称的平均年龄为36.18岁。根据我国现行职称制度,副高到正高职称至少需要5年时间,这表明他们大多数从副高到正高系破格晋升。
目前,我国对“高被引科学家”重视度仍显不足。面对全球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高被引科学家”名单的意义不仅体现在科研上,更体现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和长远发展方面。人才是战略资源,“高被引科学家”更是重中之重。
建立“高被引科学家”地图,精准引才
我国著名人才学专家吴江建议,以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为基础,建立全球战略科技人才地图。对符合我国人才需求的“高被引科学家”,了解其发展状况和需求,力求实现精准引才。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聂常虹建议,对我国“高被引科学家”摸清底数和现状,建立人才大数据平台,形成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地图,精准了解“高被引科学家”动态。
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涉及21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而2016年下发的《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参考目录》以及各省区市引才目录中,少有经济与商务、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从2014~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在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领域的分布情况看,心理学和社会学均处于上升趋势,表明全球科学家对这些领域的关注度持续提高。
一些专家建议,应对标国际ESI领域,扩大我国人才引进目录范围,增加对经济与商务、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科学家的关注和引进。
最重要的是解放科学家
中科院院士、2014~2018年连续5年“高被引科学家”入选者江雷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解放了农民,让全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解放了工人,让我国真正进入市场经济。新时代,最重要的是解放科学家。只有给科学家充分赋权赋能,才能真正赢得国际竞争优势。”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抓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力争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
实际上,高层次人才最关注的科研资金包干使用、科研成果所有权改革、出国学术交流便利灵活、兼职兼薪、失败豁免等方面,依旧面临重重困难。
中科院院士刘忠范表示,他80%的精力都放在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但是一分钱也不敢拿。科研经费是充裕了,但是在申请、使用和结题过程中,要花费太多的精力,甚至不得不采取“编”的方式来应对审计和检查。
聂常虹认为,在“高被引科学家”最集中的地区,如北京、上海、苏州、广州、杭州等地,要更加充分解放科学家,对“高被引科学家”及其核心团队赋能赋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跨部门联动给予特殊支持,实现精准用才。
我国可实施专项计划,定向鼓励“双一流”高校优秀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出国攻读博士学位和进行博士后工作。鼓励用人单位对从事基础研究的优秀青年人才给予及时认可,通过职称破格评审、稳定非竞争性项目支持等方式营造宽松、稳定的科研环境,助其高质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