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思想>正文

“科技冷战”到来,落后一样要挨打

2018-05-24 14:58
来源:半月谈网

纵观近三百年来的世界历史,不难发现,一个国家在科技领域的综合实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国际权力格局中的位置。当前,各国争夺科技霸权的态势趋紧,世界正呈现科技竞争的“冷战”态势。

“科技冷战”,战场何在?

争夺科技霸权,从当前看向未来,各国间竞争的主要战略领域集中在网络、太空、深地和深海四个领域。

网络让世界变成地球村,网络的发展为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互联提供了丰富高效的工具与平台,使人类文明迈向新“智业革命”时代。

太空是科学、经济、军事领域的新“边疆”,自由进出、利用和控制太空,是太空科技竞争的焦点。太空不仅仅是经济结构与产业升级的“助产婆”、军事实力的“倍增器”,也是科学发展的“助推器”。

深地技术的开发,将使地球更加透明,日益深化人类对地球深部结构和资源的认识,为开辟新的资源能源提供条件。

深海新技术则催生了多功能水下缆控机器人、高精度水下自航器、深海海底观测系统、深海空间站等海洋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为深海海洋监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海洋安全保障等提供核心支撑。

未来科技竞争的关键内容就是基于上述四大领域,而竞争的焦点则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一、新信息技术,包括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高端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二、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三、人工智能;四、生命科学,包括脑科学与基因工程等。

网络、太空、深海和深地等领域的开发与拓展,需要新信息技术与新能源、新材料提供支持;人工智能将会扩大人类智慧容器,进行四大领域探索;脑科学属于生命科学,对于理解脑的工作机制、揭示人类智能的形成和运作原理、促进人脑认知功能开发模拟和保护、发展人工智能,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围绕这四大战略领域开展的四大关键科技竞争,将会导致颠覆性技术频出,催生重大产业变革,成为社会生产力跃升的突破口。这些颠覆性技术将不断创造新产品、新需求、新业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驱动力,推动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深刻调整,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国家安全的关键所在。

激烈角逐,各国你追我赶

科技实力对于大国地位提升、国家综合安全保障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美国霸权的核心根源其实就是基于其科技优势,世界大国都会在科技领域持续发力,由此形成北美、东亚和欧盟三足鼎立的格局。目前,科技竞争主要在美国、欧洲、日本、俄罗斯、中国之间展开,“科技冷战”的氛围若隐若现。

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各国间角逐激烈。

欧盟将人工智能确定为优先发展项目。早在2013年就将人脑计划列为未来新兴技术的旗舰项目之一,将脑科学研究成果大量转化为新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投资巨额资金,资助机器人研发领域创新;通过相关法律,赋予人工智能机器人权利与义务,如依法纳税,可享有养老金等。

作为欧盟“领头羊”的德国把人工智能纳入其“工业4.0”计划当中,视人工智能为该计划成败的关键。在此计划中,机器感知、规划、决策以及人机交互等都是重点研究方向。欧盟另一成员国法国,2017年出台《法国人工智能战略》,政府主导推进,高校、研究机构和孵化项目组建人才产业链;成立国家推进创新机构,大量引进人才,将研究与产业相结合,设立人工智能研发中心等。

正与欧盟进行“脱欧”谈判的英国,也在试图引领以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为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2017年,英国政府把人工智能等列为英国“脱欧”后的国家战略核心,将人工智能视为重中之重。为促进人工智能发展,英国政府先后出台有关政策,大力提供财政支持,并与相关行业领域密切结合,力求达到“综合施治、合力发展”的效果。

美国发展人工智能更是不遗余力。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占据全球主导地位,其政府在支持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从顶层设计上将发展人工智能作为国家战略,而且制定具体做法,包括开发人工智能共享数据集和测试环境平台;建立标准和基准评估人工智能技术等,此外,还依托高校和著名企业进行技术研发,通过企业抢占市场。

日本政府依托智能机器人的全球领先地位,出台机器人新战略,积极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加紧推进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尖端技术成果转化;制定人工智能产业化路线图等。

俄罗斯则把人工智能发展视为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普京认为,掌握人工智能的国家将成为“世界统治者”。为此,俄罗斯把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量子计算等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实施财政鼓励政策。

中国亟须完善“战略战术”

近年来,我国科技实力突飞猛进。有关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10月,我国研究人员及机构发表的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位列世界第二。2016年中国科技论文数量甚至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不少外媒高呼,中国正在赢得技术竞赛的胜利,将成为全球秩序的颠覆者,果真如此吗?

中国科技实力跃升的事实不容否认,但抛去这些表面光华,我们在关键科技领域仍然与美国、欧盟、日本存在相当大差距,科技领域的“心脏”与“中枢神经系统”还有待完善。具体表现为:第一,人才储量相对较少。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专业人才是中国的2倍;在处理器/芯片方面,美国人才数量是中国的13.8倍;在机器学习运用方面,美国是中国的1.8倍;在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无人机、计算机视觉与图像方面,美国分别是中国的3倍、1.98倍和2.87倍。第二,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基础研究还是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领先,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奖比例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三,工匠精神尚欠缺。我们在科技创新中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还有待增强,需要向日本和德国学习。

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指示精神,才能在科技大潮中迎头赶上,由跟随者跃升为引领者。这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

首先,把网络、太空、深海、深地四大国际战略竞争领域的关键科技纳入国家战略,进行顶层设计。这一点可以由国家安全委员会牵头,科技部、教育部、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航天局、国防科工局等部门通力合作,预测上述领域关键科技的发展方向,并进行顶层设计,做出类似于“863”“973”的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

其次,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教育部通过教材改革,从小学阶段,即可适当增加人工智能等科技课程,培养学生科技探索精神。同时,根据科技发展态势,可将人工智能、脑科学等增设为一级学科,并对此领域实力强大的大学授予硕士点或博士点,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此外,应积极探索制定各类创新政策和人才计划,参与科技资源和优秀人才的全球化竞争,加大从海外引进关键领域的科技人才。

再次,加大基础科学研究。纵观世界历史,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无一不是依靠基础研究把握住科技革命的机遇,从而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据统计,当代技术创新成果有90%左右是源于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发动机,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中国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既注重应用研究,也要高度重视基础研究。重视基础研究,就要改变目前科研机构靠竞争性项目开展基础研究的现状,可采用重大任务委托制,同时探索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领域,实施更长周期的支持机制;改变急功近利的评价体系,突破突出论文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大幅度减少各级政府层面的评价活动,引导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和竞争机制,让学术评价回归学术本身,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价值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同时,加大对企业在基础研究的扶持力度,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惠。

最后,加大原创科技转化为应用科技的力度。原创性科技再伟大,不转化为应用,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与生命力,因此,我国需加大原创性科技转化为应用科技的力度。政府应以市场化导向建立一个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突出科研成果在市场中的应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企业持续投入研发,精益求精,掌握核心技术;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让科技创新成果公开、快速、透明交易;强化金融对创业科技的支持力度,为创业者提供更为多元的融合服务。(何奇松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常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