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应对“科技冷战”的中国策

2018-07-05 09:24
来源:半月谈网

在全媒体时代,大国商贸领域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全球关注。中美在经贸层面的高依存度,决定了两国战略关系的特殊性。2018年3月24日,《纽约时报》网站刊发题为《对于美中来说,这是一场正在陷入冰封的技术冷战》的文章称,一场“冷战”正在世界上最先进的产业中全面展开。著名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也认为:“在现阶段,中美两国贸易争端的本质是技术冷战,两国之间应该摒弃民族主义的思维,全面衡量另一个国家的意图。”

在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关口,如何应对“科技冷战”?考验的不仅是我们的科技能力,也考验着我们的传播智慧与战略定力。

自主创新是我国形成非对称优势的关键

细观此次中美贸易争端可以发现,其表象是美国对其所谓“不公平”贸易展开调查,进而采取增税、限制进口等措施,但其实质,是遏制我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主要表现在“301调查”清单针对的就是我国的高科技产业,随之而来的是美商务部、国防部针对中兴、华为等高新技术公司的调查与禁令。

2015年,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推动发展人工智能、半导体、电动汽车和商用飞机等高新技术产业,使我国早日跻身世界制造强国行列。随着我国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西方国家逐渐感受到强大的竞争压力。

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看来,“中国制造2025”对其科技优势地位构成了某种威胁。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一方面阻止对我国的高新技术出口,另一方面阻止我国高新科技企业进入其市场。可以说,“科技冷战”反映出美国对我国“技术崛起”的焦虑、惶恐与不安。

的确,我国的科技创新正处于高歌猛进之时,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迅猛的科技发展与革新势头并不能掩盖与美国之间的技术鸿沟。比如,美国在航空发动机、巨型天文望远镜、新材料技术、半导体、锂电池等领域掌握着关键技术,导致我国在某些关键领域不得不进行大量的技术引进。正如热战中通过武器装备等因素形成的非对称优势一样,在这场“科技冷战”中,自主创新能力便是我国形成非对称优势的关键所在。

首先,掌握关键的“心脏”技术应当从基础研究抓起,山寨、仿制都与真正的自主创新背道而驰。我国应加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推进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技术研发,加强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颠覆性重大技术研究,在关键技术领域逐步占据主动地位。

其次,我国的自主创新应当呈体系化发展,形成创新体系竞争优势。将创新技术平台、高素质创新人才与自主创新文化相融合,强化具备原始创新能力的战略科技力量,从而为技术竞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再次,自主创新不等于闭门造车,只有坚持开放共享、交流合作才能打破封闭垄断,实现“弯道超车”。我国进行科技创新不应自设壁垒,而应推进国内各领域、各层次科技创新资源的对接、互动与协同,打破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中的坚冰与门槛,充分释放自主创新的潜力与活力,从而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水平,形成科技创新核心战斗力。

媒体是“科技冷战”中的无形利剑

关于媒体,传播学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有句名言“媒介即讯息”,而尼尔·波兹曼在其名作《娱乐至死》中有“媒介即隐喻”“媒体即认识论”的说法。在尼尔·波兹曼看来,“媒体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引导着我们认识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往往不为人所注意。我们读书、看电视或看手表的时候,对于自己的大脑如何被这些行为所左右并不感兴趣,更别说思考一下书、电视或手表对于认识世界有怎样的影响了”。在今天的全媒体时代,媒体话语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改变乃至塑造着人们眼中的世界。

针对中美的科技发展现状,西方媒体表现出了与政府一致的忧虑感。比如今年2月13日,美国《纽约时报》以《中国拥抱人工智能之际,美国日渐沉默》为题发表文章,尖锐指出特朗普领导的白宫几乎没有在人工智能领域采取任何行动,美国长期的领先地位已遭受挑战。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则在封面报道《中美技术争霸》中,认为“中国对美国构成的技术威胁令美国慌乱”。

在西方媒体的鼓噪下,我国的科技发展规划被认为正在步步紧逼美国的技术高峰。这与西方一贯鼓吹的“中国威胁论”并无二致。另一方面,我国某些媒体宣传中口号过于高调往往形成“过度宣传”。尤其是当此类报道被“别有用心”利用时,“中国威胁论”就更为甚嚣尘上。

由此可见,媒体是“科技冷战”中的一把无形利剑,唯有统筹好内外宣传才能将这把利剑置于身前,防敌护己。在对外宣传方面,我国应始终保持审慎警惕,及时防范虚假不实的新闻宣传,打好宣传战与舆论战,同时应当积极塑造良好的大国形象,持续推进并大力加强国际沟通、交流与合作,向他国传递和平与发展的信号与理念。在国内宣传方面,应客观理性,在宣传成绩鼓舞干劲的同时,也应正视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正确引导舆论,冷静审时度势,使媒体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发展的助推器。

韬光养晦,保持战略定力

2018年初,政治风险咨询公司“欧亚集团”公布《全球风险报告》,提出全球第三大风险将是全球“科技冷战”,其主要体现为中美之间的新信息技术竞争。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美“科技冷战”关涉的不仅是中国和美国,也会关涉其他参与世界产业链的国家,其影响是广泛的。就目前的国内形势来看,美国对我国的针对性措施已引发国内部分民众的心理波动,尤其是中兴公司遭到美国制裁之后,一些人表露出不自信不理性的情绪。这实则源于对当下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缺乏客观认识。这也进一步提醒我们,在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必须保持从容姿态。

当前,无论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多大成就,追赶的速度有多快,谦虚谨慎、韬光养晦都是我们应当坚持的战略方针。韬光养晦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扎实努力稳定前进,其核心是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既脚踏实地又与时俱进,不卑不亢,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胸有成竹。

面对别国挑起的“科技冷战”,如果一味追随其脚步陷入“冷战思维”,无视科技全球化的事实,加固技术壁垒与藩篱,分割宝贵的科技资源,阻碍科技人才的沟通交流,最终只会落得“两败俱伤”。相反,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全球化视野推进科技资源优化利用,我们总会取得应有的成功,也会给全球各国带来进步和福祉。

保持战略定力,包含明确长远的战略目标。无论某些国家发出的声音多么冗杂聒噪,我国应当坚守“中国制造2025”的方略步骤,同时,以冷静理性的战略姿态,面对“中国威胁论”“中国衰亡论”等种种论调,保持与大国地位相符的从容心态,冷静看待外来的赞誉和诋毁,防范被“捧杀”或“唱衰”。

保持战略定力,关键在于坚持不懈的战略实践。“科技冷战”是高端技术的激烈竞争,在他国想方设法设置技术障碍与壁垒的情况下,我国应坚持不懈地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掌握核心技术就是掌握战略主动权。在波诡云谲的国际环境中,我国道家“以不变应万变”的处世哲学,不失为一种重要借鉴。这个“不变”不是固步自封,而是源于实力、出于自信的强大的战略定力。(石海明 金宁 作者石海明系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金宁系国防科技大学助教)

责任编辑:常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