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再读“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8-09-25 10:36
来源:半月谈网

2018年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9月19日在江苏南京举行,活动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为主题,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活动指出,“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但各国面临的安全威胁日益复杂,战争威胁始终挥之不去”,“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正如习近平所言,中国始终致力于传播和平理念、维护世界和平,特别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着中国智慧,体现出时代担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词,最早出现在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大的报告中:“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主席在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会议上一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阐述和充实。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通过决议,首次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写入了联合国的决议中。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确立的中国外交的方向,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共产党宣言》即明确地指出:人类未来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总部关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中曾谈到:“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马克思在《资本论》和他的《经济学手稿》等著作中也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们从哪里来?”马克思将人类发展的最初形态概括为“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可称之为“部落共同体”“血缘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中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共同劳动,享受共同的劳动成果,具有共同的意识、共同的利益。

“现在在哪里?”马克思认为,“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崛起会逐步扬弃,取而代之的是“政治共同体”。

“将到哪里去?”马克思的《评一个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第一次出现“真正的共同体”。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指出:“在真正的共同体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

内外一致、基于现实的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治国理政的思想一脉相承。

我国对内是“共同富裕”,对外是“合作共赢”。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仅有两条标语,其中一条就是“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新中国成立不久,我国提出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明确提出:中国从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和促进共同经济繁荣,作为自己对外工作的根本目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它是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认真分析、冷静思考和清醒认识而得出的新的发展理念。

习近平主席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时指出:“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正是为了应对这些世界共同的现实问题和挑战,中国提出的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以情感激励人心,赢得共鸣

科学的理念不仅需要用理性征服人心,并且需要以情感激励人心,要使这种理念成为社会的推动力量,必须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引起共鸣。

习近平主席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时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需努力。”一种科学的理念只有反映出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目标时,才能形成具有吸引力的理念。习近平提出人类的共同价值,反映了世界人民的追求和希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世界霸权说“不”,对资本贪婪说“不”。该理念强调,“世界各国一律平等,不能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弱肉强食是丛林法则,不是国与国相处之道”。

该理念还明确提出,不能“放任资本逐利”“缺乏道德的市场难以撑起世界繁荣发展的大厦。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局面不仅难以持续,也有违公平正义。”它提出:“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我们要将承诺变为行动,共同营造人人免于匮乏、获得发展、享有尊严的光明前景。”

“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理念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人追求的目标,和大多数人的感情相吻合,能够调动人们的情绪,是中国走进新时代提出的具有“世界历史眼光”的理念。(程万泉 作者系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常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