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大国逐鹿新军事革命

2019-05-06 09:02
来源:半月谈网

冯玉军 陈宇

伴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一场世界性、全方位、跨越式的军事革命正紧锣密鼓展开。美国、俄罗斯等主要大国,竞相加速新军事技术与装备的研发与部署,一些领域正在或即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可能重塑未来战争形态和国际安全格局。

加速推进核力量的现代化

近些年,随着大国竞争的加剧,核国家又开始比拼核力量。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的核政策变得更具进攻性。2018年初公布的新版《核态势评估》报告,要求推动核武器、核基础设施和运载系统的现代化,大力发展新型战术核武器,并放宽了核武器使用条件,准备用核武器应对“非核战略攻击”。美国计划在未来30年更新其“三位一体”核力量,部署“哥伦比亚”级战略导弹核潜艇等。

俄罗斯也把军备建设重心放在核力量现代化上。俄总统普京表示,俄巩固武装力量的优先方向是战略核盾牌和空天军。俄《2018~2025年国家武器装备计划》的首要方向就是发展战略核力量。

除美俄外,巴基斯坦、印度等核国家,也在努力实现核武库的现代化。

加紧研发新型反导系统

美国是反导防御领域的翘楚,已拥有世界上最全面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近年来,美国试图把国内的反导系统扩展到全球,以打破现有战略平衡。2004年,美国在阿拉斯加部署陆基拦截导弹。2010年,美国决定在欧洲分阶段部署反导系统,并在2016年启动位于罗马尼亚的导弹防御系统,在波兰开建第二个导弹防御系统。2012年,美国提出建设亚太反导系统,并在2017年借助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

其他国家的反导能力虽与美国有很大差距,但也努力追赶美国的脚步。俄罗斯沿用苏联时期部署在莫斯科周边的A-135导弹防御系统,并在积极研发第三代反导系统A-235,作为关键组件的拦截弹已多次成功试射。俄罗斯还在加快部署S-400防空系统,并加紧研发S-500系统,以整合反导和防空系统,形成“高低搭配”的空天防御布局。

争相研发高超音速武器

高超音速武器可以较低成本达到类似天基动能武器的效果,轻易穿越反导系统,打破战略平衡。这是大国热衷高超音速武器的重要原因。

美国是高超音速武器概念的发明者。2002年,美国推出“常规快速全球打击”计划,加快了高超音速武器的研发步伐,谋求在1小时内高精度打击全球任意目标。

俄罗斯也将高超音速武器列入《2018~2025年国家武器装备计划》重点,并取得不少成果。2018年7月,俄国防部确认,速度达20马赫的“先锋”高超音速飞行器已开始量产,速度可达10马赫的“匕首”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已投入战斗值班。

不断提升网络战能力

美国很早就开始研究网络战。1993年,兰德公司发表报告称“网络战要来了”。美军于2009年成立网络司令部,2011年和2015年推出了《网络空间行动战略》和《国防部网络战略》,明确了网军的任务和建设目标。2016年10月,美国防部宣称,网络司令部所属的133支行动部队均已具备初步作战能力。2017年8月,美军网络司令部升格为美军第十个联合作战司令部。2012年以来,北约每年都举行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前沿的“锁盾”网络攻防演习。

俄罗斯2000年就出台《信息安全学说》,2013年发布《2020年前国际信息安全领域国家政策框架》。2017年2月,俄国防部长绍伊古称俄军已经建成信息作战部队。俄《生意人报》披露,俄网军约有1000人,每年预算3亿美元,拥有大型“僵尸网络”、无线通讯干扰器、网络逻辑炸弹等多种攻击手段。

除美俄外,许多国家在网络军事力量建设领域投入重金,网络战也不再限于辅助传统战争,而是单独发挥重要作用。美官员称,曾重创伊朗铀浓缩系统的“震网”和“火焰”病毒,就是由以色列和美国共同开发的。

大力推动人工智能的军事应用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各大国争相抢滩,意图占据技术高地,并将其运用于军事领域。

美国2007年推出“深绿”计划,旨在建立智能指挥控制系统。2014年提出“第三次抵消战略”,将自主武器、机器人、新型导弹等前沿技术,作为反制未来数十年威胁的关键。美无人机数量已超过有人战机,同时拥有能自主发现和摧毁目标的无人机。

其他国家也在加紧发展人工智能技术。2017年7月,中国发布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目标在2030年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特别要“推动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人工智能军民融合格局”“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军民双向转化,强化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对指挥决策、军事推演、国防装备等的有力支撑”。

俄罗斯也将人工智能作为军事跨越式发展的途径,积极研发战斗机器人、智能导弹、智能指挥系统,已有俄战斗机器人被应用到叙利亚战场。在普京看来,“人工智能是未来。谁能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导者,谁就能成为世界主宰”。 (作者冯玉军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副院长,陈宇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常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