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西藏:“最美第三极”画卷渐次舒展

2022-08-23 16:15
来源:半月谈网

西藏那曲市双湖县境内的藏羚羊

半月谈记者 田金文

雅鲁藏布江水滚滚东流,雪山下的湖泊碧波荡漾,野生动物在草原上肆意奔跑……眼下的高原,美丽乡村各具特色,正向着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区域美”到“全域美”转变。高原大地生机勃勃,一幅“最美第三极”的画卷正渐次舒展开来。

这画卷,正是西藏实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累累硕果,更是西藏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生态优先,雪域高原向“绿”而生

“举头远望一片沙,大风一起不见家。”这句话曾经是西藏山南市扎囊县风沙肆虐的真实写照。

山南市扎囊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海拔在3550至3600米之间,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植被稀少,生态脆弱,是西藏严重沙化土地的集中分布区之一。

自2005年以来,山南市建立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进行防沙治沙。随着示范区建设的推进,荒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治沙技术向多元化发展,沙化面积逐年减少,当地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通过17年的投资建设,示范区流动沙丘面积减少75%以上,沙尘气候明显减弱,连续7年无沙尘暴记录。

同时,山南市还在雅江北岸沙地区域建成万亩苗圃基地、千亩经果林、千亩甘草基地、百亩车厘子基地等一批生态产业项目,在防沙治沙的同时形成生态种植、生态旅游等多元生态产业扶贫体系,探索出“生态化治沙,产业化扶贫”的新模式。

“我们坚持走市场化路子,市场主体以产业化方式推动大规模种树种草,发挥了防风固沙、绿化环境的作用,持续改善雅鲁藏布江北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昔日风沙肆虐的荒滩沙地变成生态宜居的幸福家园。”山南市副市长张福臣说。

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工程,仅是西藏改善生态环境的缩影。数据显示,近年来,西藏大力实施多项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2.5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到50%以上。

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厅长罗杰介绍,“十四五”期间,西藏还将加大多个生态区位重要、生态脆弱的集中连片沙区封禁保护和治理力度,增加林草植被,努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高地。

动物逍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夏季是藏羚羊的产崽季。每到此时,藏羚羊群就会奔赴羌塘草原深处,繁衍生息、哺育幼崽。在整个产崽育幼期间,都有公藏羚羊在外围严密警戒。

强巴是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一名野生动物保护员,在藏羚羊产崽季期间,他每天都会骑上摩托车,拿上望远镜开始对藏羚羊的管护、巡护。

“在迁徙中的藏羚羊,对周围的人类活动和天敌都极为敏感,所以我们会用望远镜来观察它们,给沿途失散、落单的藏羚羊提供救助。”强巴说,他们每天都要向上级部门报告藏羚羊产崽期间的动态,对迁徙时间、迁徙数量及相关数据做好详细的监测和统计。

1993年,西藏自治区建立了羌塘自然保护区。2000年,羌塘自然保护区被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保护这片高原净土和栖居于此的生灵。

如今藏羚羊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恣意奔跑,从20世纪80年代一度濒危,到如今摘掉“受威胁物种”帽子。

野生动物安然栖息繁衍,得益于越来越系统科学的保护措施。多年来,西藏通过不断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力度;强化顶层设计,筑牢保护动植物的“四梁八柱”,颁布实施《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西藏自治区野生植物保护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如今的西藏正成为野生动物栖息的乐园。保护区内除了藏羚羊、藏野驴、岩羊、黑颈鹤等珍稀野生动物随处可见,甚至麝、雪豹、棕熊、金丝野牦牛也频频现身。

《2021年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藏羚羊种群数量由20世纪最低谷时的7万余只增加到30万余只;野牦牛种群数量从20世纪近1万头增至2万余头;黑颈鹤数量从20世纪不足3000只增至万余只;滇金丝猴、西藏马鹿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恢复性明显。

绿水青山,群众乐享生态红利

林芝市素有“西藏江南”之称,风光旖旎,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前来。这里作为我国第二大林区,过去采伐树木是群众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2005年,当地政府为保护森林资源颁布“禁伐令”,让村民们从砍树人变成种树人。通过改造农牧民住房、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当地生态旅游逐步发展起来。

32岁的索朗卓嘎经营的家庭旅馆是林芝市工布江达县错高乡结巴村第一家家庭旅馆,最开始只是一栋木质小楼。2010年,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她新建了一座房子,扩大了旅馆规模。目前,她已经拥有了2家家庭旅馆。

“生态环境好了,游客就来得多了,收入比过去更高了。”索朗卓嘎告诉半月谈记者,去年光民宿的收入就有十几万元;她还经营一家网店,销售村里收购的藏药材,收入超过3万元。

生态旅游不仅带动了本地人的就业和增收,也为村子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游客接待中心、度假山庄、松茸加工厂、生态养殖基地等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西藏乡村旅游年接待量突破1000万人次,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就业8.6万人次,年人均增收4300元,带动7.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实现旅游富民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

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税燕萍介绍,如今的西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生态效益正不断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群众享受着蓝天碧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带来的“致富路”。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